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連日的暴雨使關中一帶糧食歉收。

實在餓得不行,家住陝西岐山縣董家村的董春生決定出門碰碰“運氣”。

他擔起鋤頭,來到地裏,希望能從田中刨出僅剩的樹根或者地瓜,用以充飢。一鋤頭下去,卻被硬物擋着。

他只能放棄工具,用手刨了起來。

不多時,一個綠鏽斑斑的大銅圈和銅圈上同樣長着綠鏽的一對大耳,從土裏露了出來。

董春生不識此物,卻聽村裏老人說過,這裏常出“寶貝”。

他不敢怠慢,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寶貝”上的土。很快,一件半米見方的圓形青銅器重見天日。

由於器物太大,董春生一個人搬不動,便叫來了同村人幫忙。

很快,董春生挖到古代大寶貝的消息不脛而走。

隨後,一位古董商人聞訊而來,花了三百兩從董春生手中買走了寶貝。

由於此物是從董家村發掘的,村民皆認爲是天賜“神器”,不同意商人運走。因此,關於這件寶物的歸屬,最後鬧到了衙門。古董商重金賄賂官府,衙門遂將一衆村民下獄,將寶物收歸官府,由古董商悄悄運走。

清代著名收藏家張燕昌之子張石瓠曾碰巧見過此寶。

從寶物“敞口、雙立耳、三蹄足”的外在形態來看,張石瓠很快斷定寶物應爲商周時期青銅鼎。

他俯身查看鼎的內部,發現鼎內壁密密麻麻寫着許多銘文。經過仔細辨別和讀解,他發現銘文記載的是一段歷史。這尊青銅鼎的歷史事實以及作鼎者信息,逐漸浮出水面。

從此,這尊在陝西出土的青銅器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毛公鼎

▲毛公鼎,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源:梁悅琛

01

提及青銅器,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墨綠色的大銅鼎。實際上,這並不是它本來的面貌。

早在1萬年前,人類就從大自然中發現了一種紅色的礦石:紅銅。

這種礦石經過反覆捶打和提煉後,可以製造出他們想要的物件。但在實際應用中,由於紅銅的硬度較低,先民們又發現,單靠紅銅,很難打造出最滿意的作品。

於是,在不斷試錯中,先民們將紅銅熔鍊成液體,再加入鉛、錫等礦物質。如此,一件最適合鍛造的銅合金,大功告成。

使用它們,先人相繼爲自己鍛造出了銅刀、銅箭等生存工具。

不過,剛煉造出來的青銅器,並不是鏽跡斑斑的模樣。銅合金被熔鍊凝固後,呈現質感如黃金般的樣態,金光璀璨。這跟我們如今看到的鏽化後的墨綠色外觀,相去甚遠。

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黃河流域,並不是銅產地的聚集區。銅的提煉與鍛造,在產量上也無法滿足先民的日常所需,因此顯得十分金貴。

這些早期的“黑科技”產品被打造出來後,基本只用於祭祀祖宗,尊崇神靈,謂之“吉金”。刻在上面的銘文,自然也就成了“金文”。

▲西周大克鼎上的銘文。圖源:圖蟲創意

然而,文明的衰落,歷史的變遷,使得曾經擔負神聖功能的器物全都塵封黃土之下。經過時間的淘洗,銅和土中的水汽等自然界物質發生反應。從此,那一尊尊閃煞人眼的“神器”,披上了厚厚的綠衣,成了人們追古懷今所見到的“青銅器”。

▲青銅觶。圖源:圖蟲創意

目前,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青銅器,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生產於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刀。它是一把以“單範式”工藝鑄造的青銅刀。

所謂“單範式”鑄造工藝,就是在平坦的泥土和石板上進行掏空,形成理想的器物外形,再將燒熔的銅液灌注其中,待其冷卻凝固後,自動成型。

不過,這種“單範”的鑄造工藝,到底只適合原始小家庭的自給自足。當華夏文明進入王朝時代後,這種簡單的鑄造工藝就被逐漸淘汰了。

大約4000年前,治水的大禹結束了部落羣居生活,在中原建立起第一個王朝——夏。

新的統治秩序誕生,當然需要見證歷史的信物。

夏朝建立以後,大禹隨即邀請部落首領們共赴塗山大會,商討國家大事。

爲令天下臣服,大禹在塗山大會上深刻檢討了自己以往的過失,並請求參會的首領們時刻監督他的行爲,責令其改正。如此,方可匡天下正道,安萬民之心。

部落首領們返回各自的地盤後,隨即將轄區內的銅,悉數奉上,並宣佈歸附夏朝管制。

大量的銅匯聚於夏都陽城,令大禹一時頭疼。後來,他想起了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的“歷史”,便下令將各地進獻的銅悉數熔燬,分鑄九鼎,以紀念夏朝一統江山的輝煌。

