原標題:商業故事丨貝殼重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張敏 北京報道

貝殼找房董事長兼CEO彭永東是長期主義的信奉者。2020年8月13日,貝殼找房在美國上市,時任公司CEO的彭永東在一封內部信中表示,“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反射弧一般都比較長,需要我們以五年乃至十年爲時間跨度去兌現喜悅。”

兩年後的5月11日,貝殼在港交所實現雙重主要上市。彭永東表示,“當下我們面臨最大的‘難’,是在大量的不確定性中堅守‘正確’;若干年後,我們也會感謝今天的這份‘難’。”

長期主義者總是善於和時間做朋友,但在某種意義上,時間也是長期主義者的敵人,因爲孤立感、短期風險和自我懷疑,都有可能迫使決策者放棄初心,無法走到最後。

作爲一家信奉長期主義的公司,貝殼及其母體鏈家走過了21年的漫長道路。但兩次上市之間的一年零九個月,恐怕是這家公司最難熬的一段時間。這期間,內外環境的變化大大折損了貝殼在資本市場的價值,並對其上市地位構成威脅。國內房地產市場的變化,又使其傳統業務遭遇增長瓶頸。

於是,貝殼啓動了自成立以來最大幅度的一輪調整。一方面,回港上市,尋找更安全的避風港;另一方面,貝殼對架構和業務都進行了“瘦身”,使之更加適應當下的形勢。

期間,貝殼創始人左暉去世,以彭永東爲首的管理團隊成爲變革的主要推動者,也是壓力的主要承擔者。

如今,覆盤貝殼在這一年零九個月間的動作,有助於理解這家公司在波橘雲詭環境下的變革邏輯,並更好地看清它的前路。

榮耀過後

作爲中國最大的居住服務商,貝殼伴隨着房地產市場共同發展,並與後者有着高度的同步性。2018年以來,中國房地產市場迎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到2021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超過達到17.9億平方米,銷售金額突破18萬億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龐大體量,以及貝殼在居住服務領域無可爭議的領先地位,使其受到資本追捧。上市之前,鏈家和貝殼共經歷了五輪融資,吸引了各路資金的進入。

2020年8月12日,貝殼登陸紐交所,創近兩年來最大規模的中概股IPO紀錄。這一年,貝殼的營業收入達到705億元人民幣,全年淨利潤27.78億元,相當於另一家大型房產經紀公司我愛我家的7倍和5倍。

上市當天,貝殼的收盤價就達到37.44美元,較20美元的發行價大漲87.2%。此後,貝殼的股價一路上漲,到當年11月16日,股價已攀升至79.4美元的最高點。對於很多從鏈家時代就跟進的投資者來說,即便未在最高點拋售,也已賺得盆滿鉢滿。

但資本的追捧並未持續太久。外部環境波譎雲詭,在大洋彼岸上市的中國公司容易遇到“暗流”。

受多重因素影響,中概股自2021年2月中旬以來便持續下跌,全年表現落後於幾乎所有全球大類資產。進入2022年,情況也一直未能改善。

2020年末,貝殼的股價仍能維持在60美元以上的高位,但在2021年一季度後便進入下行通道。2021年8月,貝殼股價首次跌破發行價,此後在發行價上下徘徊多月。2022年3月,貝殼股價再度掉頭向下,並一度降至個位數。

至赴港上市前夕,貝殼的市值已跌至不足200億美元,較最高點時折損了約8成。

與此同時,針對公司業務合規性和上市地位的威脅也開始出現。

2021年12月16日,渾水發佈了針對貝殼的做空報告。但貝殼很快聘請外部機構進行調查,並對做空報告進行了反駁。2022年4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發布第五批包含17家中概股的“預退市”名單,貝殼在列。雖然並不意味着將被強制摘牌和退市,但這些消息仍然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此時距離貝殼赴美上市還不到兩年,但公司已經飽嘗了資本市場帶來的榮耀與落寞、理解與誤解。

權衡

面對這種局面,很多中概股都開始未雨綢繆。除了努力滿足美股的合規性要求外,也有不少公司選擇迴歸港股——一個更爲安全的“避風港”。

香港資本市場更貼近中國投資者,公司能夠較少受外部環境影響,從而凸顯真正的價值。近年來,阿里巴巴百度網易等互聯網巨頭都選擇了回港上市。對於貝殼這樣的居住服務商來說,其模式也更受港股投資者的認同。

早在2021年初,貝殼就已着手準備赴港上市事宜,但當時的情勢似乎並不迫切。不久後,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外界對中概股公司的擔憂不斷提升。進入4月,貝殼的股價快速下跌,公司市值也大幅折損,一絲焦慮的情緒開始在公司內部蔓延。

