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蕊 王小芊 邓雄鹰

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自新中国资本市场诞生之日起就深深植入了各方基因之中。回望最近十年,中国资本市场始终坚持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进步、在合作中共赢,市场基础制度不断完善,行业生态持续优化,开放水平全方位提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精心谋划下,中国资本市场正按照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统一部署,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宽,越来越广。

走出去,

中资机构扬帆出海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资本市场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已经成为守望相依、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资本市场也在用更加宽广的胸怀,拥抱更加开放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资管机构纷纷乘风而起,奔赴国际资本舞台。

从投行业务到衍生品业务,从香港市场到“一带一路”,中资券商的足迹加速扩展至海外各个角落。回望过去十年,中资券商从布局中国香港地区、主要服务内地客户开始,一步步发展到如今触达新加坡、美国、欧洲、印度等多个市场,涉足外汇期货、财富管理、场外衍生品等各项业务品种,出海步伐越发稳健。

随着业务板块的不断丰富,中资券商在境外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日趋完善。目前,除了传统的证券投资、孖展业务、新股认购和基金选购,中资券商还在加大布局期权期货杠杆式外汇及贵金属,以及产品内涵更加广阔的场外产品投资,进一步向国际大行看齐靠拢。

内资券商参与香港资本市场有利于丰富香港金融业市场主体,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并提升内资券商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据中国证监会统计,截至2021年7月29日,共有35家证券经营机构在境外设立子公司,其中有34家机构在香港设立子公司,均持有香港证监会的证券经纪、承销保荐等牌照,具备担任内资企业境外上市主办行、机构投资者境外主经纪和托管商的相关资质。

中证协数据显示,2021年,中金公司(601995)、海通国际的境外子公司证券业务收入占营收比例分别为23.54%和20.83%,位于第一梯队;华泰证券、山西证券占比分别为16.64%和14.17%;还有天风证券(601162)、中信证券、国泰君安、银河证券、信达证券5家券商占比超过5%。而在2016年,这一数据占比超过5%的仅有6家。

除中资券商外,中资保险机构也在积极探索国际化路径。中国人寿(601628)、中国人保(601319)、中国太保(601601)、中国太平、中再集团等保险集团公司依托海外机构,稳步推进业务、人才和布局国际化。2019年,中再集团正式完成对英国桥社保险的全资收购,成为中再集团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支点之一;2020年6月22日,中国太保沪伦通全球存托凭证(GDR)在伦交所正式上市,中国太保也成为国内首家在“A+H+G”三地上市的中国保险企业,为中国和英国的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树立重要里程碑。对外技术输出方面,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早在2018年就开始布局拓展海外市场。依托位于香港地区的子公司众安国际,众安保险基于科技能力推出的系统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实现向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输出。

作为各类资管机构配置海外资产的重要路径,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也是一项重要的资本“走出去”制度,为境内机构拓展国际化业务提供了渠道,帮助境内投资者到境外做投资,增加海外资产配置,提升投资组合分散性,增加抗击冲击能力。在为投资者提供海外资产配置的过程中,境内机构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将来发展国际化业务做好准备。

引进来,

海外资本涌进中国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掷地有声的话语,拉开了中国金融业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的大幕。此后短短两年时间里,中国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重大金融开放举措,大批国际长期投资者竞相登陆中国市场,分享新机遇,共创新未来。

截至2021年底,已有9家外资控股券商在华顺利展业,另有20多家后来者正摩拳擦掌。目前,中国证监会已批复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高盛高华证券两家合资券商由参股转向控股,后者更是成为外资全资控股的券商;瑞银证券外资持股比例也提升至67%,且不排除争取全资持股;另有星展证券、大和证券等外资券商正在申请或计划设立中。