▲河南省禹州市禹王廣場。圖源:圖蟲創意

大禹還命人將各地的山川河流、珍禽鳥獸繪製在這些禮器上,使它們更具地方特色。而九鼎中的“中央大鼎”豫州鼎,則是大禹留給自己的王權象徵。

鼎鑄成後,即被視爲宗廟禮器,神聖不可侵犯。

憑藉此“信物”,大禹及其後人,坐穩了九州共主的寶座。

02

大禹的創舉,爲後世君王在“禮治”道路上作出了表率。

在玉璽出現以前,作爲“禮治”的神器,九鼎就是王權、神權二元一體的絕對象徵。

儘管在夏禹時代,各地已持續向中州貢銅,以保障王室的生產生活所需,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關於青銅器的鍛造始終處於摸索階段。

爲了製造出形制更加複雜的容器,熱衷於專研高端奢侈品的貴族們開啓了一場“青銅革命”。

在原單範式灌鑄的基礎上,一種合範技術被髮明出來。

工匠們首先用陶土按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然後將調合均勻的泥土拍打成平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壓,使之形成一層厚厚的“外範”。之後,將製作外範使用過的泥模,趁溼颳去一薄層,薄層的厚度即爲鑄造青銅爵所需的空間,再用火烤乾,製成“內範”。內範做好後,將其倒置於底座之上,再將外範塊置於內範周圍。外範合攏後,上面有封閉的範蓋,範蓋上至少留下一個澆注孔。

最後,將融化的青銅溶液沿澆注孔注入,等銅液冷卻後,打碎外範,掏出內範,將所鑄的青銅爵取出,打磨修整即可。

利用這種辦法,貴族們還相繼製造出了角、斝、觚等青銅酒器。

▲乳釘紋青銅爵,現藏於洛陽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

不過,由於工藝複雜,散發着璀璨光芒的金屬酒器,始終不適宜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待它們面世後,很快被用在各種祭祀先祖的神聖場合中。

正所謂“國家大事,在祀與戎”,禮治之外,必須輔以強有力的武功,方可使內外鹹服。

夏朝建立後,戰事始終沒有停歇。

大禹死後,兒子啓即位,禪讓制徹底被世襲制所取代。從歷史潮流而言,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然而,世襲制的出現,畢竟打破了禪讓制的選舉傳承。隨後,在夏地有扈氏首領的號召下,夏王朝境內不少傾向禪讓傳統的部族發起對啓王權繼承的挑戰。

啓不甘示弱,在鈞臺大宴各地部落首領後,便以“恭行天之罰”爲名興兵,與有扈氏大戰於甘。雙方打得異常激烈,但史書上卻僅有啓興兵前的一封詔書稱:“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

“戮”,最早的意思即帶有戈翏聲的廝殺。說明在啓與有扈氏作戰時,青銅兵器已裝配到夏軍部隊中。

▲二里頭夏都遺址出土的青銅戈。圖源:圖蟲創意

依靠着先進的武器,啓很快平定了叛亂,穩定了王朝。

實際上,夏王室並沒有有直屬天子的常備軍隊。多數時候,夏王的警衛主要由忠於他的貴族衛隊組成。一旦發生戰事,他就下達王命召集各地奴隸主起兵勤王。

這樣便造成了夏朝王室的內亂持續不斷,而外部勢力也在夾縫中不斷壯大。

夏朝末年,商族逆境崛起,似有滅亡夏朝、吞併天下之意。

而此時,夏朝的君主桀,卻是歷史上有名的無道昏君。

古文獻說,桀貪好女色。依靠夏朝的綜合軍力,他不僅消滅了許多不滿其統治的小部落,更將其中的美貌女子強搶至王庭,供其淫樂。

有施氏部落的妺(mò)喜就是其中之一。

曾有詩云:“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妝霓綵衣,嫋娜飛兮。晶瑩雨露,人之憐兮。”

