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俄烏衝突爆發後,俄羅斯與西方關係高度緊張,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也開始減少,這讓德國等高度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國家遭遇了能源危機。在天然氣供應短缺的陰影下,德國的化工巨頭也開始面臨停產危機。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29日報道,受天然氣供應緊張的影響,化學品巨頭巴斯夫公司可能被迫關停其在德國路德維希港的化工生產基地,這也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廠之一。分析人士指出,由於化工企業大多位於工業供應鏈的起點,這不僅會影響近4萬名員工的生計,還可能威脅通脹高企、增長放緩的歐洲經濟。

自從往屆德國政府關閉核電站、淘汰煤炭以來,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就成爲了德國主要的燃料來源,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程度也與日俱增。但隨着俄烏衝突的爆發,歐盟與俄羅斯的緊張關係很快導致天然氣的供應量下滑。

爲制裁俄羅斯,德國已經暫停了對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的審批工作。然而令德國措手不及的是,北溪1號管道又出現設備故障,德國西門子公司卻不歸還維修設備,導致該管道對德國的天然氣供應減少。《華爾街日報》稱,當前德國進口俄羅斯天然氣的比例已經從55%下降到35%。

天然氣短缺迫使德國政府於23日啓動應對一項緊急計劃的第二步,開始執行包括重啓煤炭發電、爲消耗天然氣較少的企業提供財政激勵在內的多項節約措施。

但德國經濟學家和公司高管擔心,如果情況繼續惡化,許多德企的天然氣供應可能會被切斷。根據德國法律,戰略天然氣儲量必須在10月前達到80%,在11月前達到90%,而這兩個目標已經幾乎不可能實現。這可能迫使德國政府啓動緊急計劃的第三步,由能源監管機構定量配給天然氣。

作爲全球最大的化學品公司之一,德國巴斯夫公司也是廉價的俄羅斯天然氣的受惠者之一。但由於天然氣在多數生產流程中都發揮重要作用,這些化工企業也更容易受到天然氣短缺的影響。《華爾街日報》稱,巴斯夫在歐洲消耗的天然氣有60%被用於電力和蒸汽發生,其餘40%則被用作產品原料。

巴斯夫最大的化工綜合生產基地位於德國路德維希港,佔地面積約10平方公里,天然氣需求佔到德國全國總需求的4%。報道稱,這座全球最大的化工基地的核心是兩座巨大的蒸汽裂解裝置,這些通常由天然氣驅動的裝置將石油腦裂解爲多種化工生產的基礎原料。

但隨着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日益減少,這座重要化工基地的前景也變得不那麼明朗。公司的官員們認爲,如果天然氣供應能保持在路德維希港最大需求的50%以上,那麼該基地還可以通過減少負荷、使用替代品等方式繼續運營;但如果天然氣供應在一段時間內遠低於這一水平,他們將不得不停產。

從長遠來看,巴斯夫公司已經在努力通過提高能源效率、將電力供應轉向可再生能源等措施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去年,該公司投資建設了一個海上風力發電廠,並簽署了長期的電力供應合同。但分析人士告訴《華爾街日報》,當前的可再生能源供應根本無法滿足需求。

巴斯夫首席經濟專家彼得·韋斯特海德(Peter Westerheide)坦言,停止生產將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我們以前從未遇到這樣的情況,這是很難想像的。”

《華爾街日報》提到,路德維希港的化工基地擁有近4萬名員工,幾乎囊括了巴斯夫員工總數的近三分之一。儘管化工廠在定期進行維護,但立即關閉工廠可能會導致嚴重的損壞和重大安全風險,因此該工廠也需要時間來確保設施安全關閉。

“所有設施都是相互關聯的,取決於綜合體的其它部分。”韋斯特海德說,“關閉和啓動的成本都非常高,這也是我們非常希望避免的極端情況。”

在歐洲面臨挑戰之際,巴斯夫似乎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中國。《華爾街日報》指出,巴斯夫公司已經在中國湛江投資建立一個價值約100億美元的生產基地。該公司表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增長最快的化學品市場,是其增長戰略的核心。

據中國日報網報道,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項目於2018年7月宣佈,2019年11月正式啓動。建成後,它將成爲巴斯夫迄今爲止最大的投資項目,併成爲巴斯夫在全球第三大一體化生產基地,僅次於德國路德維希港和比利時安特衛普基地。整個一體化基地計劃於2030年建成,首個生產裝置將於2022年投入運營。

但向中國市場轉型也需要時間。《華爾街日報》援引美國金融分析公司FactSet的數據稱,巴斯夫目前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還是在歐洲,佔比約爲40%,而在中國的收入約佔該公司的14%。

由於西方國家近來熱衷於借所謂“人權問題”攻擊中國、炒作“中國威脅論”,德國政府也在調整對華關係,鼓吹“減少德國在戰略和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巴斯夫公司在華髮展可能也需要考慮來自歐洲的“政治風險”。

“你必須進入到擁有市場的地方,而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化學品市場。”巴斯夫勞資委員會主席辛尼查·霍瓦特(Sinicha Horvat)說,“我是要讓自己更加依賴某一方,還是處於一種‘健康的平衡狀態’?這將是未來面臨的挑戰。”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