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

歷史上中原王朝與周邊的遊牧民族政權之間的鬥爭延續了上千年。對於遊牧民族的侵擾,中原王朝往往對其採取兩種策略:戰或和,戰則出兵蕩虜,如漢武帝時大舉用兵蕩平匈奴、唐太宗出師塞北平定突厥、明太祖驅逐北元等等。而和則往往是和親、歲貢、甚至稱臣,漢初及唐初出嫁公主以和親,北宋代的歲貢、南宋自稱兒皇帝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和親便是西漢的昭君出塞。四大美女之一的昭君遠赴大漠,出嫁匈奴單于,從此漢匈和平,直到西漢滅亡都沒有發生戰爭。昭君的歷史功績爲歷代文人騷客所讚歎,但昭君老死大漠的悲慘遭遇也深受後世文人同情。

因此,後世吟詠昭君的詩詞很多,主旨也大多分爲兩類。文人往往悲其遭遇,如李白的“焉支長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杜甫的“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政治家通常是借題發揮痛斥和親政策,如李中的“誰貢和親策,千秋污簡編”戎昱的“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

而北宋身兼政治家和文人於一身的王安石則寫了兩首特殊的詠昭君之作,被稱爲歷史上詠昭君最好的詩。且來欣賞這組《明妃曲二首》:

明妃曲二首

北宋·王安石

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角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着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

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杆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北宋時,宋朝廷重文抑武,軍事積弱,北方遊牧民族威脅日盛。北有遼國虎視眈眈,西有西夏時常侵犯,而宋朝每年還要向遼國、西夏繳納上百萬歲幣。當時很多在北宋不得志人投奔了遼國、西夏,如施宜生、張元之流,他們幫助遼夏出謀劃策,愈發加劇了北宋邊患。王安石當時也正值上書變法被駁回,頗有失落之意,於是寫下這組《明妃曲》,借漢言宋,爲不得志的人才申冤。

第一首詩人着重描繪明妃王昭君離開漢宮時的情景,從她的容態之美寫到她的失意之悲,然而即使昭君遠嫁大漠,也沒因爲個人恩怨而怨恨大漢,反而是突出“徘徊顧影無顏色”的眷戀故國和無限柔情。緊接着寫至昭君去大漠後的情景:“可憐着盡漢宮衣”,明知迴歸漢朝無望,卻仍然身着漢服,眷戀漢庭。把昭君一心向漢、矢志不渝的心聲,寫得鏤心刻骨。

第二首則描繪昭君遠嫁大漠後,匈奴人對她的恩深義厚,對比大漢對她的薄情寡義,可謂對比鮮明,然而昭君依然是寄語琵琶哀情無限。詩人由此大發議論:“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對比胡漢之恩,若是怨恨大漢感恩胡人,那也是人之常情。

此句看似說人之常情之下,昭君應該感恩匈奴人而怨恨漢人,然而結尾一個“哀”字表明昭君之情已超脫人之常情,即便大漢對她薄情寡恩,即便她遠嫁大漠,她依然深明大義,心念故國,不以個人恩怨改變初心。

王安石借詠昭君事,暗喻施宜生、張元等投奔遼夏的人,表達對朝廷無識人之能、志士懷才不遇的怨言,同時也表明自己心中有怨卻不會不顧大義。一句“人生失意無南北”、一句“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謂語出驚人。

王安石這兩首詩已經問世,滿朝文人和當時詩壇爲之譁然,議論紛紛,歐陽修、梅堯臣等人也紛紛作詩和之,可惜他們的詩仍是持論“計拙是和親”,無一能超越王安石之作。王安石這兩首《明妃曲》也被譽爲歷代詠昭君最好的詩。

可惜的是後世很多詩論家斷章取義曲解此詩,對這兩首詩大加批判,近代所謂的國學大師甚至評出“持論乖戾”之語,甚至連郭沫若都說王安石的《明妃曲》爲“詩禍”,可謂是小人之心,豈知王荊公胸襟之闊!

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