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三年,股權投資生態改變。

科創板開市三週年,成功上市431家企業,“硬科技”已經成爲它的標籤。

“硬科技”從無到有、從有到產業化,需要資本的階梯助力。對科技企業而言,VC和PE是它們成長過程中的親密夥伴。對科創板而言,上市公司逐步走向壯大,背後也不乏衆多股權投資機構的“輸血”和資源導入。

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在科創板企業的成長髮展過程中,有至少2000家PE/VC參與了投資。其中,深創投、元禾控股、達晨財智、同創偉業等頭部機構,爲科創板企業上市提供了最多“彈藥”。

“對投資人而言,科創板進一步淡化對於擬上市企業營收、淨利潤等指標要求,更加強化和強調企業成長性、研發投入、自主創新能力、估值等指標,帶來了更多的投資機遇。”盈科資本合夥人、科創行業首席投資官陳宇雷標稱。

國方資本管理合夥人孫忞也稱,科創板拓寬了資本的退出路徑,大大增強了科技產業對民間資本的吸引力,也推動更多的PE/VC進入硬科技投資賽道。

在科創板三週年之際,第一財經啓動“科創資本論”專題,對全市場股權投資進行梳理,並將約訪科創企業、投資機構及投行負責人,結合現實政策背景、市場環境及企業實際,在7月份以“科技成長,資本有爲”爲主題探討資本與科技的關係。

頭部梯隊爲投資主力

註冊制實施三年多來,上市科技類企業數量快速增長。據證監會副主席李超6月23日披露,目前A股的戰略新興行業上市公司接近2200家,市值超過千億元的戰略新興行業上市公司達到46家,上市公司日益成爲經濟轉型升級重要的動力源。

在這個過程中,PE/VC不斷湧入科技企業,成爲資本市場與高新技術企業之間的紐帶。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試點註冊制以來至2021年末,超過八成的科創板上市公司、超過六成的創業板上市公司,都獲得過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支持。截至2021年12月30日,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規模分別達12.79萬億元;再到今年5月末,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存續規模10.84萬億元;創業投資基金存續規模2.56萬億元。

在資本與科技創新良性循環之中,PE/VC不斷爲科創板輸送新鮮“血液”。爲了勾勒科創板上市公司中的PE/VC格局,第一財經選取了Wind金融終端中的“中國PE/VC庫-PE上市退出事件”中的上市公司以及PE/VC投資機構數據爲樣本,涉及330家上市公司、約2000家PE/VC(部分存在關聯關係)。

記者根據樣本數據梳理發現,深創投、元禾控股、國投創合、達晨財智、同創偉業等頭部PE/VC投資的企業登陸科創板較多。

在330家科創板上市公司樣本數據中,深創投及旗下的紅土系投資機構在30家公司IPO前進行了參投。這些公司主要來自於半導體、電子設備和儀器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及生物醫藥產業,包括中芯國際、復旦微電、納芯微、普門科技、奇安信、微芯生物、有方科技等公司。

元禾控股及旗下投資平臺參投了其中的20家公司,主要來自於半導體、智能製造裝備等行業,包括思瑞浦、天準科技、納芯微、江蘇北人、奇安信等。

中國國投高新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旗下的國投創合、國投高科、國投創業、國投招商等參投了其中的19家公司,涉及中微公司、奇安信、納微科技、康希諾、睿創微納等;達晨系參投了其中的14家公司,包括康希諾、道通科技、中望軟件、熱景生物等公司。

另外,在上述330家公司中,還有同創偉業參投了10家、君聯資本及旗下機構參投了8家、毅達資本參投了8家。

對此,陳宇雷對第一財經表示,目前國內的整體現狀是頭部機構爲主要的行業參與者和獲利者。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資金背後的資源及增值服務能力,已經成爲被投企業選擇GP的重要標準。從“投”到“管”,頭部機構更具優勢。同時資金募集,也在加速向頭部聚集。

“其實不光是科創板,整個股權投資市場都呈現出明顯的二八效應,頭部機構更容易憑藉自己的品牌優勢、資金體量優勢去進行佈局。但在市場整體缺優質資產而不缺資金的背景下,我們也觀察到,不少優質的科技企業非常注重投資方投後賦能的能力,更歡迎更具有產業深度的投資人。”孫忞對第一財經表示。