一見到這樣的美女,夏桀很快就着迷了。他回宮後,立即將妺喜冊爲“元妃”(即夏朝的皇后),萬般寵愛。

可妺喜對夏桀只有恨意,所以,無論天子對她有多好,她都毫不在意。不僅如此,自從成了元妃,她就開始籌謀顛覆夏朝的計劃。

這時,有莘氏部落的廚子伊尹出現了,他是商族領袖商湯的謀士。

預感到商族對自己的威脅,夏桀在滅有施氏的同時,也着手對付崛起的商族。利用王權,夏桀將商湯軟禁鈞臺。

爲了救商湯,伊尹特地覲見了妺喜,懇求她從旁協助自己實施營救計劃。

妺喜本身就有亡夏之心,再加上夏桀熱愛征伐與美色,繼滅有施氏之後又染指岷山氏。岷山氏效仿有施氏,向夏桀進貢美女,以求自保。在新歡面前,夏桀逐漸忘記那個他曾經信誓旦旦想給予一切的“元妃”。

▲夏桀形象拓片。

國仇與家恨,使妺喜更加悲憤。

一聽聞商湯、伊尹等人久懷“倒夏”之心,她欣然應允,並提出加入他們的祕密計劃中。

最終,在伊尹與妺喜的合謀下,夏桀盡失民心,“兵敗歷山,奔南巢而死”

03

夏朝滅亡後,“倒夏”的商湯成了商王朝的首任國君。而伊尹,則成了輔弼他的宰相。

▲明人繪的商湯畫像。

商、夏之間的矛盾,使得他們的文化和施政方針多有不同。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傳統,卻絲毫未受影響。

作爲史上最著名的“廚子宰相”,伊尹有着豐富的烹調美食經驗。就連給商湯分析天下大勢及爲政之道時,他也不忘給對方煮上一鍋湯,以烹調五味爲引,勸導商王救民於水火。

因此,商朝開國不久,青銅器就在祭祀功能之外,被王朝大力推廣至人們的日常餐桌上。

鑑於以往生產出來的青銅器形制單一、工藝落後,商朝貴族爲了安享一頓盛宴,花了不少心思對青銅器進行改造升級。

他們認爲,神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所以,在使用青銅器時,自己與祖先所用的規格不能等同視之。

商朝人開始在青銅器上雕刻出不同的紋路。如祭祀先祖時,人們準備三牲太牢,就以不同的紋飾形象印刻在對應的青銅器上,寄託威嚴、榮貴的幻想和希望。

▲後母戊鼎。圖源:圖蟲創意

有意思的是,同一時期的三星堆人在祭祀上卻不想運用簡單的抽象化處理。他們選擇了一條與中原風格迥異的青銅祭祀之道。既然是祭拜祖先,那祭品的器皿上怎能缺少祖宗形象呢?於是,參照先人模樣,他們製造出了各種又高又大,方臉凸目的青銅人像。

▲三星堆青銅面具,現藏於四川廣漢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

對於日常喫喝玩樂,商朝人有更細緻的美學實踐。

隨着農業生產的發展,到了商朝,糧食第一次出現剩餘。糧食的豐富,推動了商代釀酒工藝的發展。祭祀需要用酒,平時宴饗也需要用酒,故商朝對青銅器在餐飲上的應用,首先立足於酒器革新。

他們發現,平常用於祭祀的酒爵,爵身扁平,即便設有三角支撐的杯足,很多時候也容易在祭祀大典上傾倒,引發衆神之怒,責怪在位君王。

所以,商朝工匠們乾脆將酒爵設計成底部穩實的觥。一來,觥體寬闊可以注入更多的酒。二來觥圓潤的身軀,不至於在風中凌亂。

▲商代父乙銅觥,現藏於河南博物院。圖源:圖蟲創意

商人大量飲酒固然與風俗習慣有關,但酒品的大量消耗也從側面反映出此時的釀酒工藝尚未成熟。爲滿足商人大量飲酒的需求,工匠們又相繼發明了尊、罍等大型容酒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四羊方尊。圖源:圖蟲創意