2021年年中,貝殼找房CFO徐濤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說,“股價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稱重儀。”徐濤說,短期的行業景氣指數、資本故事、市場情緒都可能導致股價波動,甚至使之背離原有的價值。但是從更長的時間緯度看,股價一定是“稱重儀”,會體現出組織的厚度、行業的前景、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公司對行業、社會和國家的貢獻。

徐濤的講話,意在緩解公司內部的焦慮情緒,讓員工對股價的波動保持平常心。而此時,在回港上市一事上,管理層的態度已經十分堅定。

但在上市路徑的選擇上,公司有過猶豫。

中概股回港上市,目前主要有兩大途徑:二次上市與雙重主要上市。

二次上市是指公司在兩地上市相同類型的股票,通過國際託管行和證券經紀商,可實現股份跨市場流通。二次上市雖有門檻,但程序相對簡單。

雙重主要上市是指兩個資本市場均爲第一上市地,公司股票可以實現完全可兌換。與二次上市相比,雙重主要上市的企業具有更強的獨立性,即使在一個交易所摘牌,也不影響企業在另一交易所的上市地位。但規則與在香港IPO的要求完全一致,審覈更爲嚴格,程序更加複雜,耗時也更長。

中介機構普遍認爲,貝殼這樣大體量的公司,做雙重主要上市是更難的選擇,但長遠來看,雙重主要上市對貝殼更加有利。

貝殼最終選擇雙重主要上市,希望一次性解決在外部環境波動和美國監管法律的潛在影響。同時,出於保護股東利益的考慮,貝殼決定採取介紹上市的方式,而不是在市場情緒和公司股價低點時進行融資,從而使股東的股權不會被稀釋。

在此期間,貝殼曾向投資者和分析師徵求意見,得到的反饋十分積極,這也給管理層喫下了定心丸。

2021年8月12日是貝殼在紐交所IPO一週年的日子,當天下午,在一場由貝殼管理層、券商、律師、審計師參加的會議上,貝殼祕密啓動回港上市的計劃,項目代號“鳳凰”。這一代號取自《鳳求凰》中的詩句“鳳兮鳳兮歸故鄉,遊遨四海求其凰”,象徵着遊子歸來之意。

“鳳凰”回巢

但整個回港之路並不平坦,期間還伴隨着始料未及的困難。

與很多在境外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一樣,貝殼採用了加權投票權(WVR)結構,也就是“同股不同權”。截至2020年12月31日,貝殼找房創始人、董事長左暉持有貝殼40.3%股權,及81.6%的投票權。另外兩位創始人中,CEO彭永東持有3.1%的股權和1%的投票權,執行董事單一剛持有1.3%的股權和0.4%的投票權。

2021年5月20日,左暉因病去世。

左暉是貝殼的靈魂人物,也是中國房產經紀領域的旗幟性人物。他的離世,對貝殼來說是最重大的損失,也使貝殼失去了重要的權力中樞。因此,儘快實現公司控制權的平穩交接,是貝殼的當務之急。

四天後,貝殼宣佈左暉爲公司“永遠的榮譽董事長”,以此紀念其作出的巨大貢獻和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同時宣佈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及執行董事彭永東接替左暉先生擔任貝殼董事長一職。單一剛繼續擔任執行董事。

職務交接過後,是投票權的重新分配。作爲公司的實際掌舵者,彭、單二人的投票權偏低,很容易留下惡意收購的空間,不利於管理層對公司的掌控。

當年7月,貝殼宣佈委託投票權生效,左暉家族信託授權“百會合夥”行使8.85億股B類普通股的委託投票權,共計17%。“百會合夥”現由彭永東和單一剛兩名合夥人組成。

爲鞏固管理層的控制權,貝殼又於2021年9月29日發佈公告稱,擬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將彭永東和單一剛持有的A類普通股以1:1比例置換爲B類普通股,從而授予其超級投票權。

這是貝殼第一次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由於事關重大,貝殼與大量投資人做了一對一溝通,希望增進對公司的瞭解,堅定對管理層的信心。當年11月8日,該議題在臨時股東大會上以97.4%的高票通過。股票置換後,彭、單二人的投票權合計達到49.7%。貝殼的防護壁壘終於重新搭建完成。

在這期間,貝殼還設法邁過了回港上市的一個重要門檻。

港交所對“同股不同權”情況下的上市要求較爲嚴格。按照規則,具有WVR架構的公司,WVR持有人的股份所對應的經濟利益佔比不低於10%。如果公司估值超過800億港幣,也可酌情考慮降低該比例。

