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財對話|專訪聖若瑟大學校長麥侍文:澳門高校應積極融入深合區建設,打造中外文化交流橋樑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蔡依瑩 澳門報道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數據顯示,2月至4月份本地居民失業率爲4.5%,本地居民就業不足率爲3.7%,而青年失業問題比較嚴重。失業人士中有高等教育學歷的比例最高,達5,100人,佔總失業人數38.35%。近日,聖若瑟大學校長(下稱“聖大”)麥侍文接受了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蔡依瑩的專訪。

麥侍文稱,聖若瑟大學的學生來自全球各地,多元的文化交流碰撞能夠產生有趣的觀點,鼓勵學生髮展創造性思維與批判性思維。面對當前複雜的就業形勢,他表示,鼓勵學生在大學期間通過實習學習知識與技能,同時澳門高校也應該培育社會需求的人才,積極融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打造中外文化交流橋樑。

立足澳門  面向國際

南方財經:校長你好,請談談聖大辦學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麥侍文:由於獨特的歷史根源,聖大是一個獨特的產物。距離粵澳邊境只有100米距離的聖大,同時擁有來自中國和歐洲兩地的文化基因。我們大學的成員來自世界各地,大約1/3的學生是國際學生,1/4的員工來自海外。我們的學生來自47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校園裏更有超過51種語言在使用,這也意味着校園裏經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有趣觀點的碰撞。

澳門是西方與中國交流的橋樑。基於澳門“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定位,我們認爲聖大也是澳門(歷史)的一部分。澳門擁有接近500年的教育歷史,是一個有濃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由於受到中外文化的共同影響,我們能夠以國際化的視角、歐洲化的視角,更甚者可以以葡萄牙人的視角來探索大學是什麼。

南方財經:你剛纔提到聖大擁有歐洲的基因,你說的歐洲基因是指哪些?

麥侍文:很多歐洲大學的特點之一就是對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重視,這種特點並不是消極的,而是具有培養學生分析性思維意義的。我認爲這種思維一定程度上源於歐洲語言的結構和特徵。例如,它們的語法非常複雜,這使得一定程度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在歐洲的大學裏能夠得到發展。我認爲聖大的學生正在朝這方面努力,所以我認爲聖大的這一方面有明顯的歐洲特色。

南方財經:請問聖大的學生主要來自什麼地方?

麥侍文:我們一直有大量來自葡萄牙的學生,也有來自其他葡語國家或地區的學生。與此同時,我們也有來自東南亞,如緬甸、越南和東帝汶的學生,以及來自歐洲其他地區的學生,包括一些來自愛爾蘭的博士生。同時,我們和澳門其他大學一樣,有來自中國內地的學生。內地學生通過來澳門學習的方式,既省去了前往澳洲或者歐洲的成本,又獲得了猶如親身前往當地的體驗。

南方財經:你剛纔提到有很多內地學生前來澳門學習,你認爲是什麼促使他們到澳門學習?

麥侍文:我認爲是好奇心。總有一部分人想要在不同的環境中學習。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國家,大約佔世界人口的1/5,也就是世界1/5的年輕人。所以,即使想要體驗不一樣環境學習的中國學生比例很小,這部分的數目仍是很龐大的。正如我所說,澳門是一個安全的城市,是一個可以讓中國人感到舒適的城市。在澳門可以感受不同的心態、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方式,而且在澳門生活很便利,也不需要很高的成本。

實踐是檢驗是否掌握理論的重要依據

南方財經:我們會因爲時代變遷而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嗎?

麥侍文:我認爲當今學生面臨的真正挑戰之一是科技發展,它帶來的不光是正面的影響,還有負面影響。我想幾乎所有研究過科技對人的影響的人都會認爲,視頻技術和社交媒體縮短了人們注意力的持續時間。也就是說,學生們經常會改變自己的想法以及做事的方式。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喜歡去圖書館閱讀和做筆記。但我不認爲我們當今的學生會像我年輕時那樣做,也許一、兩個人會這樣,但大部分學生會想要用不同的方式,他們可能更關注短視頻或者博客。也許他們會進行閱讀,但他們可能想在平板電腦或手機上閱讀,而不是在書本上閱讀。

