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國際油價突破上限提供明確的操作細則,並穩定煉油企業的生產信心。

油價高企之下,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天花板”打上更明確的政策“補丁”。

6月29日,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發佈的《關於做好國際油價觸及調控上限後實施階段性價格補貼有關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提出,經國務院同意,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高於國家規定的成品油價格調控上限時,成品油價格階段性不再上調。同時,中央財政對煉油企業將給予相應價格補貼,政策持續時間暫按兩個月掌握。

《通知》延續了現行成品油價格機制的相關政策。根據《石油價格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當國際油價超過每桶130美元調控上限後,汽、柴油價格原則上不提或少提。

多位業界人士認爲,這次重申調價上限及發佈補貼方案,本質上是在國際原油市場動盪背景下的“未雨綢繆”,爲國際油價突破上限提供明確的操作細則,並穩定煉油企業的生產信心。根據《通知》,有資格申領補貼的煉油企業是指境內生產、委託加工和進口汽、柴油的成品油生產經營企業,包括中石化中石油等國有企業旗下煉廠、地方煉廠和民營煉廠等。

“十漲兩跌”背後的定價機制

國內成品油最新一次調價出現在6月28日,這也是今年的第十二次調價。

國家發改委公告顯示,自28日24時起,每噸汽油下調320元,每噸柴油下調310元。至此,今年成品油形成了“十漲二跌”格局。

對比年初,漲跌互抵後,汽、柴油價格每噸累計分別上漲2400元、2310元,摺合升價,92號汽油、95號汽油、0號柴油每升分別累計上漲1.88元、1.99元、1.96元,目前多地油價徘徊在每升9元左右。

國內油價上演易漲難跌的背後,是國際原油市場的高價支撐。

據大宗商品資訊機構金聯創監測,2022年上半年,WTI原油均價爲101.52美元/桶,較2021年上漲63.17%;布倫特原油均價爲104.58美元/桶,較2021年上漲60.32%。

高油價下,國內成品油價格如何調整?

國家發改委2016年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設定了被稱爲“天花板”和“地板價”的成品油價格調控上下限。即,當國際市場油價高於每桶130美元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提或少提;低於40美元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降低;在40美元到130美元之間運行時,國內成品油價格按機制正常調整,該漲就漲,該降就降。

值得注意的是,29日發佈的《通知》進一步提出,“政策持續時間暫按兩個月掌握,後續如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繼續高於國家規定的成品油價格調控上限,將提前明確相關調控政策。”

對此,中宇資訊成品油分析師胡雪認爲,這意味着,如果國際油價超過每桶130美元且持續兩個月以上,那麼成品油零售限價就要適度上調了。

“這就相當於是在天花板上加開了一道門,當國際油價的洪水長期衝擊天花板時,企業可以選擇開門放水或逃出生天了。”胡雪稱。

據第一財經瞭解,在實際運行中,儘管上述調價機制曾多次因國際油價跌至“地板價”而停止下調,但是至今尚未觸及“天花板”,這也是《通知》引發廣泛關注的原因。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油氣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陳守海對第一財經表示,如果國際油價真的持續高企,考慮到鉅額補貼投入壓力,確實存在上調限價的可能。

陳守海表示,政府之所以要設定上下限價的幅度,是爲了儘可能保護煉油企業、消費者和社會整體利益。如果油價太低,將造成油品行業萎縮,也不利於全社會的節能減排。如果油價太高,將加大下游企業和消費者負擔,影響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設定上限的問題在於,一旦國際油價突破上限,那麼煉廠將面臨價格倒掛,生產積極性降低進而導致供應減少,甚至出現油荒。所以,把握好這個度很關鍵。政策性原因導致的油價傳導不暢,在一定範圍內應該通過合理補貼等手段穩住生產。超出能力的,只能由社會來分攤一部分了。”陳守海稱。

煉化企業價差縮小承壓

《通知》最直接的影響對象是煉油企業。

不同於人們關於“油價越高,油企越賺”的傳統印象,煉化企業的盈利和油價並沒有直接的正相關,甚至成本過快上漲還可能縮減其價差。

第一財經對比2022年第一季度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上市公司財報發現,就煉化業務而言,中石油加工原油4092.6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1.5%;煉油與化工業務實現經營利潤107.4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3%。