在紐交所上市以來,彭、單二人的持股比例一直沒有變化,此時二人的合計持股比例僅有4.4%。這也意味着,貝殼要想在港交所雙重主要上市,二人需要繼續提高持股比例,並儘量接近10%。

對此,董事會給予聯合創始人高度的信任,並支持其獲取WVR。貝殼董事會於2022年5月5日向二人授予限制性股票,用以提升其持股比例以滿足上市規則的要求。在港上市後,兩人的持股比例分別爲4.8%和2.7%。雖然仍未達到10%,但貝殼的高估值足以使公司取得豁免權。

2022年5月11日,鐘聲敲響,貝殼的回港上市之路終於有驚無險地走完。

新“故事”

在走向新的資本平臺的同時,貝殼也在謀劃新的“故事”。

經過20年的發展,貝殼已在房產經紀賽道上確立了無可爭議的領先地位,並享受過資本的追捧。如今,無論是自身發展邏輯還是當下時代的需要,都對貝殼提出了新的要求。

2021年7月,貝殼宣佈,以不超過80億元收購聖都家裝100%股權,引發行業轟動。到今年4月,這項交易宣告完成,聖都正式成爲貝殼的合併子公司。

收購聖都,體現出貝殼在家居家裝領域發力的野心。但最初,這一邏輯並不爲外界所理解。

一方面,貝殼已經孕育出自有家裝品牌“被窩家裝”,收購後,兩者存在同業競爭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家裝服務既分散,又難以標準化,外來者很難喫下這塊蛋糕。貝殼要想拓展,難度可想而知。

在公開場合,貝殼很少解釋這一動作。但隨着“一體兩翼”戰略的提出,貝殼的業務佈局漸漸清晰起來。

2021年11月,貝殼提出“一體兩翼”的戰略轉型,“一體”指新房二手房交易業務主體,“兩翼”則代表家居家裝、租賃業務。相關的架構調整也隨之展開,貝殼成立房屋交易、整裝大家居、租賃三大事業羣,三大事業羣均爲“班委會”負責制,向彭永東彙報。

在去年末的一封內部信中,彭永東闡述了進軍家居家裝領域的三個理由:一是行業有巨大的痛點和結構性的矛盾,家裝的客戶滿意度一直不高;二是貝殼精準的客戶連接,以及產業互聯網的方法論和實踐、人才儲備等都是這個賽道迭代升級極爲稀缺的要素;三是貝殼有長期深耕的心理準備。

在貝殼的“兩翼”中,家居家裝和租賃業務的定位並不相同。

一位資深從業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相比租賃業務,貝殼對家居家裝“一翼”寄予的期望值顯然更高。

隨着房地產業紅利減退以及市場的波動,以新房和二手房交易服務爲主要業績支撐的貝殼,增長的持續性已經受到影響。因此,從中長期來看,貝殼需要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潛在體量達3萬億、集中度又偏低的家居家裝市場,有望滿足貝殼的這一需求。

同時,在推動改善了房產經紀行業的服務水平後,若能以同樣的路徑完成對家居家裝行業的改造,貝殼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都將被改寫。

今年5月,彭永東親自奔赴杭州聖都,“下店實習家裝業務”,即體現出其對該項業務的重視。

至於與被窩家裝的競爭與融合問題,按照貝殼的說法,被窩在家裝業務上已經度過了“從0到1”的過程,而聖都將讓貝殼更快速實現“從1到100”的規模化複製。

對於租賃“一翼”,彭永東總結爲滿足“租購併舉”下的時代需要,創造普惠價值。前述分析人士稱,這一佈局可以使貝殼的客羣進一步向青年羣體延伸,從而爲其房屋買賣、裝修等業務打下客羣的基礎。因此,從提高品牌認知度和客羣維護的角度,C端羣體的擴大同樣意義非凡。

“一體兩翼”延續了貝殼構建平臺生態的發展思路,保留核心競爭力的同時,試圖在產業鏈和客羣上進一步延伸。同時兼顧了商業價值和社會效益,使公司戰略更符合當下的時代要求。貝殼赴港上市時,不少機構給予正面評價,其中即包含對這一“故事”的看好。

裁員的邏輯

隨着“一體兩翼”戰略的確立,業務整合和組織架構調整也同時展開。

貝殼有內部孵化創業的傳統,並在居住服務鏈條的多個環節有所佈局。隨着業務的聚焦,一些創新業務開始收縮或被砍掉。

最早被裁撤的是融貝團隊。該團隊爲融創與貝殼合作的項目,2021年開始在內部創業。融貝試圖對標明源雲,切入房地產垂直賽道SaaS系統。但隨着融創陷入流動性危機,該項業務已經處於停滯狀態。另外,如視科技已經獨立運行,貝暖門窗、花橋學堂等業務則轉向內部創業狀態,公司的投入也有所減少。