與早先出現的爵不同,尊、罍等都考慮到了酒體貯藏。爲避免過多的酒精揮發,設計者們通通爲它們量身定做了蓋子,儘可能降低容器中的酒與空氣接觸。

參照祭祀,商代工匠又在尊、爵的切換中,發明出分酒器“壺”“卣”等。與大型容酒器類似,它們的瓶口也是帶蓋的。同時,爲方便貴族們在酒桌上互相“滿上”,設計者還專門以鑄焊的方式在瓶身上,加了道“橫樑”,便於貴族們拿起。

▲商代祖辛卣,現藏於河南博物院。圖源:圖蟲創意

防止有人不勝酒力,提前喝趴下,貴族們還特地找人設計了一種用於調和酒味的器皿——“盉”。

自此,商人終於可以放開肚皮猛灌酒了。

有了美酒相伴,商代貴族們的餐桌又怎能少得了高級肉食?

在農業耕作水平發展的背景下,商朝的畜牧業也迎來了一次發展高峯。甲骨文中,人們形象地將豬圈寫作“圂”,把圈養牛寫作“牢”。

▲“牢”的字形演變。

而通過人類馴化的豬、牛、羊、馬、犬、雞等六畜,除了供給奴隸主驅使以及祭祀祖先外,大部分都成了主人家補充營養和體力的主要來源。

這時候,有一口好鍋,對商代貴族而言,便顯得十分重要。

作爲調和五味的“寶器”,鼎在商代除了日常祭祀,就是奴隸主家中最大口徑的鍋。由於體型巨大,多數時候奴隸主會沿用其祭祀的功能,在鼎中烹飪大型肉食。

不過,大火易將銅合金的錫析出,致使青銅鼎結構不穩,因此,更多情況下,華麗的青銅鼎只能用來盛放肉食,以彰顯主人家的高貴。

▲“婦好”鳥足銅鼎,現藏於河南博物院。圖源:圖蟲創意

爲了喫上一口熱飯,奴隸主斥巨資設計了一套青銅炊具“甗”。它分上下兩部分,上半層可用於盛放食物,名叫“甑”。甑的底部有一層滿布小孔的箅子。下層是“鬲”,用於盛水。每隻甗的底部,還如鼎一般設置多足,可將它們架於火上烤。這便是歷史上最早的蒸鍋。

▲商代立鹿耳四足青銅甗。圖源:圖蟲創意

“食而能知其味”,爲了給貴族更直觀的視覺和味覺享受,工匠們還特地在各式青銅器外立面中加入雲雷、夔龍等紋飾,除了表明青銅器內的食物原型外,更彰顯了主人家的身份和地位。

可惜,在如此品類繁多的飲食形制中,商朝還是亡了。

與夏朝相似,商朝也亡於外患——上古周氏族崛起。

周人原本是商朝邊陲的一個小部落。因戎狄入侵,領袖古公亶父遂將部落遷至周原(今陝西岐山北)。

抵達西岐後,周人開始“脫戎俗,築邑定居”,學習商朝的農業文明。爲了在當地站穩腳跟,古公亶父及其後人大力與當地羌人聯姻,並獲得了他們的支持。

▲周原遺址出土的日己觥。圖源:圖蟲創意

古公亶父去世後,幼子季歷即位。季歷就是周文王姬昌的父親,他在位期間,師承其父遺囑,在當地大興水利,發展農業,推行仁義,富民強軍。不多時,周就成爲商朝實力最強的外夷部落。

周的強大,引起了商朝的注意。

爲了遏制周氏族的發展,商王室不斷利用周族去跟外來戎狄硬碰硬,打算通過戰爭消耗周部族的有生力量。

不料,通過“以戰養戰”的方式,季歷率周人愈戰愈強,商王文丁亦不得不對季歷一賞再賞。幾輪下來,季歷成了商王室欽命的“商朝西部衆諸侯之長”,也就是《封神演義》中受人尊敬的西伯侯。