截至2022年5月底,國方生態圈中一共有33家企業已經在科創板上市,比如半導體產業的盛美半導體、格科微、敏芯微,生物醫藥產業的浩歐博、華恒生物,網絡安全領域的奇安信等。另外還有一批項目已經過會或在申報過程中。

盈科所投項目中也有較多已在科創板上市,如珠海冠宇、亞虹醫藥、瑞可達、大地熊、久日新材、慧辰股份、三友醫療等十餘家公司。

深耕單一賽道,築牢產業優勢

梳理衆投資機構可以發現,PE/VC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多賽道投資,一類爲單賽道投資。專注於單賽道的投資機構,其背後往往聚集大量龍頭企業,在某個產業中紮根,形成突出優勢。

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平臺便成爲科創企業中的一道特色風景。目前,科創板集成電路領域已形成了上下游鏈條完整、產業功能齊備的發展格局,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平臺也多出現於相關公司的股東之列。

中芯聚源便是專注於集成電路行業的相關領域,對產業鏈中的材料、設計、裝備、IP和服務等環節的優質企業進行投資。該公司由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龍頭企業和一支資深投資團隊發起,管理團隊來自於中芯國際、大唐電信、朗訊科技、思科和硅谷天堂等企業。

根據中芯聚源官網,該公司投資的企業已在科創板上市的有瀾起科技、安集科技、芯海科技、金宏氣體、滬硅產業、芯朋微、敏芯股份、利揚芯片、正帆科技、天奈科技、力芯微等。

同樣專注於集成電路的產業投資平臺臨芯投資,目前已投資企業中,中微公司、瀾起科技、芯原股份、思瑞浦等在科創板上市。

“國方認爲產業深度一定是科技類投資的演進方向,這在科創板上會體現得更加明顯。”孫忞稱,國方資本投資不同於傳統的簡單財務直投,也不是僅追求面上廣度的母基金,而是以“產業深度”爲方向,“這也是這些年做科技投資、與科創板形成良好互動以後形成的一個深刻感悟”。

孫忞結合實際經驗分析稱,做好一家科技企業是很難的,要面對巨大的風險、長久艱苦的科研,還要摸清市場需求;同樣,硬科技投資的壁壘也非常高,需要做到“看得到”項目更要“看得懂”項目。產業方紮根於產業,成長於產業,對產業的理解比純金融背景的投資機構更加深刻,並更能利用自身的生態位優勢賦能產業中那些“小而美”企業的成長,串點成線,從而達成整條產業鏈上下游的能級提升。

正是因爲認識到了產業方的獨特優勢,一些股權投資機構也與位於科技產業鏈頭部的企業建立起深度連接。

“我們跟中國晶圓製造龍頭企業華虹集團及中芯國際、封裝測試龍頭企業通富微電,共同發起設立了華虹虹芯半導體產業鏈基金,希望集中資本與產業的力量,爲長三角地區汽車電子芯片產業的升級與突破作出貢獻,縱向助力半導體產業鏈向更高水平的躍升,橫向賦能長三角地區的高質量發展。”孫忞舉例稱。

盈科資本也與產業資本牽手合作。據陳宇雷介紹,該公司在覈心的新能源產業鏈,圍繞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發電等細分領域進行了深度佈局,與奧聯電子、中材科技、雪人股份、鵬輝能源、國軒高科等上市公司已形成成熟的投資圈層。

“硬科技”VS“卡脖子”

在股權投資機構不斷爲科創板輸送新鮮“血液”之後,其間的歷程也爲股權投資機構提供了經驗與思考。

“國方相信,科創板IPO只是企業成長道路中的一個成果,甚至都不是結果,我們的投資底層邏輯出發點是價值創造,而不只是爲了把企業拱上科創板。”孫忞稱,經過五年多的打磨,國方在半導體、數字智能、生物醫藥等核心硬科技產業也形成了“點線面”一體化打法。