贝莱德中国区负责人、贝莱德基金董事长汤晓东表示,投资境内资产的额度限制(如QFII和RQFII)放宽和近期推出的免税政策、互联互通机制内涵不断丰富(如股票ETF纳入互联互通机制)、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安排进一步整合等举措,丰富了跨境投资的平台和渠道,为外资进入本土市场提供了更多样化、更便捷和更具确定性的环境。

保险行业同样是外资机构投资中国的重点。2021年中国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5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达24.9万亿元,同比增长6.8%,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而截至2021年,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本十年间增长1.3倍,资产增长6倍。

过去,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仅能独资运营产险公司,无法独资设立集团公司、寿险公司等其他业态,如今藩篱均已破除。2018年4月,银保监会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外资保险机构设立前需开设2年代表处的要求”;2020年,中国进一步取消了外资寿险公司持股比例限制;2021年3月,《关于修改〈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发布,成为保险业对外开放的里程碑;2021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明确保险中介市场对外开放有关措施的通知》,放宽外资保险中介机构准入条件。

2019年11月,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中国)保险控股获批开业;2020年6月,友邦保险在中国内地分支机构正式获批改建为友邦人寿,成为首家外资独资人身保险公司;2020年12月底,恒安标准养老保险获批开业,成为首家合资寿险公司开设的养老保险公司;2021年7月,安联保险资管获批开业,成为中国首家获批成立的外资独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从“水土不服”到共融共生,作为中国保险业重要组成部分,外资险企在华渐入佳境。截至2021年11月末,境外保险机构在中国设立了66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华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2万亿元。2021年,外资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3351亿元,同比增长5.5%,市场份额由2011年末的4%提升至2021年末的超过10%。

“回顾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进程,保险业开放时间早、力度大,效果突出。”中国规模最大的外资财险公司之一——安盛天平首席执行官朱亚明表示,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带来了深化改革与快速发展的宝贵机遇。一方面,中国保险业可以“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规则和多边协调机制,尽快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险制度。另一方面,全球资源的“引进来”也必将使中国保险业受益良多。

同方全球人寿总经理助理、董事会秘书兼首席人力资源及行政官王前进认为,中国金融业的持续对外开放政策,大大提振外资股东对中国市场成功经营的信心,给了外资股东在中国市场经营更多的选择权和发展机会,也促进外资保险公司注重长期价值成长和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进一步落地,保险市场的竞争更加良性和有序,有助于推进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一批中国保险行业的百年老店。

中国资产吸引全球目光

今天,我们谈论中国资本市场,甚至金融市场“走出去”和“引进来”,这一切都可归结到十年前的那个会议。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会议深刻回答了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资本市场、怎样建设好资本市场的重大课题,为新时期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无数资本在日渐开放的大门中进出流转,架起中国与海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桥梁。

2012年,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试点业务率先开始走上正规。当年2月,国内共有147家机构获得QFII资格,总QFII投资额度达到了245.5亿美元。彼时,或许没有人能想象,到了2021年底,外资对A股的持有市值会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

2014年,沪港通正式启动。富达国际股票研究总监李晶表示,对于当时长期受限于QFII/RQFII投资额度的外资机构来说,沪港通的推出无疑为他们开通了另一条直达中国资产的康庄大道。而随着2016年深港通推出,互联互通已成为中国扩大金融及资本市场开放的重要环节。

十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取得了卓越成效。目前,已有近700家机构获批QFII资格,QDII累计批准投资额度达15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5万亿元),进军中国的外商独资私募超过30家,外商独资公募也于2020年实现了零的突破。

路博迈集团亚太区高管、路博迈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筹)总经理刘颂认为,为了提升国际化水平,中国资本市场近年来推出了相当多的重要举措,双向开放的决心可见一斑。而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扩大双向开放、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资本市场配置全球资本要素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事实上,在诸多外资机构看来,蓬勃发展的中国资本市场有着其他市场难以比拟的魅力,其特殊性在于既有发达市场的质量和稳定性,又兼具新兴市场的增长潜力与机会,中国在全球投资者的整体资产配置中具有独特意义。

