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有力举措,也是保持香港和澳门地区长期繁荣稳定和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创举。自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以来,大湾区经济总量从2018年的10万亿余元增至2021年约12.6万亿元,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协同创新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取得新突破,粤港澳三地民众获得感更强。

在不断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踏浪前行的航道上,离不开金融业的鼎力支持。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也是进一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试验田”作用,推动对内对外金融双向开放的必然选择。

保险业作为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服务大湾区建设中取得新突破,推动深化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及保险业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经济活力强,还是我国现代保险业改革开放的策源地。自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获批设立第一家港资保险机构以来,大湾区坚持创新发展、开放合作,实现了保险业的跨越式发展。仅香港地区就有160多家保险公司,保险深度和密度都位居全球第二,保险行业2021年的保费总额超过6000亿港元。澳门地区有25家保险公司,2021年有效总保费为330亿澳门元,创下新高。而广东省是内地保险大省,去年保费收入达到558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市场的12.4%。

202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极大促进了大湾区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此后,大湾区保险业深化互联互通,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发挥保险资金优势和保障功能,支持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撬动大湾区发展。

6月1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发表演讲时表示,为强化香港地区作为国际风险管理中心的功能,特区政府从去年3月起实施了一系列促进保险业发展的措施。包括为海事和专项保险在内的合资格保险业务提供利得税率减半,拓宽在香港地区成立的专属自保保险公司的可承保风险范围以及优化监管保险集团的法律框架。除此以外,保险相连证券的专属规管制度及资助先导计划顺利推出,配合中央政府支持内地保险公司在香港地区发行巨灾债券。由此可见,香港地区作为连接国内外金融保险市场的桥梁角色正在充分发挥。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两份重磅文件。前不久,国务院又明确支持广州南沙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设立,在跨境车险、跨境医疗险方面先行先试。这为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三地各有侧重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建设,发展跨境保险试点、特色保险服务以及民生保障跨界合作等绘制好蓝图规划。可以预见,三地建设形成的保险开放“窗口”,将促进港澳地区保险业进一步打通内地市场,而内地保险业也可以借此学习港澳地区保险业创新改革经验,在跨境服务合作中,成就互惠共赢的保险开放新局面。

面对当前新发展形势,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内外兼修,大湾区无疑是连接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纽带,是我国对外开放、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可以为保险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土壤。政策激励调动了外资保险机构进入大湾区的积极性,世界知名保险集团、再保险机构、保险代理和保险公估公司带来了国际先进的保险理念和经营模式,对大湾区保险产品的创新、保险服务水平及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

今年,适逢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为促进保险市场更深入地互联互通,特区政府正在争取让香港地区保险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设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为持有香港保单的大湾区居民提供咨询、理赔和续保等全方位支持。并且,跨境汽车保险“等效先认”政策也有望早日实施。保险业要积极把握大湾区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科技创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与时俱进创新,加速改革转型,为大湾区居民带来更优质的保险保障服务,推动大湾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吴剑 SF03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