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莉莉)近年來,“徵信修復”“徵信洗白”等虛假宣傳和詐騙套路層出不窮。今年4月,央行印發《關於開展“徵信修復”亂象專項治理“百日行動”工作的通知》,要求2022年3月中旬至6月下旬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此項工作。

隨着“徵信修復”亂象專項治理工作的推進,央視網記者梳理後發現,近期全國多地接連就轄區內“徵信修復”亂象專項治理情況進行提示,要求相關機構進行整改。

以山西爲例,截至5月末,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通過民衆提供線索、名單排查等方式,共摸排309家名稱或經營範圍中帶有“徵信”字樣的機構,清查違法發佈“徵信修復”的機構12家,引導機構主動變更工商信息103家、註銷21家,協同納入經營異常名錄24家,向市場監管、公安部門移送48家。

調查:“中介”處理徵信逾期抽取8%服務費

央行發出提示,“徵信修復”不可信,但還是有不法分子打着“徵信修復”“徵信洗白”等旗號,謀取不正當利益。

6月21日下午,央視網記者以徵信逾期無法貸款爲由,聯繫到湖北一家機構,一位張姓的業務員表示,徵信逾期可以處理,如果符合處理範圍且逾期金額在4萬元—8萬元之間的,需得抽取8%的服務費。也就是說,逾期8萬元需要6400元的服務費。

“我們也是正規公司,你把徵信報告發給我,我們會給出專業的解決方案,並有專業的法務團隊跟銀行進行協商。”這位業務員說。

隨後,記者又聯繫到幾家機構,對方均表示,有此需求的客戶只需提供詳細的徵信報告、逾期的信用卡、手機卡,以及身份證複印件,其他問題他們來解決。

金融機構:聲稱合法的收費徵信修復都是騙局

那麼,業務員口中的“正規公司”更新、撤銷逾期記錄,是否真的存在呢?答案是不可能。甚至連“徵信修復”這個概念都是錯誤的,凡是聲稱合法的、收費的徵信修復,其實都是騙局。

針對這一問題,今年3月3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發佈了《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重點開展“徵信修復”問題專項治理的通知》,目標到2022年6月底,各地方專項治理臺賬退出率力爭達到100%,此後嚴格保持動態“清零”。

不少金融專業人士表示,做徵信修復業務的公司或個人,更像是幫客戶進行徵信異議處理的代辦機構或個人,換句話說,更像是處理徵信異議、徵信申訴的“中介”。其實個人如果發現信用記錄存在問題,可以直接向金融機構或徵信機構申請,要求更正,不需要通過第三方公司。

根據《徵信業務管理辦法》,信息主體認爲信息存在錯誤、遺漏的,有權向徵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異議。另外,徵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爲自不良行爲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5年;超過5年的,應當予以刪除。

在具體承辦過程中,各家銀行也有着不同的防範辦法。民生銀行太原分行信貸管理部溫峯麗說:“在開展徵信異議工作中,責成專人與客戶本人取得聯繫,溝通處理方案,在客戶提供真實、充足佐證材料的情況下,進行徵信異議處理。與此同時,還主動加強對關鍵崗位人員的警示教育,嚴防內外串通,堅決杜絕發生泄露、篡改客戶信用信息的違法行爲。”

山西銀行授信管理部楊燕說:“山西銀行利用各營業網點優勢,擺放徵信提示卡、播放徵信宣傳公益片,並通過擺放警惕‘徵信修復’陷阱線索徵集二維碼,積極參與監督違法行爲活動。”

法學專家:騙局擾亂金融秩序 需多部門協同治理

近年來,各地發生多起有關“徵信修復”的詐騙或合同糾紛案件,相關部門多次提示要謹防騙局,爲何消費者還能輕信“徵信修復”騙局呢?

山西大學法學院教授王繼軍在接受央視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徵信修復”不僅衝擊徵信管理的公信力,擾亂經濟金融秩序,還浪費了公共執法司法資源。非法中介編造理由、僞造材料、收錢“跑路”,這些不僅損害金融消費者的經濟利益,導致個人敏感信息泄露,甚至會引發法律的風險。

“將個人信息暴露給機構十分危險,不排除對方利用個人信息騙貸、虛假註冊公司、申請銀行卡後兜售甚至洗錢的可能。”王繼軍說,在徵信法律法規中,沒有任何有關收費處理逾期記錄的規定,無論是徵信異議還是徵信投訴,都是免費的。收取一定費用,處理徵信修復、網貸逾期的廣告,都是虛假廣告,非法宣傳,嚴重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距離監管要求的日期還剩下不到一週時間,目前,全國多地對“徵信修復”整頓情況進行提示或通報,要求相關機構限期整改並通報整改進度。

王繼軍說,信用是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基礎,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徵信,這說明徵信系統良性生態正逐步形成。“百日行動”的背後其實是對徵信違規行爲的“零容忍”,他建議司法、金融監管、電信等多領域、多行業、多部門協同治理,齊抓共管共同整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