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秦梟 北京報道

近日,包括Alphabet、亞馬遜、戴爾、IBM、微軟、SalesforceVMware等百餘家科技半導體公司聯名上書,催促美國國會盡快通過包含520億美元半導體補貼的《2022年美國競爭法》(America COMPETES Act of 2022,以下簡稱《競爭法》),理由是在芯片生產等領域,加強美國的競爭力。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所謂的《競爭法》實際爲美國以競爭之名、行打壓對手之實。但美國兩黨之間的博弈,又使得無法平衡各大財團之間的利益,所以政策擱置屬於正常現象。而且美國半導體科技公司衆多,520億美元的補貼對它們來說杯水車薪,但畢竟是補貼,還是要嘗試爭取。

出臺易落地難

今年2月4日,美國國會衆議院通過了《競爭法》,明確提出對半導體行業和製造業進行政策扶持和投資推動。

其中,計劃創立美國芯片基金,撥款520億美元鼓勵美國私營部門投資於半導體的生產等;授權450億美元改善美國的供應鏈,加強制造業,防止關鍵物品的短缺並確保更多此類產品在美國製造;耗資1600億美元推動美國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以及通過經濟發展、外交、人權和同盟等關係,確保美國在全球的競爭力和領導地位。

美國衆議院議長佩洛西曾表示,“衆議院立法將加強我們在芯片方面的投資,加強我們的供應鏈並改變我們的研究能力,以及許多其他關鍵條款”。

雖然《競爭法》的出臺使得美國半導體界爲之一振,但法案亦引發美國兩黨分歧進一步公開化。最終導致該《競爭法》近5個月的時間沒有落地。

《競爭法》如今仍僅限於“空想”階段,並沒有實質性的落地,這也使得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組織和一衆美國半導體行業舉足輕重的企業高管的強烈不滿,並簽署了聯名信。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總裁兼CEO諾弗爾表示:“我們行業的領導者們正面臨壓力,需要建立芯片工廠以應對不斷增長的芯片需求。它們等不及了。法案將確保更多的芯片工廠將建在美國,而不是海外。”

半導體行業諮詢公司Semiconductor Advisors發表文章表示,美國人心中的頭等大事——芯片問題很快就消失了。有人在國會大廳裏提出半導體問題時,會被嘲笑和被告知這些問題已經不存在了。把錢花在一個似乎已經不存在的問題上可能不受歡迎。因此,目前花費520億美元支持半導體行業似乎遙不可及。

同時,Semiconductor Advisors指出,法案的積極影響微乎其微,5年時間520億美元被分割成各個部分,這意味着對單個公司的影響微乎其微,因此,有還是沒有法案,這對該行業的短期或長期影響幾乎爲零。

不過,據外媒報道,美國參衆兩院民主黨領導人表示,經兩黨協商一致的芯片法案有望於近期出臺。

一美國科技公司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目前,美國本土僅保留了芯片設計、軟件開發、品牌推廣等半導體產業鏈的輕資產部分,這部分是利潤最高、污染最小的部分。但對於需要密集勞動力的半導體制造部分,已經轉移到東南亞來完成。美國芯片法案提到的補貼主要是針對晶圓代工廠,但是建設晶圓代工廠意味着鉅額的資本投入,所以也希望政府有所補貼。但是在供需關係穩定的情況下,很少有公司願意投資百億美元建廠,即使是有補貼,也是杯水車薪。

新泰證券半導體分析師王志偉分析稱,事實上,美國的《競爭法》是以競爭之名、行打壓中國之實。鼓勵美國本土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將工廠搬回本土,形成封閉的產業鏈,從而降低對他國的依賴。

供應鏈重構?

與美國芯片法案“難產”不同,歐盟晚於美國頒佈的鼓勵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政策卻已早早落地。

在美國芯片法案頒佈4天后,也就是2022年2月8日歐盟發佈了自己的芯片法案,其中表示,短期內要解決芯片短缺造成的供應鏈不穩,中期要加強歐盟半導體制造能力,以支撐整個供應鏈擴大和創新,長期要打通實驗室到產業的創新轉化通道,發揮歐洲創新優勢,成爲半導體產業的全球領導者。負責內部市場的歐盟委員蒂埃裏·佈雷東還強調了法案提出的標誌性目標,即歐盟半導體市場份額到2030年要翻一番,達到20%,並具備2nm以下的尖端半導體生產能力。

爲此,歐盟計劃投資超過430億歐元建立歐洲芯片產業的優勢。而在法案頒佈4個月後,英特爾公司成爲第一個分到歐盟芯片法案“蛋糕”的芯片廠商,英特爾將得到法案總額中的15% 、合計68億歐元補貼,將用在英特爾在德國規劃建設的馬格德堡的晶圓工廠。

實際上,不僅僅是美國和歐盟,各國之間的芯片“博弈”在變得更加顯性化。日本把推動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作爲國家重大戰略,出臺《經濟安保法案》,加速構建不依賴他國的供應鏈,確保半導體等重要物資的穩定供應,對於重要技術設施設備實施事先審查尖端技術研發、專利非公開等四大支柱內容,事前審查制度將涵蓋電氣、鐵路、金融等14個行業。同樣,在韓國,宣佈未來十年,將攜手三星電子、SK海力士等153家韓國企業,投資510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9萬億元),目標是將韓國建設成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基地,引領全球的半導體供應鏈。

各國作出此舉並不意外。據ASML發佈的EU Chips Act Position Paper,近30年間,歐盟、美國、日本等地區的芯片產能佔比大幅下降,而伴隨着的爲中國內地、韓國的產能佔比顯著提升。出於對未來經濟發展在半導體產業的自控需求,各地區在半導體產業的供應鏈控制力度上將積極落實,進而刺激半導體全產業鏈的地區投資。

王志偉對記者表示,以立法促產業成爲大國戰略競爭的新手段,各國相應芯片法案的出臺,表示各國在集成電路產業政策方面的立場強化。這對於全球半導體業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各國在發展自身產業鏈、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同時,要避免形成本土閉環式產業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