▲1990年版《封神榜》的西伯侯姬昌。圖源:影視劇照

周室借消滅戎狄,大力擴充自家軍力的舉動,終於引起了商王文丁的恐慌。借重賞季歷之機,文丁將其調入殷墟,伺機命人暗殺。

季歷的突然死亡,並沒有暫緩周人的擴張進程。姬昌即位後,秉承父、祖遺志,周氏大力發展軍備。到了商紂王時代,他們的勢力範圍已推進至河洛地區。

這裏是商朝的發源地,周室的崛起,自然引起商紂王的高度重視。

效仿祖父文丁,商紂王“殺周太子歷,囚文王昌”,周人與商王室的矛盾最終公開化。

04

甲子日的黎明時分,歷三世苦難,周武王姬發終於將“倒商”大軍陳列於朝歌王畿之外的牧野。

武王姬發是周文王的繼承者,這一仗,是他復仇商王朝的終局之戰。

▲湯陰羑里城太公殿中描繪的牧野之戰場景。圖源:圖蟲創意

開戰前,他緊急召開了一次全軍誓師大會,向身後數十個方國的數萬“倒商”弟兄闡述自己的作戰理念。

他稱,古人常雲“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如今商紂王只聽婦人之言,對祖宗祭祀不聞不問,對兄弟親族過分刻薄,任由佞幸之人在朝中爲非作歹,是爲本末倒置。今我等理應替天行道,匡扶正義。所以,我們的行軍要保持良好的陣型。要像虎、貔、熊、羆一樣殺往商都的近郊,不要迎擊和殺戮跑過來投降的人,他們將會有助於我們。努力吧,將士們!你們若不奮戰,上天也必將會對你們的行爲嚴懲不貸。

武王的鼓舞,徹底點燃了聯軍的復仇怒火。

延祚五百餘年的商王朝,隨着商紂王的一把大火,通通化作了灰燼。

牧野之戰的發生時間,多年來都是史學界的未解之謎。直到一尊刻有銘文的青銅器出土,武王克商的具體年份才被清晰地揭示出來,並定格在公元前1046年。

這尊名曰“武王徵商簋”的禮器,還有一個大家更爲熟知的名字:利簋

根據器內底鑄銘文記載,作器者名“利”,他隨武王參加牧野之戰,勝利後受到獎賞,鑄造這件銅器以記功並用來祭奠祖先。

▲利簋,又名武王徵商簋,1976出土於陝西臨潼,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

在商周大戰前,“簋”這種器皿已爲貴族們廣泛使用。

簋的形制多爲侈口、深腹、圈足,呈上圓下方的形狀。因此,人們認爲以它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糧,不僅可以呈現豐收景象,更重要的是,上圓下方合陰陽學說中的“天圓地方”,利於國君弘揚“抱天守地,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於是,從簋開始,大量擁有廣口且上圓下方的青銅器被逐漸運用到祭祀上,以彰顯使用者的身份、權力和地位。

與之相適應的,在周王朝隨後公佈的禮樂制度中,青銅器的使用數量,也成了貴族明尊卑、別上下的標準。所謂“藏禮於器”就是這個意思。

▲興簋一組,其底部鏤空處可生火,提供熱食。圖源:圖蟲創意

周代商,最大的歷史意義就是,天下從信鬼神轉化成尚文教。

鑑於前朝滅國的教訓,周初自上而下,大力提倡勤勞耕作,以恢復經濟生產。

▲大盂鼎拓片,鼎內有關於飲酒誤國的金文記載。

經過數十年的經營,天下九州農業、手工業等各行各業發展迅速。周畿都邑間“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二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

物產的豐富,再次將以青銅器爲載體的飲食文化推向歷史的頂峯。

在禮制的規勸下,周朝貴族普遍認爲喫飯是頭等大事。除了鼎簋規制外,對於喫飯,他們還有“井泥不食”,“毋摶飯,毋放飯,毋流獸,毋吒食,毋齧骨”等規定。

正所謂“禮之所及,樂必從之”,如果說“禮”是周代社會等級規範和禮儀,那麼,“樂”則是在“禮”之下的一種社會表現形態,兩者相輔相成。

周成王繼位後,武王的弟弟周公輔政。

周公十分反對“淫樂”。他認爲,既然有良好的等級制度,那就應該在裏邊增添各種適宜當下物質、精神生活所需的內容,使之更加完善,形成一套完備的制度體系,爲周王室的宗法制服務,同時也可威懾羣邦,恩化他國。

▲西周何尊,現藏於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尊內的“宅茲中國”爲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圖源:圖蟲創意

