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德尚玉 實習生劉筱婧 江孜琦 北京報道

6月22日,上海發佈《上海市浦東新區綠色金融發展若干規定》(下稱《若干規定》)提出,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建設,打造上海國際綠色金融樞紐的目標。其中,還提到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促進綠色金融、科創金融的融合發展,創新地提出了探索差異化的氣候投融資模式,以市場手段強化各類資金有序投入。《若干規定》將於7月1日正式實施。

去年年底九部委聯合印發《關於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的通知》後,一批城市和地區陸續申報了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瞭解,上海以浦東新區作爲主體參與了氣候投融資試點的申報工作,目前已完成了試點工作方案和試點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

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上海多次出臺相關政策和指導方案,旨在加快綠色金融發展,促進社會生態文明轉型。多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爲,本次通過的《若干規定》是上海首次運用立法變通權在金融領域的一次有益嘗試。

差異化的氣候投融資模式

氣候投融資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早在2021年10月印發的《上海加快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服務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建立健全氣候投融資標準體系,開發氣候投融資創新產品,促進上海成爲全球氣候投融資中心的目標。

2022年3月3日,上海環境局印發的《上海市2022年大氣環境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計劃》再次提出支持浦東新區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支持浦東新區積極申報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向生態環境部完成工作方案與實施方案的報送。

本次《若干規定》創新地提出了探索差異化的氣候投融資模式,以市場手段強化各類資金有序投入。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若干規定》中提出的“差異化的氣候投融資模式”,一方面將體現在氣候投融資工具產品與服務模式的創新上,例如碳金融產品服務不僅會支持國內氣候友好型企業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和再融資、還會支持國際金融組織和跨國公司在試點地方開展氣候投融資業務等;另一方面將體現在機制的創新上,如(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建立(不同的)損失分擔、風險補償、擔保增信機制。

中國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浦東新區的未來差異化投資模式應當立足“上海特色”,大膽創新實踐。並且特別要利用國際專業資本的優勢,打通國際資本進入進出渠道,此外也要撬動更多國內資金投向氣候投融資領域。

打造國際綠色金融的樞紐

魯政委表示,綠色金融的發展需要依託完善的傳統金融要素體系。上海作爲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完備,金融機構最聚集、金融交易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爲打造國際綠色金融中心創造了條件。《若干規定》也提出了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建設,打造上海國際綠色金融樞紐的目標。

在國際合作方面,《若干規定》提出支持爲改善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等設立金融機構;支持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爲綠色項目提供融資和技術;利用跨境資金流動的先行先試的優勢,爲綠色企業提供便利的跨境投融資技術。

在人才引進方面,《若干規定》中第三十三條表示將對外籍人才居住既工作方面給予便利,便於吸納國際人才,推動國際合作。

在產品創新方面,王遙表示,《若干規定》推出的產品涵蓋了轉型金融、生物多樣性金融、氣候投融資、綠色供應鏈金融等多個方面,都是當前國內乃至國際綠色金融的創新領域。魯政委認爲,普定新區推出綠色金融產品也會更加註重開放性的特點。

促進綠金與普惠、科創金融融合

魯政委認爲,綠色金融在與普惠金融、科創金融的融合上有着天然優勢。一方面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都是可持續發展理念下重要議題,關心民生福祉並具有一定的社會公益性,因此二者存在着一定的互通性,而另一方面綠色金融和科創金融能夠相互促進,不僅綠色金融能夠促進科創節能減排,同時科創也可以助力綠色金融發展。

《若干規定》要求要建立綠色金融數據服務專題庫,探索金融數據與公共數據的交互融合。與各類第三方機構開展數字化協作,探索建立企業碳賬戶和自然人(常住人口)碳賬戶,加強浦東新區企業碳賬戶和自然人碳賬戶與全市碳普惠相關平臺的銜接。

王遙認爲,綠色金融數據服務專題庫與金融數據,公共數據數據的交互融合將對提升碳排放相關數據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建立完善碳排放覈查和監管體系發揮重要作用,能夠助力碳賬戶及其它投融資方面的環境覈算工作。

“由於企業和個人的綠色消費具有多樣化的特點,難以合理地確定碳排量的基準線,而企業與個人的信息採集工作在目前來看並沒有一個準確統一的信息來源,碳賬戶信息採集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問題有待解決。”王遙稱。

但是他認爲未來隨着大數據的不斷完善,建立一致的碳覈算數據標準、強化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強化碳數據蒐集和處理的效率和精準度、不斷提高基準線確定的合理性將成爲發展碳賬戶與碳市場的重要內容。

同時,王遙表示,碳行爲數據的完善離不開企業和個人的廣泛參與,上海政府應通過向企業和公共提供便民惠民的公共服務,提高碳賬戶建設的社會參與度和積極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