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恆認爲,下一步增量財政政策的可能有三個選項,一是增發特別國債;二是上調赤字率;三是提前下發2023年專項債額度,在四季度使用。

在疫情等衝擊下,中國完成全年5.5%左右經濟增速等目標遭遇更大挑戰,因此下半年財政政策適度加碼幾無懸念。

支撐這一判斷的是,財政部部長劉昆在近期作《國務院關於2021年中央決算的報告》時說,下一步,財政部要加快落實已經確定的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謀劃增量政策工具,靠前安排、加快節奏、適時加力,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有效管控重點風險,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第一財經採訪的多位專家表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需要財政政策適度加力。後續退稅減稅降費、緩稅費政策以落實落細爲主,由於今年稅費支持力度空前,後續加碼空間很小。爲了緩解財政收支矛盾,支持減稅降費緩費、保民生、穩投資,增量政策可能會從提高赤字率、增發特別國債、提前動用明年專項債額度中選擇,無論選擇哪種,本質都是增加舉債規模,以穩經濟。

落實落細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

今年受疫情衝擊、俄烏衝突等影響,企業經營困難增加,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爲了給企業紓困,中國今年推出一攬子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並從4月份之後不斷加碼,加速執行。

稅務總局數據顯示,截至6月25日,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累計新增退稅減稅降費及緩稅緩費約2.58萬億元。其中增值稅留抵退稅1.7萬億元。

6月30日,在落實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專題新聞發佈會上,稅務總局退稅減稅辦常務副主任蔡自力表示,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等一系列穩經濟措施落地見效,特別是留抵退稅政策紅利逐步釋放,助推經濟運行快速恢復。比如,6月1日~25日,全國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8%,較5月份進一步提高4.9個百分點,呈逐月回升向好態勢。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告訴第一財經,今年以來面對經濟的三重壓力以及疫情的超預期衝擊,財政政策從收入和支出端都做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收入端減稅降費退稅來支撐微觀主體的現金流,提高抗風險能力,以及支出端擴大基建支出對沖總需求不足。伴隨上半年留抵退稅完成大部分,下半年最需要關注的點在於緩繳社保費以及減稅降費等舉措。

“因爲減稅降費生效的前提是企業有經濟活動和利潤,上半年受疫情衝擊,企業的經濟活動受限、利潤大幅減少,導致減稅降費可能缺乏前提。當前,中國經濟逐步走出谷底,5~6月明顯回升,三四季度有望回升到5%左右的水平,這種情況下減稅降費、緩繳社保能切實提高企業的獲得感,減輕企業負擔。”羅志恆說。

今年4月份以來,增值稅留抵退稅力度加碼,新增1400億元規模。部分困難行業、小微企業社保費、公積金緩繳力度也明顯加大。針對汽車、快遞等行業還出臺新的減稅舉措。不少企業十分關心,下半年是否還會有新的減稅降費、緩費政策出臺。

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首席經濟學家丁爽告訴第一財經,在財政收入承壓情況下,下半年減稅降費加碼餘地不大,還是以落實退稅減稅降費等政策爲主。

“下半年稅費政策加碼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會在支出端發力,主要是因爲減稅降費導致財政壓力加大;同時當前疫情緩解以及政策逐步生效,經濟會逐步好轉,相對而言所需的政策力度也要弱於上半年疫情時期。”羅志恆說。

落實落細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也成爲財稅部門下一步工作重點。

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王道樹在上述發佈會上表示,馬上進入7月份,新增7個行業的退稅工作將全面推開,社保費階段性緩繳工作也要同步推進,進一步加快出口退稅進度的工作也已開始,可以說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等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落實到了攻堅決戰的關鍵時期。

專家預計全年財政收入缺口約2.8萬億

除了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積極財政政策的另一大體現就是擴大財政支出,這包括擴大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兜牢“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底線。

比如,爲了保障重大基建等項目建設,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債券發行進度很快,預計上半年基本能完成全年3.45萬億元發債任務,這一進度遠高於前些年。疊加一般公共預算中基建類支出保持較快增長,今年前5個月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6.7%,起到了穩投資穩經濟效應。

羅志恆認爲,當前基建投資、抗疫紓困、託底民生總體在穩定經濟大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建立在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差大幅擴大、專項債靠前發力的基礎上,全年預算既定,越靠前發力,後勁越不足。今年1~5月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差達到-12320億元,接近2020年同期的-12609億元,遠超歷史同期。

受退稅減稅降費、疫情衝擊等影響,今年全國財政收入罕見出現下滑,而爲了發力穩經濟,財政支出保持增長,這也使得財政收支矛盾擴大。

“下階段出臺增量財政政策的必要性較大,主要是超預期的疫情引發的收入減少、支出增加的缺口需要得到彌補。若政策不加碼,預計2022年基建投資增速前高後低,隨着靠前發力結束以及可支配財力未新增,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四季度基建和經濟增速可能回落。”羅志恆說。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近日公開表示,下半年經濟增長面臨壓力,穩增長政策力度還要再加大。在財政政策方面可以考慮適當上調赤字水平,這涉及到預算調整,如果不調整預算,可以考慮增加不計入赤字的特別國債的發行,與貨幣政策更好配合起來,從而推動內需的擴大。

羅志恆認爲,下一步增量財政政策的可能有三個選項,一是增發特別國債;二是上調赤字率;三是提前下發2023年專項債額度,在四季度使用。

丁爽經過測算,預計全年財政收入缺口約2.8萬億元。如果要保證年初預算中的財政支出強度,就需要增加2.8萬億元財政資金,這可以通過盤活存量資金或者發債來彌補。

近期國務院穩經濟一攬子舉措中,就包括加大存量資金盤活力度。不少省份已經發文要求收回結轉結餘資金,統籌用於經濟社會發展急需支持的領域。

“無論是調整赤字,還是發行特別國債等,從目前來看政府需要多舉債才能維持年初的預算支出力度。如果要維持基建投資增長勢頭,下半年需要新增專項債額度,可能會採用提前下達明年專項債額度辦法來實現。”丁爽說。

除了下半年財政政策加力之外,不少財稅專家認爲更重要的是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增量財政政策要儘快出臺,穩定地方政府與市場主體的信心與預期,緩解地方財政壓力,提振四季度經濟增長預期。”羅志恆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