在組織架構上,房屋交易、整裝大家居、租賃三個事業羣成爲主幹,擔負着“一體兩翼”戰略的落實,對三大事業羣的管理和考覈也提出了新的標準。

同時,貝殼還啓動了對城市架構的精簡,減少管理半徑和管理層級,使之更有效地支撐公司的新戰略。今年1月,貝殼確立了包含北京、上海在內的12個“一體兩翼”重點城市,並制定了新的城市管理架構和考覈方案。

這一過程包含着人員的裁撤與調動。

貝殼對主要業務線實施“班委會”負責制。目前,房屋交易事業羣“班委會”、整裝大家居事業羣“班委會”、租賃事業羣“班委會”分別有5人、3人、3人,他們和彭永東、單一剛等共同構成了貝殼的核心業務管理團隊。

在覈心管理團隊以下,同樣有一定幅度的人員調整。

赴美上市前後,貝殼業務擴張迅速,員工數量增加,公司的管理架構也日趨複雜。但到2021年下半年,房地產市場出現波動,導致貝殼的全年利潤下滑。2022年第一季度,貝殼的營收和利潤均出現下滑。在此情況下,人力成本的壓力逐漸顯現。

同時,從運營的角度,貝殼設定了後臺人員對前線作業人員的固定支持比例。近期,隨着市場交易縮水,以及在部分區域拓展不力,貝殼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經紀人流失。於是,本就龐大的後臺支撐體系更顯冗餘。

爲縮減成本、提高效能,從去年四季度開始,貝殼就推進人員的裁撤和轉崗。其中,科技、研發、運營等職能線都有波及,但各部門並無統一的裁撤比例。這種調整一直持續到今年。

在職級上,裁員範圍既有一線員工,又包含總監及以上的管理人員。

此次調整的波及範圍甚廣,也引發了一定的風波。但從公司釋放出的信號來看,變革的決心十分堅定。

與時間賽跑

今年5月11日的上市儀式上,彭永東回顧了過去四年的“焦慮”、“期待”、“高光”、“艱難”,並將2022年的關鍵詞定爲“重生”,意爲在紛擾雜陳中迴歸初心,並鍛造組織生髮新的活力。彭永東將在港上市視爲貝殼“下一段航程的鳴笛”,也是在爲抵達下一個目標積蓄力量。

從資本的定價來看,“重生”的含義同樣適用。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在貝殼的一體兩翼業務佈局中,位居“兩翼”的租賃和家居家裝業務屬於戰略性佈局,短期內都不能產生明顯收益。因此,即使在迴歸港股後,也不應對公司估值做過高的要求。

在當前流動性普遍不高的環境下,香港資本市場對貝殼的反應的確並不熱烈。截至6月23日收盤,貝殼在港交所的總市值爲1919億港元,與紐交所221億美元的總市值相比,只是略有提升。

柏文喜同時表示,經併購而來,又被寄予厚望的家居家裝業務,如何與“一體”(房屋交易業務)更好地融合與配合,併發揮協同效應,目前還是未知數。

柏文喜指出,經過回港和業務聚焦、裁員瘦身等一系列調整,貝殼的平臺優勢和生態圈影響力仍然強大。但外部環境的影響仍然不容忽視。按照當前的市場環境,隱憂主要來自於市況長期不振對現金流的衝擊,這有可能使貝殼無法贏得轉型成功所需要的足夠時間。

貝殼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

短短數月間,貝殼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戰略轉型、架構調整和人員變動,無論管理層還是一線人員,都需要重新認識並快速適應新的組織形勢。因此,提高凝聚力、激發組織活力顯得十分迫切。

爲此,彭永東向公司全員發起“百日奮戰”的號召,在5月23日至8月31日的一百天裏,將公司的目標與進展及時同步,並將價值觀和方法論凝結成不同的口號,進行自我激勵。

同時,下沉一線、貼近業務,也成爲組織調整的重要方向。

5月以來,彭永東奔赴位於杭州的整裝大家居一線,以經營部經理的身份,帶領五人團隊,探索整裝場景下的管理提效方法論。更多高管、中層也去往“一體兩翼”的一線,親身參與作業,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操盤邏輯,並優化決策。同時,中後臺員工也開始體驗一線流程,意在更好地實施賦能。

至6月24日,“百日奮戰”已進入第33天,當日的口號是“讓改變發生”。在這場長久的戰役中,貝殼將做出怎樣的改變,又將怎樣改變行業,仍需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