在分封制的基礎上,周公提倡“制禮作樂”,將禮樂作爲國家的根本制度,普及四方。

禮樂制度的建立,使西周貴族間的宴樂多了一項“雅樂”傳統。

所謂雅樂,即祭祀天地、神靈、祖先等典禮中所演奏的音樂。周人運用雅樂,強調的是它與道德的配合宣傳,平常演奏雅樂時,必須動作緩慢,聲調平和。

雅樂沒有藝術性的制約,以和平中正爲原則,以莊嚴肅穆爲標準,所以,發聲悠長、沉穩的鐘、鎛、鐃、石磐等自然是宴樂樂器的首選。

▲西周雲紋青銅大鐃,現藏於福建省博物院。圖源:圖蟲創意

這些樂器按發音高低排列,就形成了中國古代五聲音調中的“宮、商、角、徵、羽”。

搭配宴飲中出現的各式珍貴佳餚,周天子“鐘鳴鼎食”的畫卷就此展開。

但是,明尊卑、定規矩的禮樂制度產生,也伴隨着奴隸制的殘酷發展。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經濟、軍事作爲支撐,再好的制度,崩塌也是瞬間的事情。

西周末年,周王室出現了一位與上兩代末世之君性格類似的周幽王。史載,周幽王在位期間,任用虢石父爲上卿,推行暴政,寵愛美女褒姒,百姓怨聲載道。

可能是後世爲了維護西周的禮儀生態,在闡述西周滅國的事實上,將責任全部都推到了褒姒身上。

與妲己、妺喜類似,她也有着亡國美人的特殊性。據說,周幽王自從得到她後,她一直面若冰霜,入宮以來未曾一笑。周幽王對此十分苦惱,不惜以千金求計,只爲博得美人一笑。

這時,佞臣虢鼓給周幽王進獻了一個餿主意,建議大王以烽火傳訊、擂鼓陣陣的方式,力促褒姒大笑。

烽火本是古代一種緊急的軍事通訊手段,由國都到邊塞,沿邊都設有烽火臺。每當有敵入侵時,士兵必點燃烽火向王畿報信,同時也向附近諸侯發出預警,讓他們組織兵力勤王。

可週幽王不管這些。他採納了虢鼓的建議,帶着褒姒,登上了驪山烽火臺。

▲周幽王。圖源:影視劇照

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沖天,各地諸侯一見王室預警,以爲戎狄再次率軍來犯,遂點齊兵馬,趕赴驪山救援。

褒姒見千軍萬馬應召而至,覺得十分好玩,不禁嫣然一笑。

見美人如此開心,周幽王決定再來幾次。久而久之,見着烽火,諸侯們也以爲是昏君罔顧祖宗家法,戲弄諸侯,大家都不來了。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聯合鄫國、犬戎發兵攻打周王室。周幽王緊急點燃烽火,欲召集諸軍共討之。怎料,一兵一卒都沒來。最終,犬戎大軍在驪山下俘殺周幽王,西周走入了歷史。

05

申侯勾結犬戎發兵攻打周幽王,曾抱有勸大王遠離“禍水”,恢復妹妹申後以及太子姬宜臼地位的想法。因此,周幽王死後,姬宜臼在諸侯的擁戴下,繼承王位,史稱周平王。

爲避免他人詬病,周平王率衆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

至此,失去根基的周王室陷入衰落。

周王室的衰微,讓昔日飽受禮制束縛的諸侯徹底放飛自我。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不僅親自跑到中原,向剛剛登基的周定王詢問鼎的輕重,更是不顧過去禮制的要求,自己公然在封地中僭越使用王號,全然不顧周天子的臉色。

▲王子午鼎銘文。

楚莊王的表率,使得各國諸侯對禮制束縛陽奉陰違,禮樂漸趨崩壞。

位於山東的齊公,率先將周天子賜下的禮器丟掉,重新打造一批精美的青銅器,訂立自己獨有的禮樂制度。

▲春秋早期齊系鳥龍紋三獸蓋青銅鼎,現藏於鄭州華夏藝術文化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

而一向雅好音樂的曾侯乙,則聚合全國之力,替自己打造了一副可以演奏七聲音階五個八度,由六十五件全套編鐘組成的青銅樂陣,享受如帝王般的宴樂規格。

▲曾侯乙編鐘,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

除此之外,作爲今天湖北地區的一方諸侯,講究享受的曾侯乙還打造了一個巨大的青銅“冰箱”——冰鑑。

它由內外兩件器物構成;外部爲鑑,鑑內置一尊缶。鑑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塊,冬天則貯存溫水,尊缶內盛酒,這樣曾侯就可以喝到“冬暖夏涼”的酒了。

