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張燕

在香港新界大埔區白石角,毗鄰白石角海濱長廊的地方,坐落着一座約有400萬平方公尺的園區。在園區內大大小小的樓宇裏,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企業正在這裏孵化成長。這就是被稱作香港走向創新科技中心裏程碑的香港科學園。

在距離這裏大約30公里的深圳福田區市花路32號工地,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正在抓緊施工,計劃在年內建成並投入運營。未來這裏將設立“大灣區創科飛躍學院”“大灣區創科快線”、“國際孵化器”的科研平臺。更多來自香港的科研項目及創新企業將陸續入駐。

近年來,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的推進,從香港科學園這樣的科技創新合作區裏走出的科技企業越來越多。從“大疆無人機”到“雲洲無人船”,從以商湯科技爲代表的人工智能到研發製藥、診斷器械等的生物醫藥公司,“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這一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模式被廣泛複製。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導引下,粵港澳大灣區內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關鍵要素加速流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不斷湧現,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粵港澳大灣區人口接近8000萬,生產總值達17000億美元,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常務理事黃錦輝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家早前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已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必須把握好這個黃金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合作,充分發揮優勢互補,貢獻國家所需,同時讓自己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0到1到N,大灣區科技產業協同發展

2021年12月在香港成功上市的商湯科技,是香港科學園孵化出的第一個上市科技企業,也是“香港+內地”協同創新的一個範本。

2014年,從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走出的商湯科技在香港科學園落地生根。在這裏,原本的科研成果已初見雛形,並很快在內地多元的業態、豐富的場景中落地生根。商湯科技香港公司總經理尚海龍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在商湯科技的成長中,香港和內地都扮演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商湯科技能有現在的成績,離不開香港良好創科環境的培養。而內地良性靈活的政策引導、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大量的人才供給,則提供了商湯科技快速穩健發展的機會。”尚海龍介紹,商湯科技每年也從香港地區或香港高校招聘了不同領域的人才,並研發出豐厚的科技成果。而內地在科研成果商品化、商業化方面的優勢爲商湯科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讓科研成果在落地的同時可以迅速感知市場需求而進行調整迭代。此外,內地對AI技術相關的“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持也爲商湯科技發展提供了絕佳的機遇。

2021年10月16日,由香港少年警訊主辦的“STEM-Up香港創新科技大賽”在香港舉行。

“最新出臺的QS 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有7所大學上榜, 其中有5所大學躋身世界前100位。此外,香港還擁有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數不勝數的科學家,可以說在從0到1的基礎創造性過程中,香港的科研優勢是很明顯的。但是如需要補足1到N的商品化、商業化能力,利用規模性市場與創新鏈的配套,這就需要內地城市來協助完成。”黃錦輝坦言道,香港雖有前端產出科研成果的實力,但缺乏中間技術研發轉化的平臺,以及後端支撐產業持續成長的應用市場。科技創新鏈條不完善,優質科技資源潛力一直難以釋放。

黃錦輝認爲,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的有序推進,未來有望形成“香港研究、灣區開發、國家市場、國際融資”的形式,而香港特別是香港高校可在“香港研究”與“國際融資”上發揮所長。

他表示,創科產業生態鏈的上游着重基礎研究,研發創新技術。在大灣區“9+2 ”城市羣中,香港可利用其大學的優勢吸引國際科研技術人才,啓動更多與大灣區建設需求相關的基礎研究項目。通過科創園區合作的形式,將研究成果在深圳進行應用場景測試,完成產品轉換。然後在大灣區內進行市場推廣,不斷評估產品的商業價值,再決定下一步的市場戰略,選擇擴大國內市場或衝向國際。

“不僅僅是香港的科創企業,如果內地的科創企業打算進行國際融資,助力產品國際化,都可以再回到香港,充分發揮香港在國際法律及金融中心優勢,從而完成一個出海的目標。”黃錦輝認爲,香港和深圳的科技創新協作,必然可以協助國家推動“雙循環”,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任務大有作爲。