中石化一季度完成原油加工量6419萬噸,同比增長2.7%;生產成品油3736萬噸,同比增長4.7%。煉油板塊息稅前利潤爲229.19億元,同比增加15.2%。

業內人士表示,煉油企業現在用的一些油還是之前的庫存,成本沒那麼高,高油價真正能體現爲財報上的煉油利潤下降可能要到下半年。

一位國有石油系統人士告訴記者,當國際油價超過100美元時,煉油業務通常就會出現明顯的利潤縮減乃至虧損,當超過130美元時,價格倒掛必然導致大額虧損。這與國內現行的成品油價格計算公式有關。此外,有企業擔心,成品油價上漲以後,部分地方煉廠可能會因低價銷售策略而衝擊主營市場。

“過去部分地方煉廠存在無票、變票售油逃稅的情況,經過前兩年的嚴厲打擊,目前市場已經趨於規範。我們看到,這次的補貼對象也包括各種性質的煉油企業,正是出於維護成品油市場公平競爭、穩定安全的目標,相關懲罰政策也應繼續堅持落實。”陳守海稱。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佈的《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指出,中國煉油能力繼續較快增長,到2021年末已趕上美國,達到9.1億噸/年,預計2022年仍將延續較快增長態勢。預計今年中國將成爲世界第一大煉油國,但大而不強、煉油能力過剩將制約我國煉化行業有效發展。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專家費華偉等人此前撰文表示,今後一段時間,中國煉油行業高質量發展還將面臨國際油價高企、煉廠“降本增效”壓力加大等挑戰。爲此,要堅持繼續淘汰落後產能;推進“減油增化”,抓住高端製造業對高端化工產品需求的市場機遇;推進科技創新和擁抱數字革命,促進煉油工業的轉型升級。

如何應對油價衝擊

作爲重要的工業原料和日常消費品,油價飆升帶來的連鎖反應已經逐步顯現。

作爲中國最大的輪胎製造商,中策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沈金榮告訴第一財經,今年以來,包括石油、煤等在內的能源價格上漲對輪胎企業的經營產生較大影響。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首先,作爲動力的能源成本約佔總成本的10%,目前以煤炭、電力爲主的生產用能價格平均上漲30%到50%左右,換算下來,使得總成本上漲約3%到5%。其次,原材料成本約佔總成本的40%左右,目前圍繞石油相關的丁二烯等原材料價格平均漲幅接近30%,換算下來,使得總成本上漲約12%。此外,油價還影響了海運價格波動,即便已有回落,但較之前常態水平仍然高出一倍左右。

“我們海外貿易採取的主要是FOB(船上交貨),因此海運成本基本是由海外消費者埋單的。但是,其他成本很難傳導。從去年至今,我們的總成本一共漲了20%以上,能傳導下去的最多隻有7%左右。”沈金榮表示,這與下游汽車廠開工率低、需求下降存在直接關係。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副會長雷昌純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從行業整體來看,原材料佔生產成本的比重可達到70%以上,而合成橡膠、炭黑等主要原材料受到原油價格上漲影響明顯,導致行業利潤普遍出現下滑。

“輪胎和膠管膠帶是橡膠製品中最大的兩個產業,現階段都屬於產能相對過剩的狀態,國內中低端的競爭比較激烈。在上游成本抬升、下游需求不振的情況下,橡膠企業會經歷一次重新洗牌,倒逼國內產業轉型升級。”雷昌純說。

除了抬升企業用能成本,高油價還增加了居民負擔。

據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團隊測算,能源價格上漲造成各部門生產成本上漲,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兩個部門是煉油和燃氣產業。通過產品的價格變動,能源價格上漲也會傳導到居民部門,造成居民生活成本的額外負擔。額外負擔裏增加最多的支出同樣是來自於汽油消費,約佔每戶居民額外支出的15%。

由於短期內全球原油市場供應緊張的局面難改,業內普遍認爲,國際油價或將維持高位,且不排除超過歷史最高水平的可能性。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院長陳佔明對第一財經表示,限制成品油上漲幅度仍是最直接有效的影響控制手段。

“在原油價格非常高的情況下,政府應該儘量通過行政和財政手段對成品油價格進行限制。例如,國內石油公司自己生產的一部分原油,可以考慮將其利潤補貼一些給消費者,優化分配採油的收益,同時,完善對公共交通等受高能源價格影響大的公益性行業,以及低收入羣體的補貼政策。”陳佔明說。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