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存5年不及存3年?存款利率倒掛背後:銀行淨息差承壓、資產荒持續

在銀行存款,3年和5年利率幾乎沒有差別?5年期最後結算利率可能還沒有3年高?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包括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中長期定期存款利率出現“倒掛”現象,大額存單收益率持續下滑,部分銀行產品利率已經與同期限定存持平。

銀行正在調整負債端策略,中長期存款出現利率倒掛。

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爲,銀行短期內流動性較爲充足,且面臨貸款利率長期下行帶來的淨息差壓力,加上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吸收存款尤其中長期、高成本存款的動力大大減弱。

事實上,自從今年4月建立存款利率市場化機制以來,銀行業已經進行過一輪利率調整,當時的重點調整方向同樣爲2年期以上的中長期存款。有銀行業人士分析,按照利率下行趨勢,5年以後利率只會更低,因此銀行當下並不希望客戶通過3年期及以上的存款來“鎖定”某個利率,增加銀行付息成本。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爲,當前環境下,銀行的主要壓力來自淨息差和信用風險等,前者需要銀行進一步平衡資產端與負債端的成本,相信銀行通過調整負債結構,以及信貸需求恢復,相關壓力會在下半年有所好轉。

不過,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爲,不同銀行間差異較大,雖然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貨幣供給較爲充裕,但仍不排除部分銀行提升存款利率攬儲。

記者注意到,在銀行存款和大額存單利率持續下行背景下,各銀行客戶經理更傾向於向客戶推介中長期“保本”的“銀保”產品,此類產品一般可以“鎖定”3年期3.5%的複利利率。據某大行客戶經理介紹,儘管銀保產品相比之前4%以上的收益率已經大幅下滑,但較大額存單明顯“更勝一籌”。不過也有保險業人士提醒,此類產品並非所有儲戶適合,需要綜合考慮。

存款利率倒掛保本”保險產品成香餑餑

最近不少儲戶發現,在銀行存款3年和5年利率已經幾乎沒有差別。

第一財經記者在多家銀行手機APP中搜索發現,目前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普遍已降至3.65%以下,3年期存款利率低於3.5%,但部分銀行通過“有條件”上浮之後會超過5年期利率水平。

以建設銀行爲例,該行3年期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均爲2.75%,但3年期定存達到5萬元可上浮至3.15%,但5年期存款利率並不上浮,出現明顯的利率倒掛。

“最近一兩年這個趨勢慢慢明顯了,因爲接下來可能還會降息,像5年期(存款)這種最後結算利率可能還沒有3年高,因爲3年之後利率大概率還要更低。”某大行客戶經理對記者表示,當前銀行更希望客戶選擇短期存款,實現與貸款利率的匹配,控制成本。

除大行外,股份行和城商行/農商行也有類似現象出現。比如招商銀行,該行3年期與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均顯示爲2.75%,張家港行兩種期限存款利率均爲3.15%。

利率持續下行的大額存單與普通定存也出現利率“倒掛”趨勢。光大銀行手機APP顯示,該行3年期大額存單(20萬元起存)利率爲3.4%,與同期限普通定存的最高利率基本持平。

事實上,在監管限制高息攬儲和銀行主動控制成本背景下,最近兩年大額存單一邊壓規模一邊降利率。最近一次利率的大規模調整是在今年4~5月。爲增強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在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建立後,6家國有大行和大部分股份行在4月末率先下調了1年期以上定存和大額存單利率,調整幅度多爲10個基點左右。

其中,招商銀行大額存單利率大幅下調至2.9%。而在2021年6月存款利率報價機制改革前,還有不少銀行的大額存單頂格執行3.55%年利率,如今已經銷聲匿跡。

央行在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到,下一階段要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強存款利率監管,着力穩定銀行負債成本。5月,多家中小銀行跟進調整定存和大額存單利率,下調幅度多在10個基點左右。

但多數銀行3年期大額存單額度“告急”纔是常態。此前,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多數銀行的大額存單需要通過客戶經理預約、定製或定期定時“搶”額度,尤其在存款利率下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加大等背景下,能“搶”到3%以上利率的大額存單已經變得“奢侈”。

如今,各類存款吸引力普遍下降,加上理財淨值化轉型後隨市場波動加大,還有更優的替代選項嗎?記者瞭解到,不論是大行、股份行還是城商行,客戶經理普遍加大了前期大力推銷的“保本”銀保產品的推薦力度。

記者對比多位客戶經理推薦的保險產品發現,此類產品多爲3年期/5年期年交型增額終身壽險/養老年金保險,以高於銀行存款利率水平的收益率進行復利計息,可到期取出,也可選擇存續隨用隨取或定額給付終身領取,期間始終“鎖定”同一利率。此前“保本”利率最高可達到4.9%,隨着利率下行,目前多數已降至3.5%。不過有保險從業人士提示,此類產品並非“萬能”,仍然要根據個人需求綜合選擇。

