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蔣牧雲 張榮旺 上海 北京報道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啓動即將滿一年。當前我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初步形成,但仍面臨着許多交易問題需要解決,如不同市場之間的協同效應較低、碳資產的核查難度較大等。

《中國經營報》記者觀察到,近期關於“區塊鏈+碳交易”的討論與實踐正逐步增加,技術的賦能或許爲碳資產交易的困境帶來新的解決思路。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依託區塊鏈可追蹤、可溯源、不可篡改的特性可以實現碳交易市場之間的互聯互通,提升交易效率。但在發展初期,也必須瞭解的是,相關的配套設施還需要加速完善。

提升交易效率

區塊鏈與碳交易有哪些契合之處?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陳佳看來,作爲一個原生的去中心化系統,理論上,非貨幣交易、智能合約等都是區塊鏈可以大顯身手的領域。碳交易的金融屬性,恰好可以對應上述兩項特點。原則上,區塊鏈技術能夠解決當前碳交易市場貨幣化不足、金融應用不深入的短板和難點,其分佈式系統以及獨特的激勵機制對解決碳交易主體分散化、產品設計和定價難,以及合約執行力等問題有一定的幫助。

碳交易中具體存在哪些難點待解決?萬商天勤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張烽告訴記者,首先是各地區市場客觀需要互聯互通。以碳排放權爲例,目前全球各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規則存在差異,同時我國也存在多個地方性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客觀上,這些市場需要走向互聯互通,由此形成全球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並使碳資產交易更高效,定價更合理。

其次是參與主體客觀上需要多元化。除了重點排放單位以外,客觀上也需要吸引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參與。多元化主體參與有助於提高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價格發現效率,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對於這些問題,區塊鏈如何賦能?張烽表示,可以嘗試構建區塊鏈交易網絡來解決上述難點,具體可以包括“確權—交易—維權—處罰”全流程碳交易管理與保護機制。比如,用戶在碳交易區塊鏈網絡中根據自身節點類型,提交碳配額等信息進行註冊,由權威第三方證書授權機構經過覈驗後給用戶頒發數字證書,作爲網絡中代表身份的統一標識。

如此一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都可以對應爲一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承擔碳排放權的確權登記、交易結算和分配履約等功能。依託區塊鏈自身的特性,也有助於明確用戶或資產的身份信息。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一方面與排放報送系統對接,獲取轄區內企業排放以及覈查數據,爲碳配額分配、履約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與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及清算銀行對接,提供碳資產的交易變更確權及資金的清結算服務。

尚待基礎設施建設

記者注意到,近期,中國碳中和(01372.HK)發佈公告稱,集團提供核證碳標準下的碳信用作爲底層資產,利用區塊鏈技術全球首次發行碳資產非同質化通證(以下簡稱“NFT”),支持機構、企業或個人通過平臺購買碳資產NFT從而抵消相關排放,實現碳中和。

陳佳認爲,用碳資產NFT替代碳資產直接交易,這種標的轉換技術難度並不大。真正的問題在於NFT本身的交易風險和難題可能會傳染到碳資產交易中。具體而言,NFT在境內交易存在兩大核心痛點:首先,NFT依然是一種代幣,因此必然受到整個幣圈價格波動的影響。其次,NFT在國內只能基於非公鏈運營,這就造成了公鏈悖論,讓NFT產品實際落地項目存在合法與合理兩難。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區塊鏈與碳交易的融合尚待“東風”。陳佳指出,區塊鏈與新興的碳資產之間的融合對接,需要強大的金融科技和監管等配套基礎設施來支持。僅就區塊鏈市場來說,除了貨幣應用之外,其他應用包括智能合約在內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整體上還比較滯後,監管機制也尚未跟上。由於基礎設施相對缺失,也確實引發了很多風險。

此外,記者從區塊鏈以往的應用場景中瞭解到,區塊鏈技術只能解決數據傳遞過程中的種種難點,對於數據源頭的真實性問題無能爲力。在碳交易中,是否也存在上述問題?

對此,歐科雲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孫宇林認爲,目前中國的碳交易市場,碳配額的發放仍然由權威中心化機構來負責管理,碳交易的配額相關數據真實性也由這些權威的機構來保證。區塊鏈在碳交易中的應用的確也只能是一種過程應用,主要用於解決整個碳交易體系中繁冗的中間環節帶來的不透明不順暢及不公平等問題,以輔助建立一套中心化體系下高效的交易框架。不過,在張烽看來,這一問題可以結合物聯網技術解決,通過基於區塊鏈的多方數據共享、交叉驗證和確認來解決覈查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