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有力舉措,也是保持香港和澳門地區長期繁榮穩定和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大創舉。自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佈以來,大灣區經濟總量從2018年的10萬億餘元增至2021年約12.6萬億元,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協同創新加快推進,互聯互通取得新突破,粵港澳三地民衆獲得感更強。

在不斷向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的目標踏浪前行的航道上,離不開金融業的鼎力支持。加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也是進一步發揮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試驗田”作用,推動對內對外金融雙向開放的必然選擇。

保險業作爲金融業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在服務大灣區建設中取得新突破,推動深化保險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及保險業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

粵港澳大灣區不僅經濟活力強,還是我國現代保險業改革開放的策源地。自二十世紀80年代初期獲批設立第一家港資保險機構以來,大灣區堅持創新發展、開放合作,實現了保險業的跨越式發展。僅香港地區就有160多家保險公司,保險深度和密度都位居全球第二,保險行業2021年的保費總額超過6000億港元。澳門地區有25家保險公司,2021年有效總保費爲330億澳門元,創下新高。而廣東省是內地保險大省,去年保費收入達到5580億元人民幣,佔全國市場的12.4%。

2020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四部委發佈《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極大促進了大灣區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此後,大灣區保險業深化互聯互通,充分調動各類資源、發揮保險資金優勢和保障功能,支持大灣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撬動大灣區發展。

6月16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發表演講時表示,爲強化香港地區作爲國際風險管理中心的功能,特區政府從去年3月起實施了一系列促進保險業發展的措施。包括爲海事和專項保險在內的合資格保險業務提供利得稅率減半,拓寬在香港地區成立的專屬自保保險公司的可承保風險範圍以及優化監管保險集團的法律框架。除此以外,保險相連證券的專屬規管制度及資助先導計劃順利推出,配合中央政府支持內地保險公司在香港地區發行巨災債券。由此可見,香港地區作爲連接國內外金融保險市場的橋樑角色正在充分發揮。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兩份重磅文件。前不久,國務院又明確支持廣州南沙蔘與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設立,在跨境車險、跨境醫療險方面先行先試。這爲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三地各有側重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建設,發展跨境保險試點、特色保險服務以及民生保障跨界合作等繪製好藍圖規劃。可以預見,三地建設形成的保險開放“窗口”,將促進港澳地區保險業進一步打通內地市場,而內地保險業也可以藉此學習港澳地區保險業創新改革經驗,在跨境服務合作中,成就互惠共贏的保險開放新局面。

面對當前新發展形勢,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需要內外兼修,大灣區無疑是連接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紐帶,是我國對外開放、改革創新的前沿陣地,可以爲保險業創新發展提供良好土壤。政策激勵調動了外資保險機構進入大灣區的積極性,世界知名保險集團、再保險機構、保險代理和保險公估公司帶來了國際先進的保險理念和經營模式,對大灣區保險產品的創新、保險服務水平及市場競爭力的提升產生了積極影響。

今年,適逢香港迴歸祖國25週年。爲促進保險市場更深入地互聯互通,特區政府正在爭取讓香港地區保險業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保險售後服務中心,爲持有香港保單的大灣區居民提供諮詢、理賠和續保等全方位支持。並且,跨境汽車保險“等效先認”政策也有望早日實施。保險業要積極把握大灣區經濟發展、消費升級、科技創新的重大歷史機遇,與時俱進創新,加速改革轉型,爲大灣區居民帶來更優質的保險保障服務,推動大灣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