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趙子健 北京報道

6月27日,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開幕,併發布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以下稱作“報告”)。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報告指出,五年間,北京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環境質量大幅改善。取得包括2021年PM2.5年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3.1%,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4.6%;國家植物園正式掛牌;北京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國省級最優水平等一系列成果。

未來五年,北京將從全面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持守護生態紅線、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方面持續推動綠色發展,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近日,南財城市通、21世紀經濟研究院碳中和課題組發佈的《中國淨零碳城市發展報告(2022)》顯示,作爲低碳試點城市,北京的低碳發展亮點頗多,在單位GDP碳排放量、單位GDP電耗、煤炭消費量佔能源消費量比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等指標上名列前茅,大多爲淨零碳城市的核心指標,顯示出北京能源清潔化、產業綠色轉型質量較高。

碳排放強度全國省級最優

報告指出,過去五年,北京穩步推進碳減排、碳中和,萬元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國省級最優水平。

單位GDP碳排放量,即碳排放強度,主要是用來衡量不同城市經濟增長同碳排放量增長之間的關係。作爲全國GDP排名靠前的城市,北京在GDP不斷提升的同時,碳排放強度也一直在降低。

具體來看,“十三五”時期,北京以較低的能源消耗實現了較高的經濟增長,2020年萬元GDP能耗相比2015年時下降24%,GDP由2015年的22968.6億元增長到36102.6億元。

北京低碳排放強度的成就離不開北京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在“雙碳”目標確定之前,北京的城市定位指引其產業向高科技、金融等方面發展。北京202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達到83.8%,第三產業佔比在樣本城市中最高。

北京降碳成效還得益於正確的“做減法”。報告指出,五年來,北京堅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突破。持續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組合拳”,一大批一般製造業企業、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有序退出,拆除違法建設超2億平方米。

《中國淨零碳城市發展報告(2022)》顯示,“十三五”期間,北京累計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2000餘家,退出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建材、機械製造與加工的傳統高能耗行業。同時,逐步探索建立一般製造業疏解提質動態管理機制,以標準約束爲抓手,積極引導低效高耗企業調整退出與改造提升,推動製造業持續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提升。

在優化能源結構方面,北京持續壓減煤炭消費量,同時加大了天然氣、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利用,平原地區基本實現無煤化,爲減排工作做出巨大貢獻。

北京市統計年鑑顯示,北京2015—2020年的煤炭消費量逐年降低,由2015年的1165.18萬噸降至2020年的134.98萬噸,6年時間減少了1000萬噸左右煤炭消費量。同時,北京煤炭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也從13.05%降至1.5%,能源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展望未來,北京明確提出,到2025年煤炭消費量控制在100萬噸以內。

在產業和能源結構優化之外,北京在綠色交通方面也取得不錯的成績。北京市交通委數據顯示,北京城市交通碳排放年均增速已從“十二五”時期的6%下降至“十三五”時期的4%左右。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此前也介紹,截至2021年年底,北京累計淘汰國三排放標準汽油車近11萬輛,新能源車保有量達50.7萬輛,國五及以上車輛佔比超70%,車型結構達到全國最優。

面向未來,報告提出全面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具體包括推進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完成市級工業園區綠色低碳循環改造,推廣綠色建築,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在北京生活的市民有着切身感受,近年來,頭頂的藍天變多了、霧霾變少了,周邊的公園變多了,生態環境改善了。

報告指出,過去五年,北京深化大氣污染治理,2021年PM2.5年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3.1%,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堅持大尺度綠化,精心打造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溫榆河公園一期等城市“綠肺”,完成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任務,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4.6%,國家植物園正式掛牌。

不僅如此,《中國淨零碳城市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0年,北京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居30城之首,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8.8%,園林綠化成效明顯。

近年來,北京通過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一批重點生態工程築牢山區綠色屏障,通過“五河十路”綠色通道建設工程、平原地區百萬畝造林工程等打造平原地區綠色生態,同時大幅拓展城市綠色空間、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着力構建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園林綠化生態體系。

下一步,北京將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決守住生態保護紅線;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方面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具體包括持續開展“一微克”行動,協同PM2.5和臭氧污染;森林覆蓋率逐步提升至45%,除核心區外各區全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北京國家植物園體系;打造溫榆河公園、南苑森林溼地公園等大尺度綠化空間,新建一批小微綠地和口袋公園;健全完善河長、林長、田長“三長聯動、一巡三查”機制;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等。

相關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生態保護紅線的最終目的不是簡單的生態保護,而是要統籌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地區建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給予一定的生態補償,可以爲紅線區內居民找到更適合當地生態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作爲容納了兩千萬人口的一線城市,北京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併成爲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世界級大都市之一。去年發佈的《北京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中收錄的陸生野生動物達596種,印證了北京在生態建設與保護生態多樣性方面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