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莞港合作激盪40載:從“三來一補”到深度融合

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鄭康喜 東莞報道  從1978年港商張子彌在東莞設立全國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太平手袋廠開始,莞港合作至今已走過了40多年的歷程。東莞市商務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東莞已有香港投資企業數量總計8065家,累計吸收合同外資639億美元。

四十餘年來,東莞和香港兩地通過互補和合作,結出了累累碩果,莞港合作也成爲全國城際合作的典範。從“三來一補”開始,東莞藉助香港的資金、技術、人才、市場,實現了自身華麗轉型。進入新時期,莞港兩地在科創領域深化合作,湧現出一批極具影響力的創新企業,科技創新成爲莞港合作的“橋頭堡”。

今年是香港迴歸祖國25週年,“雙萬”城市東莞牽手“超級聯繫人”香港,兩地在延續產業合作的同時,不斷探索新的合作方向和方式。“香港城”、香港中心等重大項目的建設,標誌着莞港在經貿、科教文衛等多領域的全方位合作態勢已經形成。

正如東莞市委書記肖亞非所言,“在新的形勢下,香港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好,香港的作用會得到更大的發揮,‘超級聯繫人’的地位也越來越清晰,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進一步深化莞港澳合作。”

港資企業在莞進階之路

在東莞的改革開放進程中,港資都是東莞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港商之於東莞,更是製造開拓者和商貿啓蒙者。

時間回溯到1978年7月,港商張子彌來到東莞虎門,將臨街一家瀕臨倒閉的太平竹器廠改造成手袋廠,而後,工商批文號爲“粵字001”的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開業。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全球新一輪產業大轉移中,東莞與香港“牽手”,正式掀開兩地產業合作大幕。

承接港臺產業轉移,一批港資企業渡過香江到東莞設廠,讓東莞迅速從農業縣城變爲“世界工廠”,造就了“東莞堵車,全球缺貨”的時代神話。

1964年,祖籍東莞的梁麟開始在香港做玩具生意,前十年都是家庭作坊。20世紀80年代,梁麟回東莞投資發展,並創立“龍昌”。1997年,龍昌在香港上市,成爲玩具行業爲數不多的上市公司之一。

從1980年在莞城成立第一家來料加工工廠,到後來將總部落子常平,龍昌在東莞獲得了長足發展,逐漸成爲享有全球美譽度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更見證着東莞產業轉型升級的歲月篇章。

在經歷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一批在莞港資企業紛紛轉型,從來料加工到初始OEM廠商,再轉向ODM、OBM。從低端的勞動密集型向高端的研發、服務型企業躍升,產品向價值鏈上游延伸,這也推動了東莞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作爲東莞首批“三來一補”港資企業,龍昌是東莞轉型較早的玩具企業。2009年,龍昌研發的“世界上最具人性化特徵的最小號的機器人”問世,徹底打破東莞玩具代工之城的印象。到如今,龍昌將生產環節遷移到了東南亞地區,研發中心、高科技產品製造則放在東莞,東莞已經成爲龍昌的研發、物流和服務中心。

產業轉型升級的東風同樣吹向了東莞得利鐘錶有限公司。這家與龍昌同時期來到東莞投資創業的港資企業,由最初的來料加工,一度成長爲一家開啓中國手錶“逆襲”之路的多元化集團,併爲東莞產業轉型升級探索了新模式。

去年,得利鐘錶在道滘建設廣東得利國際鐘錶智能製造項目,項目包括研發中心、得利鐘錶學院、鐘錶整供應鏈製造中心、智能穿戴研發和製造中心等。其中,得利鐘錶學院是和東莞理工學院聯合辦學,通過產、學、研合作,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工匠型專業人才。

一批港資企業在東莞產業轉型浪潮中脫穎而出,逐步從做產品轉向做文化,憑藉品牌這一核心競爭力走向全球,廣東哈一代國際集團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藉助文化這張名片,哈一代已然成爲國內中高端毛絨玩具的領軍品牌,也進一步建立起東莞本土優品企業的品牌形象。

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

隨着東莞產業轉型升級的深入推進,過去由香港提供技術,東莞提供土地和人力的“前店後廠”式加工貿易模式,開始發生改變。

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技術、管理、資本等高級生產要素在莞港兩地合作中越來越重要,香港作爲內地技術進口主要來源地之一,兩地合作模式逐步變爲香港提供研發或服務,東莞發揮產業鏈優勢轉換製造,莞港兩地成爲全球重要的創新研發生產基地。

而後,兩地共同研發、東莞進行“智造”,藉助香港國際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出海的合作新模式漸漸成爲主流。莞港兩地強化技術聯合、創新聯動,有效拓展了未來經貿合作的發展空間。這之中,以東莞市引進的高層次人才、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教授聯合東莞搭建的“科創夢工廠”最爲典型。