我認爲真正困難的事情之一是如何鼓勵學生成爲獨立的學習者。教育實際上是引導人們覺醒,透過學習去發現事情的真相。學生更需要的是在自己學習或研究之後,有一名教授能夠給予他們自主學習後的反饋,然而現實情況是可能學生自主學習後並不會有很多反饋,這是我們教育中有待完善的一環。但這並不要求教授一直都承擔學生眼中的權威專家角色,我更希望學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有自己獨特的看法,獲得技能,從而能成爲相關領域的專家。

南方財經:正如你所說,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聽、讀或者實踐,有時實踐可以讓人們更瞭解正在發生些什麼。那麼在你看來,實踐會比閱讀更好嗎?

麥侍文:我認爲光閱讀會讓學習本身變得非常被動。我一直對我教過的學生說的一件事是,如果你想知道你是否理解某件事,請試着把你學到的東西教給我。所以,如果我對你說,去讀那本書,來告訴我這本書的論點是什麼,那麼你真的是需要思考的。這個思考過程纔是實踐的過程。實踐是檢驗是否掌握理論知識的一個重要依據。實際上,對於我們許多學生來說,對於使用歐洲語言而沒學過中文的人來說,我們所學習的是字的表面含義,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字面含義背後的深層含義,我們缺乏這種學習經驗,但這一過程是實踐的過程,非常重要。

南方財經:在複雜的就業形勢下,很多學生正在申請實習或是尋求工作機會,你是如何看待這種情況的?

麥侍文:這種情況確實存在,讓我驕傲的是我們幾乎所有的本科課程都有實習項目,而這不是指兩個週末的實習,而是非常充實、能夠學以致用的實習。這樣做的好處之一是他們已經與僱主建立了關係。如果他們在實習時表現優秀,在畢業時,他們不必再去找工作,僱主會主動聯絡他們。

我認爲實習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過程,學生們可以在實習中和與自己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共事,學到很多學校中學不到的知識和實用技能。例如對於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創作一些作品,撰寫一份論點鮮明的論文,這些都是培養他們將來工作上所需技能的重要方法。

在行動前傾聽社會的需求

南方財經:目前澳門特區政府正努力開拓經濟適度多元化道路,你認爲橫琴在其中可以擔任什麼角色?

麥侍文:澳門面積很小,只有36平方公里。進軍橫琴,能夠給予澳門非常缺乏的資源——地域上的空間。談及澳門多元化,我認爲澳門的巨大潛力之一,在於成爲中國與世界各地文化與知識接觸及交流的平臺,這是其他地方都沒有的優勢。我認爲橫琴可以成爲澳門溝通中外的一部分,因爲橫琴可以爲澳門各所大學的發展提供空間。所以,我認爲橫琴和澳門合作將會產生積極成效,促進澳門產業和經濟的轉型。

南方財經:澳門高校應重點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培養升級轉型所需的多元人才?

麥侍文:“一國兩制”在澳門迴歸後已經施行了20多年了,在接下來的20年左右,澳門將越來越融入大灣區。大灣區是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之一,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區域,它人口衆多,並且經濟快速增長。1984年我第一次來到這裏,那時候深圳還是一個村子,人口也只有2萬左右,而現在它已經是一個特大城市,這也是大灣區蓬勃發展的表現。

所以,我認爲澳門必須瞭解自己在大灣區的定位,承擔促進大灣區發展的責任。作爲大學,我們也必須明確我們在這個社會所需要承擔的責任,這意味着我們必須瞭解整個社會的需求。我們需要與大灣區的大學和企業建立緊密的聯繫,瞭解中國小康社會的建設中,人民羣衆的物質生活條件以及精神需求是否能夠得到滿足。就如在我們商學相關的課程中,會討論相關課題,比如如何構建可持續發展,以及如何實現小康社會。

我們致力於在行動之前傾聽,瞭解社會的需求是什麼。例如,我們目前正在與政府合作,努力研究如何利用現代科技爲老年人提供真正高質量的社會護理,這也是大灣區政府、企業和大學都非常關注的話題。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速度很快,也就是說,人民的壽命更長了,這是一大幸事,但人能夠有尊嚴地生活,這纔是真正的幸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