爲了製造出更多適合諸侯們享樂的青銅器,各國工匠們輪番進行探索,終於在原合範式澆築法的基礎上, 發明了一種名爲“失蠟法”的新澆築技術。

這種技術首先使用蜂蠟一類的易熔材料灌注成模型,然後在其表面掛泥漿,硬化成殼以後再進行加熱,最終使蠟熔成工匠們所需的青銅器鑄造模具。

▲用失蠟法工藝鑄造的曾侯乙尊盤,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

失蠟法的出現,使青銅器的匠造技藝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利用這種熔模精密鑄造工藝,春秋戰國時代的匠人們爲貴族創造出多種引領風潮的錯金銀、鑲金玉等青銅玩物。它們自誕生之日起,就帶有明顯的色彩對比和古典雅緻的藝術張力。

▲戰國錯金銀紋車飾。圖源:圖蟲創意

禮樂崩壞帶來的另一重影響,就是“禮樂自諸侯出”

春秋戰國時代,失去周天子管束的諸侯們自主發起戰爭,攻城掠地,兼併弱小。由於武器的配備以及鑄造工藝、材料等直接影響戰爭的結果,因此,青銅武器的鑄造和批量化生產也備受各國關注。

南方的吳、楚、越等國均成爲春秋戰國時代冷兵器鑄造大國。兵器業的發展,更是造就了干將、莫邪、歐冶子等一代鑄劍名家。

▲古代鑄劍大師歐冶子雕像。圖源:圖蟲創意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在夫椒山一舉消滅了犯境的越國軍隊。隨後,被圍困於會稽山中的越王勾踐,依照議和條件,入了吳王宮,甘爲夫差驅使。

在吳國宮中,越王勾踐足夠“乖巧”,令昔日視之爲對手的吳王夫差頗爲放心。即使有伍子胥等老臣力諫夫差“斬草除根”,敢於在敵國君主面前“嘗糞”的越國君主勾踐,依舊安然無恙。

▲上海楓涇古鎮的吳越古國分界碑石。圖源:圖蟲創意

眼見勾踐完全“臣服”,吳王夫差便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讓其返回故地,好好做人。

面對一貧如洗的國家,勾踐鄭重地立下了flag,要“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細化工作就是,在內政上實行發展生產、獎勵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攬人心,鞏固團結,從而增強綜合國力;在軍事上,實行精兵政策,加強訓練,嚴格紀律,以提高戰鬥力。

勾踐多項改革,成功恢復了越國曾經的戰鬥力。《越絕書》載,“雞山、豕山者,勾踐以蓄雞豕。將伐吳,以食士也。”

看着越國從未斷過辱國之恨並一步步壯大起來,伍子胥未免有些驚慌。他趕緊向吳王夫差報告了越國當下現狀,希望吳王再發重兵,一鼓作氣滅了越國,以絕後患。

▲杭州胥山城隍閣。圖源:圖蟲創意

哪料,夫差彼時正沉浸在北伐齊國、會盟中原的喜悅中,對伍子胥的良言充耳不聞。

擔心吳國日後魚爛而亡,伍子胥特地讓其子投奔齊國,保留血脈,此舉卻爲奸臣伯嚭事後告知吳王夫差。

公元前484年,苦苦撐持吳國大局的伍子胥被夫差下令賜死。臨死前,這位名相留下了一句遺言:“請將我的雙眼擺在闔閭城的東門之上,我要看見越國的賊兵入城滅吳!”

伍子胥一語成讖。

▲蘇州姑蘇古城胥門。圖源:圖蟲創意

兩年後,吳王夫差率領精兵北上黃池(今河南省封丘縣)會盟,吳國內部空虛。勾踐抓住時機,率領軍隊攻打吳國。吳國元氣大傷,夫差被迫求和。

但勾踐從未忘記辱國大恨,四年後,捲土重來,在笠澤大敗吳軍,從此吳國一蹶不振。

公元前473年,勾踐攻破闔閭城,夫差自盡身亡。想起伍子胥曾經的諫言,他悔恨地留下一句:“吾無面以見子胥也!”