據孫忞介紹,第一,以產業鏈爲“線”,通過對子基金的佈局,織線成面獲取全景視野;第二,以科技資產爲“面”,以長三角多產業交織融合的全產業生態洞察並賦能各個點;第三,以科技企業爲“點”,助推企業成長爲關鍵節點,從而生長出新的產業鏈線條,形成點線面共進的正向循環。

“通過這樣的‘點線面’體系化佈局,我們爲科創板輸送了不少項目‘血液’,也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光會講故事在科創板是不夠的。所以我們不太喜歡僅有商業模式創新但沒有底層技術創新的故事類項目。”孫忞稱,在選擇項目的時候,國方會抓住“技術創新”這條主線,以底層技術有突破、商業成本有下降、技術應用有場景、產業配套有基礎的“四有要素”爲衡量標準,去選擇那些足夠“硬核”的項目。

陳宇雷也分享投資經驗稱,盈科資本也在積極按產業鏈上下游分類,模塊式的進行投資,如動力電池原材料,就佈局鋰礦萃取技術、鎳鈷提煉技術等項目;“在對上下游產業鏈中的核心關鍵環節投資,往往能在做投資判斷、投後管理中取得先機,如繼續上述的兩項技術案例,可以讓我們敏感地發現,動力電池前驅體正在發生迭代,爲下一代鋰元素爲核心的動力電池做準備”。

那麼,結合當前國內的科創環境,科技產業將會迎來怎樣的發展?

“我們相信中國科技的內生動力,面對大國博弈帶來的‘卡脖子’困境,加上這次疫情又給所有人敲響了產業鏈、供應鏈穩固、完整、安全的警鐘,科技產業一定會進一步發展強大起來。”孫忞表示。

科創板三年,股權投資生態改變

“科創板造就了更多投資機遇。”陳宇雷對第一財經表示,對投資人而言,科創板進一步淡化對於擬上市企業營收、淨利潤等指標要求,更加強化和強調企業成長性、研發投入、自主創新能力、估值等指標,帶來更多機遇。同時設立科創板有利於拓寬創投機構的退出渠道,增加科創公司投資人的退出機會,目前IPO退出案例數佔比不斷提升。

“確實在這幾年裏我們真切感受到,科創板爲股權投資市場帶來了分水嶺式的一個改變。”孫忞稱,自2019年科創板問世以來,多家硬科技企業成功登陸資本市場,更多樣的靈活上市標準、更高效的上市申報路徑、更廣泛的市場關注度,賦予了企業方更充足的擴張動力,也爲一級市場帶來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近年來,VC/PE機構正面臨由商業模式創新投資轉向技術創新投資。但這些技術驅動企業的特點是高增長高風險,早期難以實現盈利,因而面臨着中小企業“融資難”,私募股權市場“退出難”的困境。

陳宇雷稱,科創板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科創板開板以來,支持了一批科技屬性公司進入資本市場;同時試點註冊制的成功是對於主板和創業板的有效補充。高效的退出選擇有利於資本流動性,促進資本市場良性循環,從而進一步助力科創企業的發展。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歷史階段,科創板是重要的突破口,PE/VC是創新資本形成的重要載體。

“還記得我們國方在成立初期去看半導體項目的時候,還有人質疑說這是夕陽行業,但短短几年後的今天,科技投資的熱度儼然已經超越了文娛、教育甚至消費等賽道,當然也衍生帶來了一些挑戰,比如項目估值被炒高、市場競爭更激烈。”孫忞談起科創板前後股權投資市場的變化時稱。

科創板不再“淨利潤至上”,提升了資本市場對創新經濟的包容度,但是也需要資本具有足夠的創新性耐心。

“科創板的初衷是希望暫時還沒有盈利的科創企業能夠在資本市場上獲得長期支持,使投資者和企業都可獲利,所以科創板不應該變成短期套利的工具。此外隨着投早、投小、投未來成爲主旋律,對投資人研究、選擇項目的眼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陳宇雷稱。

孫忞同時稱,期待科創板能夠更加發揮資本市場改革的制度優越性,用制度打好地基,進一步提高上市審覈的效率,引入更多的“活水”,其餘的交給市場,相信科創板的下一個三年會發揮更強大的示範效應,來支持科技創新、支持產業升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