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刘筱婧 江孜琦 北京报道

6月22日,上海发布《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下称《若干规定》)提出,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打造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目标。其中,还提到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促进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的融合发展,创新地提出了探索差异化的气候投融资模式,以市场手段强化各类资金有序投入。《若干规定》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

去年年底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后,一批城市和地区陆续申报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上海以浦东新区作为主体参与了气候投融资试点的申报工作,目前已完成了试点工作方案和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上海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和指导方案,旨在加快绿色金融发展,促进社会生态文明转型。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本次通过的《若干规定》是上海首次运用立法变通权在金融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

差异化的气候投融资模式

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早在2021年10月印发的《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开发气候投融资创新产品,促进上海成为全球气候投融资中心的目标。

2022年3月3日,上海环境局印发的《上海市2022年大气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计划》再次提出支持浦东新区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支持浦东新区积极申报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向生态环境部完成工作方案与实施方案的报送。

本次《若干规定》创新地提出了探索差异化的气候投融资模式,以市场手段强化各类资金有序投入。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若干规定》中提出的“差异化的气候投融资模式”,一方面将体现在气候投融资工具产品与服务模式的创新上,例如碳金融产品服务不仅会支持国内气候友好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再融资、还会支持国际金融组织和跨国公司在试点地方开展气候投融资业务等;另一方面将体现在机制的创新上,如(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建立(不同的)损失分担、风险补偿、担保增信机制。

中国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浦东新区的未来差异化投资模式应当立足“上海特色”,大胆创新实践。并且特别要利用国际专业资本的优势,打通国际资本进入进出渠道,此外也要撬动更多国内资金投向气候投融资领域。

打造国际绿色金融的枢纽

鲁政委表示,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依托完善的传统金融要素体系。上海作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完备,金融机构最聚集、金融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为打造国际绿色金融中心创造了条件。《若干规定》也提出了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打造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目标。

在国际合作方面,《若干规定》提出支持为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设立金融机构;支持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绿色项目提供融资和技术;利用跨境资金流动的先行先试的优势,为绿色企业提供便利的跨境投融资技术。

在人才引进方面,《若干规定》中第三十三条表示将对外籍人才居住既工作方面给予便利,便于吸纳国际人才,推动国际合作。

在产品创新方面,王遥表示,《若干规定》推出的产品涵盖了转型金融、生物多样性金融、气候投融资、绿色供应链金融等多个方面,都是当前国内乃至国际绿色金融的创新领域。鲁政委认为,普定新区推出绿色金融产品也会更加注重开放性的特点。

促进绿金与普惠、科创金融融合

鲁政委认为,绿色金融在与普惠金融、科创金融的融合上有着天然优势。一方面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都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重要议题,关心民生福祉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因此二者存在着一定的互通性,而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和科创金融能够相互促进,不仅绿色金融能够促进科创节能减排,同时科创也可以助力绿色金融发展。

《若干规定》要求要建立绿色金融数据服务专题库,探索金融数据与公共数据的交互融合。与各类第三方机构开展数字化协作,探索建立企业碳账户和自然人(常住人口)碳账户,加强浦东新区企业碳账户和自然人碳账户与全市碳普惠相关平台的衔接。

王遥认为,绿色金融数据服务专题库与金融数据,公共数据数据的交互融合将对提升碳排放相关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建立完善碳排放核查和监管体系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助力碳账户及其它投融资方面的环境核算工作。

“由于企业和个人的绿色消费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难以合理地确定碳排量的基准线,而企业与个人的信息采集工作在目前来看并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信息来源,碳账户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问题有待解决。”王遥称。

但是他认为未来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完善,建立一致的碳核算数据标准、强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强化碳数据搜集和处理的效率和精准度、不断提高基准线确定的合理性将成为发展碳账户与碳市场的重要内容。

同时,王遥表示,碳行为数据的完善离不开企业和个人的广泛参与,上海政府应通过向企业和公共提供便民惠民的公共服务,提高碳账户建设的社会参与度和积极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