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2年,香港迴歸25週年。過去的25年,從香港到大灣區都在發生積極變化。

香港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這些亮眼表現來自於香港獨特的競爭優勢,更得益於內地經濟的強大支撐。粵港澳大灣區交流合作持續深化,資本、技術、人才等關鍵要素加速流轉,正以世界級城市羣姿態參與全球競爭。

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選擇在這裏實現職業夢想。他們創造、競爭、遷移,崇尚變革精神、享受新生事物、以交融爲富足。

時值香港迴歸25週年之際,時代週報推出“灣區進化論·香港青年在灣區”系列報道,深入大灣區經濟融合發展,聚焦青年人成長創新,呈現大灣區經濟融合發展路徑。

越來越多的香港高管正將目光投向大灣區其他城市。

畢馬威中國近日發佈《2022年香港高管人員薪酬展望》顯示,香港受訪高管人員願意移居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比例正不斷攀升,2022年已增至72%,比2019年高出20個百分點。較佳的事業及行業發展前景(63%)、交通便利(62%)和較高薪酬(54%)成爲他們選擇移居的前三大原因。

界限打破,融合加快。黃世偉的個人選擇與職業經歷,順應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時代脈絡——成長於香港,求學於國際,就業於大灣區。

十餘年間,黃世偉完成了從審計員到全球三大酒啤企業中國區財務總監,再到無限極全球財務一把手的職業躍遷,收入也增長了十餘倍。

“要以謙卑、開放心態看待生活與職業,每個地方都有不完美,不完美背後也是一個機會點。”黃世偉認爲,當站在企業、市場甚至時代需求角度思考自己的位置,順勢而爲,許多困惑便會迎刃而解。

“四大”裏的年輕人

從香港中文大學計量金融學專業畢業後,黃世偉面臨選擇。相比基金經理、交易員等崗位,他對企業本身的運作興趣更濃。

2004年,23歲的黃世偉在香港進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帶領團隊完成一個又一個不同類型的金融服務項目,企業分拆、首次公開上市、重大交易、公司年審……

審計工作強度衆所周知:每年一至五月是大忙季,要爲一衆公司完成年審。各類與資本巿場相關的項目貫穿全年。“比如公司上巿,幾乎是把企業褪一層皮的過程——企業運營是否存在瑕疵、股東利益梳理分配、歷史遺留問題如何解決以及如何應對監管提問,都需要審計逐一發現,並與法務顧問等一起評估對策。”黃世偉說。

他得以接觸了不同企業、行業與市場,對流程管理與節點控制能力提出極高要求。2007年,他帶領兩地專業人士組成的團隊,爲企業進行涵蓋三年半財務數據的上市審計。只用了不到7個月,他們便完成原本需要近兩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六年間,黃世偉從審計員成長爲審計經理,而後進入普華永道企業購併部門,負責不同行業併購項目的財務盡職調查。多樣化的併購結構下,財務盡調工作所需的思考分析視角五花八門。

在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項目中,客戶計劃投入一家聽上去頗具想象空間的初創公司,但黃世偉發現了不尋常:企業流水大部分花在支付高管人員的薪酬上;進一步分析背後商業邏輯,他懷疑全世界到底有多少人需要這樣一項小衆的技術服務。事實證明,這家企業三年燒完資金,再沒掀起水花。

常人看來無意義的數字,在審計人員眼中卻能還原出企業發展的脈絡與起伏。審計和盡調的職業經歷,強化了黃世偉務實冷靜的行事風格,在面對選擇時,他傾向於通過調查分析作出綜合判斷。

2008年,妻子比黃世偉更早面臨內地還是香港的職業選擇。妻子有些猶豫,但他建議,將職業發展局限在香港,面對的是700萬人的市場,前往廣州卻可以對接14億人的大市場。“基本體量不同,能做的事,能看到的發展都會不同,這是大的趨勢。”

相比上海等城市,黃世偉更愛廣州,“廣州與香港,語言接近,距離不遠不近,交通便利有急事也便於往返。”很多年之前,他就注意到,香港和內地的經濟連接正不斷加強。1993年第一家內地企業在香港掛牌上市;2003年內地和香港簽署了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2007年內地與香港實現企業會計準則的等效互認;而到了2010年H股雙重審計政策徹底取消,“審計工作上兩地的差異已不明顯。”