一直以來,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團隊不斷探索,如何把粵港澳各個層次所具備的獨特資源整合起來,搭建“科創夢工廠”。後來,李澤湘在東莞松山湖高新區找到了答案。

在松山湖這塊科創熱土上,李澤湘和他的學生孵化了李羣自動化、逸動科技、雲鯨智能、正浩創新等一批創新型企業。 其中雲鯨智能日前完成E輪融資,市場估值一度達到10億美元,有望提前出海。

2014年,李澤湘聯合高秉強教授、甘潔教授發起創立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引進了來自香港等地的數十個創業團隊,短短3年時間裏實現了80%的孵化成功率。

時至今日,從基地走出了超過60家硬科技公司,頭部公司估值累計已達800億元。其中,15%的公司已成長爲獨角獸/準獨角獸企業,成爲莞港科創合作的經典範例。

在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裏,每個創業團隊的目標都是在它所處領域做到全國乃至世界領先,這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莞港科創合作的底氣和實力。 (圖爲逸動科技車間)

逸動科技是第一家入駐XbotPark松山湖基地的創業公司。公司成立的時候,其創始團隊都還是在校學生。這羣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在校生,用十年時間,專注於研發生產船用電力推進系統,將3馬力至40馬力以及配套電池、控制系統等產品做到全球最領先水平,被外界讚譽爲“水上特斯拉”。

“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我們也面臨很多困難,電動船外機供應鏈並不發達。當時恰逢李澤湘教授聯合建立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聯動了上下游供應鏈資源,具有完整的機器人生態體系。東莞也給出了很寬鬆、優惠的產業扶持政策。2015年我們便在松山湖建立了集生產、研發、測試和運營於一體的公司總部。”逸動科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陶師正表示。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來東莞創業,成爲莞港兩地創新合作的後備人才。以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粵港青年創業孵化基地等爲依託,推動莞港科創合作走向更大空間。而這背後,自然離不開東莞在動能升級、政策扶持、載體搭建等領域的加持。

走向全方位深度融合

近年來,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的新時期,莞港合作從產業深入至經貿、科教文衛等多領域,兩地發展深度融合、共生共榮。

早在2015年,粵港服務貿易自由化全面實施,便爲莞港合作帶來新機遇,東莞與香港開始在會展業、服務貿易、電子商務、人才培訓以及企業“走出去”等五個方面深化合作,成爲莞港兩地在現代服務業領域合作的試水和延伸。

近年來,香港日漸在東莞的基礎建設、招商引資、社會文化等非製造領域“哺育”東莞,兩地合作從製造到製造和服務兼顧、從經濟拓展到經濟社會文化領域。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三年多來,大灣區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香港高校踊躍在廣東設立辦學機構,吹響了合作辦學的“集結號”。

2020年,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校區落地松山湖,由東莞市人民政府和香港城市大學合辦,打開了兩地科學研究交流、師生互動的良好局面;擁有松山湖高新區和濱海灣新區兩個校區的大灣區大學,將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共建先進材料和綠色能源研究院。隨着香港和東莞合作辦學的加快推進,可以想見,未來越來越多的人才將來到東莞創新創業。

對於邁向“雙萬”新賽道的東莞而言,科技創新將是其未來參與全球競爭的主戰場,而構建面向全球的協同創新網絡,是東莞打造科創強市的必由之路。在這其中,以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建設爲抓手,莞港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也將產生更大的“化學反應”。

城市觀察家孫不熟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東莞與香港的深度融合,在經貿、科教文衛、公共服務領域的合作還需要加強。作爲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是內地城市和全球市場的“路由器”,東莞企業未來要出海,需要依靠香港。爲此,東莞還需繼續加強與香港這個“超級聯繫人”資源要素合作。

廣九鐵路是粵港經濟融合發展的“黃金線”,從九龍乘車進入東莞東部,“香港城”項目正以常平火車站爲中心加快推進。該項目致力於打造香港太古城升級版,將全面引進香港的金融、法律、商務、文創和消費全產業鏈,構建“港式、港味、港配套”的公共服務體系,打造大灣區全面融合發展的先行區、示範區。

在東莞國際商務區,總投資28億元的東莞香港中心將在不久後拔地而起。香港中心將打造集商務、商業、文化、居住、教育、醫療於一體的綜合體,吸引各行各業的香港專業人才。東莞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連漢森介紹,項目建成後,將重點吸引香港的金融、會計、法律等生產性服務業入駐,同時也將引進香港的醫療、教育、文創資源。

潮湧灣區,千帆競渡。站在香港迴歸25週年的新時期,東莞將藉助大平臺、大通道,推動莞港兩地要素資源更高效率流通,實現莞港全方位融合發展,爲把東莞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製造中心和創新創業高地提供有力支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