息差壓力下銀行多維度降負債成本

存款利率“倒掛”背後,銀行息差壓力不減。尤其5月20日5年期以上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超預期下調15個基點,進一步擠壓了銀行息差空間,銀行亟需改善資產端與負債端期限錯配帶來的壓力。

根據銀保監會公佈的2022年一季度主要監管指標,一季度商業銀行淨息差爲1.97%,較2021年全年的2.08%下降0.11個百分點。

曾剛認爲,當前銀行主要面臨三大壓力,即淨息差收窄、信用風險以及資本補充壓力,其中最爲棘手的就是淨息差壓力,而存款作爲被動負債,利率調整機制相對穩定,尤其中長期存款利率調整往往相對資產端滯後。

在此背景下,各銀行已經行動起來,調結構、降利率是主要方向。以江陰銀行爲例,該行一季度存款付息率爲2.12%,較2021年下降了12BP,存款增速也有所放緩。對此,江陰銀行在近期一次機構調研中表示,該行今年主動加強了負債結構的管理,通過績效考覈引導分支機構逐步降低高付息成本存款的佔比,進而促進存款付息率的降低。“一季度我行增量存款中,高付息存款佔比顯著下降,同時對結構性存款的規模也進行了限制。”江陰銀行表示,該行正加大對企業的走訪力度,緊抓企業結算類資金、貨款回籠資金,進一步提升低成本對公存款的佔比。

而隨着監管引導和存款利率定價市場化機制的設立,銀行控成本有了更多可能性。今年4月,央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自律機制成員銀行可參考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爲代表的債券市場利率和以1年期LPR爲代表的貸款市場利率,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水平。

張家港行在機構調研時明確,今年以來爲了降本增效,壓降了大額存款、結構性存款規模,並調整了對部分存款產品的掛牌利率和考覈機制,成效已經在逐步顯現。

齊魯銀行也表示,近期監管部門接連出臺多項政策推動商業銀行負債成本壓降,該行於一季度下調了部分存款定價,並持續加大低成本存款營銷和央行資金運用,引導負債結構優化,存款成本率有所下降。

此外,央行密集推出的再貸款工具也將爲銀行控制負債端成本提供便利。齊魯銀行表示,隨着央行濟南分行推出科創貸等再貸款支持政策,該行通過高效運用央行資金支持,在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同時,也有助於降低該行負債端成本率。

“今年(淨息差)儘管有下降壓力,但是隨着各銀行在監管引導下作出一系列調整,預計下半年繼續下行的壓力會減弱,之後會慢慢好轉。”曾剛認爲,銀行業淨息差有望在今年年中見底,但仍然建議銀行增加多元化的負債渠道,必要時可以適度增加主動負債。

信貸需求不足資產荒何時緩解

除了淨息差壓力,銀行攬儲“不積極”與疫情導致的宏觀經濟下行也有關。

從金融數據來看,雖然5月社融與信貸較4月明顯改善,但需求主力仍以短期爲主,企業和居民的中長期貸款需求恢復不及預期,寬鬆貨幣背景下資金空轉現象明顯。而同期,居民儲蓄意願不減,2022年5月,人民幣存款增加3.04萬億元,同比多增4750億元。前5個月,居民存款累計增加7.86萬億元,同比增長50.6%,增加額也超過疫情首年(2020年前5個月居民存款累計增加6.15萬億元)。

“經濟下行,國家鼓勵消費和投資,存款利率肯定越來越低,銀行現在不缺錢。”一位銀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流動性充足背景下,銀行攬儲動力減弱,而當前宏觀環境也需要通過低利率促進消費和投資。

而爲了解決資金空轉問題,各銀行也想盡辦法減少損耗。比如青島銀行在機構調研時表示,今年二季度負債端通過再貸款、再貼現等方式獲取多元化的低成本資金的同時,資產端將持續加大貸款投放,並且適度增加地方政府債和信用債配置,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對於接下來信貸需求的恢復,董希淼認爲,隨着有效需求逐漸激發,6月份數據會有明顯改善。從平衡收益來看,西部證券分析師雒雅梅認爲,壓力較大的銀行可以從普惠金融和個貸中尋找機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銀行新發放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爲4.40%,同比下行22BP,但仍略高於一般企業貸款。下沉市場雖然收益率較高,但面臨的費用壓力也較大,未來“高成長+高定價”的消費貸或成爲重要發展方向。

而隨着信貸需求正在逐步恢復,銀行的存款利率也有望迎來小幅反彈,近期部分銀行存款利率已經出現回升。“(利率回升)其中既有貸款需求回升的因素,也有月底節點(衝量)的階段性因素,不同銀行的情況不同。”董希淼認爲,考慮到短期內經濟下行壓力,貨幣政策保持寬鬆的概率較大,因此即使資產端恢復需求,對銀行內部流動性影響也較小,未來一段時間銀行總體流動性仍會保持寬裕,對存款業務的整體影響不會太大,但不同銀行會有不同的負債策略。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