從香港到廣州,從審計到高管

2008年,妻子先行前往內地發展。兩年後,黃世偉來到廣州,在嘉士伯中國擔任財務總監。

黃世偉適應得很快。他尤其喜歡廣式糖水點心、姜撞奶、片皮鴨、腸粉和各式湯麪,堅持在廣州的街道社區中慢跑,更對手機下單、及時送達的方便快捷讚歎不已。

轉變更大的其實是工作角色。審計往往從賬務準確性、會計處理披露的合規性、是否存在內控缺失等維度考察公司。但作爲財務總監,更多要從經營者角度出發,持續關注公司的策略業務發展和各種經營風險,及時推動變革。

在會計師事務所,黃世偉接觸的往往是有一定財務背景的專業人員,懂得財務的價值以及溝通合作方法,更關注財務報告或相對聚焦的財務投資話題。

黃世偉要更多地與業務部門合作,業務思維和財務思維也存在差異,“財務往往關注盈利和風險,業務更多考慮業績達標和發展,但有些業績可能是賠錢的業績。”

他嘗試將兩套思維路徑打通,平衡業績與創新,以財務思維賦能業務決策。在黃世偉看來,財務是錢與時間的遊戲,要有戰略耐性。“短期內可能要接受的發展是虧本,用錢‘買’業績,長期來說這部分業績還是需要盈利。財務工作就是要識別哪些發展是有機會的,以及持續推動這些發展有盈利。”於是在不同企業,他多次推動業務模式重組、優化企業費用管控流程、實施數字化轉型,以及財務前移、前移再前移。

用一句話形容財務管理工作,黃世偉認爲,“是關注營運的健康度,健康度是以風險、流動和效益三方面推動。”

在風險維度,配合推動業務發展時,需要有效降低各式營運風險,比如信貸和合規性(稅務和法規等)風險;從流動維度出發,不僅要關注企業的現金流是否健康,還要助力組織內的信息流動以確保營運發展方向與策略目標一致,更要關注支持這些現金和信息流動背後的工作流程和系統,適時推動優化;

效益要保持競爭力,企業要着力提升效率和盈利能力,只有投入沒有回報,或回報抵消不了投入,長期入不敷出便會走向崩潰。黃世偉的工作也就圍繞着這三個維度規劃執行。

他用人的身體作比喻,“財務工作一方面要確保血液供給和神經信息能流動,另一方面要提醒身體防範潛在風險,同時還要推動身體的供給和運作處於最佳平衡。”

擔任無限極全球財務總監期間,他帶領多個不同區域的財稅團隊,推動公司諸多改變,比如端到端的產品全生命週期的建立,以及多個不同創新項目;着力推動組織意識和能力成長,推動財務架構和工作前移,以財務思維賦能業務方決策,實現業財融合,同時建立組織各部位的財務意識,使其擁有更強的成本概念和投資回報意識,並應用到日常工作中。

黃世偉分析,不同風格、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對財務團隊的需求存在差異。“一些小規模或業務簡單的民營企業希望財務管好賬,準時發薪付款就可以;一些燒錢階段的初創企業,或者包括地產在內的資本密集行業,需要財務具備對接資本市場能力。”黃世偉向時代週報記者介紹道,“一些競爭異常激烈、每分投入每個機會都需要仔細規劃,或者正面臨改革的企業,對財務的需求會在精細化管理方面,財務要思考如何提升企業效率以及適時推動變革。”

但無論如何,站在企業、市場和時代的需求角度理性思考,找準自己位置以提供價值。順勢而爲時,許多困惑迎刃而解。

在美國當交流生時,黃世偉前往紐約旅行。當地人驕傲地對他說,“這裏是紐約,在這裏找不到的東西,你在全世界其他地方都找不到。”

如今,他覺得這句話用於形容大灣區更合適。“從香港到大灣區,不同類型的輕重工製造業、消費品、服務、互聯網、金融、造車……應有盡有,很難想象有什麼東西會找不到。”黃世偉越來越喜歡大灣區的生活。

他堅信,“只盯着世界上的一小點地方,目光是看不遠的。既然決定要看,就要放下成見,以歸零心態擁抱更多機會。”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爲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