摩根士丹利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提到,中国资本市场坚持国际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既可以引入海外中长期资金和提升价值投资理念来降低市场的波动率,也能增强国内企业融资多元化和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在此过程中,国内市场和投资者对包括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等各类资产的全球定价权也会逐步上升,进一步推动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的双循环。

瑞信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胡知鸷表示,随着中国进一步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将持续发生结构性变化。五年内中国A股在国际基准指数中的纳入因子有望提升,这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在新兴市场中的主导作用,并提高A股在全球资产组合中的重要性。

2022年2月11日,沪伦通正式扩容,瑞士和德国被纳入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适用范围,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继续加深。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师李求索认为,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有望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另一重要渠道,不仅是逐步引入外资发行人(不只是红筹企业)的重要尝试,也有助于拓宽境内上市企业的国际融资渠道。

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已经在海外发行了超600只存托凭证产品,也有许多企业选择直接在海外资本市场融资上市。在中资机构积极出海、外资机构不断加码中国区业务布局的大趋势下,预计未来会有更多优质中国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展现于国际视野,获得外资青睐。

高水平开放之路越走越远

金融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融又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扩大高水平金融开放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一直以来,中国始终坚持要把金融改革开放放在重要位置,同时根据国际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变化和中国发展战略需要,研究推进新的改革开放举措。

中国证监会也一直表示,将继续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出更多务实性开放举措,服务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包括稳步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型双向开放,进一步发挥香港地区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中的作用,以及进一步加强开放环境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

2021年9月,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指出,近年来证监会针对中国资本市场扩大开放推出的一系列举措成效明显,对外开放形成良好格局。2020年初,证监会提前一年放开证券、基金和期货经营机构外资股比限制,外资机构在经营范围和监管要求上均实现国民待遇,摩根大通、瑞银证券、高盛高华、富达等十余家外资控股或全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相继获批。

2020年7月,证监会修订规则,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银行在华分行和子行申请基金托管资格,净资产等财务指标可按境外总(母)行计算。目前已有花旗银行等3家外资银行在华子行获得基金托管资格。在国家总的开放格局下,证监会继续支持合格的外资机构在中国资本市场以独资、控股或合资方式开展业务。

2020年11月起实施的合格境外投资者新规,进一步降低了境外投资者准入门槛,扩大了可投资范围,更加便利外资投资操作。沪深港通机制持续优化,沪伦通机制稳定运行,中日ETF互通产品运行顺利,深港和沪港ETF互通产品正式推出,A股纳入国际知名指数的比例逐步提升,境外投资者参与A股投资的范围和便利性显著增大。国际资本双向往来渠道的进一步畅通,为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期货市场方面,产品国际化稳步推进,商品期货期权国际化品种增至9个。2021年,香港证监会批准香港交易所推出A股指数期货,产品年内即将开始交易,也为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提供良好的风险管理工具。

为使中国资本市场更好地实现国际化,多家金融机构纷纷建言。刘颂提出,应优化和拓展互联互通等跨境投资渠道,持续丰富跨境投资的产品供给和配套制度,降低制度性成本,全面提升跨境投资和风险管理的便利性。还需要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和市场各方的沟通协作、信息畅通,持续巩固和完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投资环境;需要加强境内境外监管协作和信息共享。

章俊则进一步表示,除了加快推进、落地前期已推出的开放型政策,也要扩大境内外机构可配置资产的范围,以更好地满足境内外投资者对不同市场、不同资产的投资需求。同时,加强与境外资本市场监管机构的沟通和政策协调,通过增强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的信心,进一步增强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促进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全球疫情仍在持续,国际地缘冲突仍未结束,世界经济金融格局深刻演变,坚持开放合作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必然选择。中国对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从未动摇,随着开放之路越走越远,国内金融行业的资本、文化交流竞争也将迎接千帆争流、百花齐放的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