特區政府投資1500億港元促進科創發展,初創公司8年增3倍

儘管科研實力雄厚,但在過去幾十年,香港在科技產業發展上的腳步卻一直有些遲緩。世界經濟論壇公佈的《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香港整體表現位居全球第三,“創新能力”在全部12個指標中得分最低,排名全球26位。

長期以來,香港經濟長期依賴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旅遊和工商業支持及專業服務四大主要行業,私營機構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黃錦輝告訴記者,香港曾經數次有過發展科技產業的契機和討論,但最終都不了了之。

“香港坊間有這樣一句話‘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意思是搞高科技就會失敗,搞科技含量低的就能賺到錢。比方說你和對方談給我的科技項目投1000萬,兩三年後可以賺一倍,他就告訴你,如果那1000萬我放在股市裏,兩三天我就回本了,我幹嗎要花那麼多錢那麼多時間冒這個風險。”黃錦輝對記者笑着說道。

改變發生在2015年。這一年,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成立,目標在於壯大香港創科人才庫,推廣本地科創產品和服務;12月,作爲技術交流平臺的香港科學院(下稱港科院)成立;特區政府也於2015年設立了總額高達3億港元的“青年發展基金”,以助青年創業。

業內認爲,迫使香港做出改變的原因,與香港旅遊業出現下滑,本土製造業規模不斷縮小息息相關。此外,內地互聯網大潮的興起也讓香港看到了自己在創新和科技發展上的不足。

近年來,特區政府在推動香港創科發展的投入也逐漸加大。相關數據顯示,林鄭月娥在任期間,特區政府累計投放超過1500億港元。香港的本地研發總開支由2016年約197億港元增加至2020年約265億港元,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由過去10多年一直徘徊在0.74%左右,增加至2020的0.99%。

特區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時,中央財政經費也開始過境港澳,爲當地科研項目提供支持。目前,國家重點研發已經對港澳開放,港澳高校科研人員可以以項目負責人身份申報項目。根據特區政府公佈的相關數據,2019—2020年,內地已經批出超過4.4億元給香港的大學及科研機構。

在特區政府的帶動和中央的支持下,香港科創產業進入了“快車道”。相關數據顯示,香港初創企業數量由2014年的約1000家,大幅升至2021年的約4000家;創科界就業人數也由2014年約3.5萬人增加至2019年約4.5萬人。過去3年,科技園及數碼港兩個園區的初創企業共計籌募超過455億港元,每投資1港元便吸引外界投資13港元。

爲推動粵港澳大灣區5G產業發展,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國移動香港、中國移動廣東、澳門電訊和廣東省通信行業協會共同倡導成立“大灣區5G產業聯盟”。

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積極發展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創新科技發展,人才是基礎。黃錦輝認爲,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眼下亟待解決的就是人才問題。

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此前發佈的《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顯示,香港創科產業的人力需求在未來數年內將按年增長4.3%,增速居各行業之首,相比之下,金融、貿易、專業服務等傳統支柱產業的同期人力需求增速僅爲1%左右。預計到2027年,香港創科相關行業人力資源需求將達到5.76萬人,人才缺口亟須補齊。

“香港高校的科研實力是很強的,也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研發人才以及科學家。但是這類人才更擅長於技術研究,而接下來的技術開發、技術轉移需要的是不同類型的人才。我們要解決的,是如何讓更多的本科生可以留在這個行業,讓更多的青少年對科技感興趣,創造更多的科技崗位,營造社會的整體科技氛圍。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爲解決香港科研人才不足的問題,特區政府制定了“優才計劃”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推出“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大力支持本地大學吸引國際知名的創科學者和團隊來港參與教研活動;還提出了爲期5年的“科技專才培育計劃”,包括“博士專才庫企劃”和“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前者爲符合資格的創科機構聘用的最多兩名博士後專才提供每人每月32000港元津貼,最長24個月;後者則以配對形式資助香港本地企業人員接受高端科技培訓。

爲吸引世界各地優秀學生,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還於2018—2019新學年起將“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津貼大幅增至每月25100港元。同時,專供博士生離港參加學術會議和研究的交通津貼也增至12600港元,二者增幅均超過25%。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