事已至此,後悔無用。

▲吳王夫差劍,現藏於蘇州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

越王勾踐的勝利,使其坐穩了春秋最後一任霸主的寶座。而那把曾經陪着他南征北戰的寶劍,至今也成爲了舉世驚駭的王者之劍,靜靜地躺在博物館中,向世人訴說着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越王勾踐劍。圖源:圖蟲創意

然而,從更大的層面上講,吳、越的崛起,恰恰說明了周天子的權威已經羸弱至極。禮樂制度的徹底崩壞,致使青銅器走上了一個歷史巔峯後,迅速衰落。

就在春秋諸侯忙着拿青銅武器互相對抗時,一種新的金屬製品詫然問世。

它是鐵,一種比銅的儲量更大、硬度更高的金屬。無論是用作兵器,還是用作農具,它都比青銅器更勝一籌。

一個新的時代,已經顯露了鋒芒。

06

公元前464年,越王勾踐薨,春秋霸主再度缺位。沒有了盟主,各國不得不加強自衛,天下紛爭愈演愈烈。

大國爭霸,上百個小國,爭到最後就剩局部統一的戰國七雄。

到底鹿死誰手,就看誰更具改革精神。

列國中,魏國、楚國、韓國相繼發起規模浩大的深度改革,但堅持到最後的、改革最徹底的卻是秦國。

▲商鞅。圖源:影視劇照

秦君的祖先原是替周天子牧馬的秦非子。只因西戎入侵,秦襄公曾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爲諸侯,賜居今陝西岐山至灃水一帶的土地,躋身諸侯爭霸之列。

當諸國都圍繞周禮強調的“王道”探索發展之路時,秦國的制度設計師商鞅卻一改過去的虛浮,直言“霸道”方可統一天下。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頂住壓力,率先在國內頒佈了《墾草令》,拉開變法的帷幕。

當時,秦國耕力在列國中排倒數,商鞅提出“廢井田,開阡陌封疆”,對田畝制進行了改革,允許秦國百姓留有“私田”,只需要他們如實報告給官府,並由後者登記造冊即可。

爲了保障國家的稅收持續而穩定,商鞅規定,秦國私田多少,將以百姓參軍後所立的軍功爲考覈標準,功高則田宅多。當然,貴戚祿厚,所要承擔的賦稅和對國家的責任就越大。

▲商鞅方升上的銘文。圖源:圖蟲創意

爲防止貴族們瞞報私產逃稅,商鞅動手改革了秦國的度量衡制度。他規定,“十六點二立方寸爲一升”,併爲此訂做了統一的商鞅銅方升。

今天,這件國寶級的青銅器依然能發揮它獨有的刻量功能,將信息準確無誤地反饋給人們。

憑藉着刻度精準的測量工具,商鞅最大限度地完成了改革的設想。

公元前338年,商鞅被殺,但變法通途卻沒有在秦國戛然而止。秦國“奮六世之餘烈”,終在商鞅死後117年統一天下。

作爲歷史上第一位將“皇”和“帝”合用的君主, 秦始皇對在國內實行許久的度衡量制度,情有獨鍾。

▲秦始皇雕像。圖源:圖蟲創意

針對各國文字不一、度量不同的現狀,他頒佈“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統一大秦帝國的度量衡標準。

模仿商鞅,秦始皇設計了一款新型的測量工具:始皇詔銅方升。它的測量刻度與商鞅方升略有出入,但總體仍是沿用前者超前的設計理念。

▲始皇詔銅方升,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

秦始皇統一天下,標誌着自周平王東遷以來引發的亂世走入了歷史。

作爲上三代最重要的神器,青銅器自然也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漸埋塵土之下,結束了一個時代的輝煌。

青銅不再,但它所承載的文明禮制,卻鐫刻在國人的血脈之中,代代相傳。考古學上講“透物見人”,瞭解中國,理應從青銅器開始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8年

李步嘉校釋:《越絕書校釋》,中華書局,2013年

王世舜譯註:《尚書》,中華書局,2011年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昌平:《商、周時期南方青銅器研究》,商務印書館,2016年

徐海榮:《中國飲食史》,華夏出版社,1999年

周光武:《中國烹飪史簡編》,科學普及出版社,1984年

張景明:《中國飲食器具發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吳克敬:《青銅器的故事》,故宮出版社,2018年

朱志榮:《商代審美意識的基本特徵》,《蘇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王伊:《聽覺中的音樂美學——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音樂淺探》,《北方音樂》,2018年第8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