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月,36个中心城市完成客运量169.2亿人,同比下降23.0%

受疫情影响,全国公共交通客流大幅下降。多地公交企业和相关主管部门今天(29日)表示,结合数字化探索转型升级,后疫情时代需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品质和能力。

在今天召开的“疫情时代公共交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线上研讨会上,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李朝晨表示,疫情造成民众出行频次减少,目前,出行方式进一步倾向私家车的问题并未缓解。

“传统公共交通供给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疫情后的出行服务需求。”李朝晨同时表示,尽管疫情防控造成了公共交通企业经营管理的暂时困难,但也应当看到,公共交通孕育着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交通运输部28日发布的《5月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显示,1-5月,全国完成营业性客运量22.5亿人,同比下降38.4%。5月,完成营业性客运量3.8亿人,同比下降55.5%、降幅较4月收窄4.2个百分点。

在城市客运量方面,1-5月,36个中心城市完成客运量169.2亿人,同比下降23.0%。分方式看,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巡游出租车、轮渡客运量分别完成72.9亿人、73.2亿人、23.0亿人和1315万人,同比分别下降23.5%、22.2%、24.2%和31.1%。5月,全国36个中心城市完成客运量30.7亿人,同比下降36.8%、降幅较4月收窄3.1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行业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推动低碳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交通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蔡玉贺说。

研讨会上,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副主任余柳也表示,我国城市交通正面临从高碳到低碳再到零碳的重大转型。她说,尽管近年来全国交通领域碳排放年均增速在下降,但碳排放总量仍在缓慢增长。

余柳以北京为例介绍,交通领域(含城市交通、航空、铁路等)碳排放占全市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约一半是城市交通(含地面交通、轨道交道、出租汽车等营运交通以及社会交通),而私人小客车出行碳排放占整个城市客运碳排放的72%。

“推动高碳的小汽车向低碳的绿色出行方式(公交、轨道、步行自行车等)转移,是交通出行零碳转型的重要途径。”余柳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近年来在绿色出行水平提升方面已进入平台期,应当在大数据、5G、云计算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用数智化手段,以出行者的体验提升为核心,提供更加精细化、一体化的服务,为绿色出行提升带来新的动力。

第一财经记者从研讨会上了解到,近两年来,多地公交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化解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广东省惠州市公共交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卓粤介绍,惠州公交推出了支付宝乘车码“三码合一”服务,市民用支付宝乘车码乘坐公交车,即可同步完成车费支付、健康码查验和扫公交车场所码功能,无需在原有的“三码”之间来回切换,真正实现“一码通行”。

“厦门地铁今年首次发行了NFT数字纪念票及碳积分体系。”厦门地铁集团运营中心总经理张涛介绍,“地铁+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以及地铁公交一体化无接触扫码乘车功能,为乘客打造了智能安全便捷的乘车支付生态圈。

早在2020年,广州羊城通有限公司就推出了一卡通特种卡健康码核验服务系统。该公司董事长谢振东介绍,羊城通已开发了点对点的公共交通预约乘车系统等措施,保障居民安全出行。

蚂蚁集团公共交通事业部总经理万鹏介绍,今年5月起,支付宝配合北京、上海、青岛等地完成了乘车码、健康码、场所码三码融合,推出“半屏展示健康码功能”。7月中旬起,支付宝将联合100多个城市开展“安全出行”服务升级。

研讨会上,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和轨道交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晓菲表示,“十四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城市类型、交通运输发展实际情况等,统筹推进绿色出行与“双碳”目标落实、交通强国试点、公交都市建设,推进多部门融合和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融合,城市群、都市圈的交通融合,以及新技术、新模式与绿色出行的融合。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