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華爾街見聞

兩類策略帶來“意外驚喜”

2022年上半年“私募卡位戰”即將收關。

面對過去波詭雲翳的6個月,私募管理人彷彿過得比往年“漫長”,總在盼望淨值的快速修復。

經歷一季度的市場巨震之後,部分私募高倉位“挺身而行”,另一部分私募降倉位減輕壓力,亦有機構選擇空倉“躺平”。

梳理百億私募年內收益發現,爲數不少的機構取得績優戰績。

這場“出乎意料”的淨值大戲,背後有哪些故事?

“黑馬”機構再度表現

依據私募排排網的數據,資事堂梳理了百億陣營中主觀多頭私募表現。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私募基金屬於非公開募資產品,第三方平臺收錄的數據並不完整。我們依據現有信息進行梳理,不排除信息偏差的存在,收益表現並非排名,僅僅是代表產品收益的彙總。

年內一匹黑馬是迎水投資,代表產品年內收益30%以上。

這家上海機構一直是私募圈的神祕力量,投資策略難以說清。其代表產品的淨值曲線更是十分“異常”(如下圖),很難揣摩。

此外,該機構產品還有個特點,旗下產品年內漲跌幅差距較大,有的跌幅達15個點,另有漲幅達8%。

這已是近兩年迎水投資的業績常態,該產品的基金經理盧高文曾先後在中金所、上海拓峯貿易有限公司等機構工作。

另一匹黑馬瑞豐匯邦也斬獲可觀收益。

這家機構此前在2018年末近乎“單票式”押注貴州茅臺,成功抄底,之後隨着茅臺股票攀升而規模膨脹,並進入百億陣營。

今年,他的另一隻代表產品(並非重倉茅臺的產品)年內收益達17.60%,成功選中了哪隻“牛股”還不得而知。

老牌團隊“出人意料”

黑馬以外,一些老牌的私募機構也有意外強勢的業績。

但斌創立的東方港灣,旗下有一隻產品(屬於東方港灣蝸牛系列)以15.64%的年內收益,領先多數同行。

這讓人大感意外,東方港灣掌門人但斌的部分產品,此前曾因淨值跌近警戒線而幾乎清倉,爲何突然有亮眼業績冒出?

實際上,這隻產品並非但斌管理,而是一位叫張留信的基金經理管理的。張留信的相關資料很少,外界目前只知道他是2021年11月正式管理私募產品,畢業於北京大學,是一位理學碩士。

高毅資產董事長邱國鷺今年的業績也“大翻身”,此前三年他的產品未能斬獲可觀業績,今年屬於逆勢翻盤。

邱國鷺一直強調“尋找真價值”的投資範式,今年淨值表現亮眼,頗有“風水輪流轉”的行業特點。

“價值派”的仁橋資產年內收益也很可觀,這家管理人對回撤控制較好,很受機構投資者追捧。

此外,堅定投資藍籌股的少數派投資,今年也取得絕對收益。

量化機器誰跑得快?

近一年,百億量化機構主打全市場量化選股、複合策略等產品,單純對標寬基指數的增強型策略開始讓位。

我們依據私募排排網梳理了量化選股產品表現。由於信息有限,無法詳盡穿透產品樣本的底層策略,不排除個別產品仍是純指數增強或複合型策略。

(如上圖)新晉百億私募思勰投資今年表現亮眼,年內收益高達15.71%。

這家機構創始人有華爾街大牌對沖機構DE.SHAW的從業背景,初期以商品期貨CTA策略爲主,拓展至股票投資,並於今年1月正式邁入百億陣營。

此外,靈均投資、啓林投資、千象資產等機構也表現較好。

千象資產的運作有濃厚的CTA投資基因,第三方平臺標註其量化多頭產品年內收益近6%,超越了很多股票量化同行,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新現象。

總體來看,過去幾年裏每年都有量化機構業績搶眼,並新加入百億陣營,這就是量化私募界的業績效應。

但能否保持業績與管理規模的高契合度,逐步提升策略的容量,並讓產品業績在穩定後保持在一個高水位上,是所有量化機構的挑戰。

做得到這點,就是明星,做不到這點,就是流星。

兩類策略帶來“意外驚喜”

資事堂發現:量化機構在中性策略上也有突出表現,不輸於量化多頭策略。

實際上,中性策略指同時構建多頭和空頭頭寸以對沖市場風險,在任何市場環境下均能獲得穩定收益。但由於交易成本較高,很多量化機構開始減少該策略的規模。

意想不到的是,年內多隻中性策略產品取得了可觀收益。

(如上圖)思勰投資和衍復投資的中性產品年內收益均超過10個點。

白鷺資管、誠奇資產、鳴石投資、天演資本等在純多頭策略中未能居前的機構,在中性策略上爲客戶斬獲了收益。

除此之外,年內最火的策略還有商品期貨CTA策略。今年前五個月這類策略位居私募基金所有策略榜首,到了6月份回撤明顯,私募行業罕見出現了對其“危機Alpha”屬性真假的大討論。

(如上圖)上文提及的CTA基因的千象資產,年內收益逼近30%。

博普科技、因諾資產、白鷺資管等百億機構,也在CTA策略上斬獲了超過20個點的收益。

另一家以CTA策略起家的黑翼資產,年內取得了13個點的收益。

總結來看,主流的私募策略中均有頭部機構取得不菲業績,並沒有受到大盤波動的影響。對於投資者而言,均衡多元的資產配置是斬獲收益的關鍵,而非追逐熱點產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