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在烏克蘭局勢上仍不斷煽風點火。在這兩天的北約峯會期間,北約繼續鼓動烏克蘭對俄作戰,阻礙兩國通過談判解決衝突。

正如俄羅斯總統普京所說的,北約只是利用烏克蘭來攫取利益。其實北約的利益還不一定能代表所有北約國家的利益,在北約東擴、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導致俄烏衝突爆發的過程中,美國就是在犧牲歐洲盟友利益的前提下,爲自己謀求霸權。

打着北約旗號犧牲盟友利益 美國自顧謀求霸權

在美國主導下,自1999年至今,北約先後5次東擴,成員國從16個已經增加到30個,向東推進1000多公里,直抵俄羅斯邊境。至今,北約擴張的腳步還沒有停歇。

在2002年第五輪東擴之前,時任德國總理施羅德就在2001年6月呼籲,北約在東擴進程中要謹慎。施羅德說:“通往北約的大門是敞開的,但加入北約不僅要看這個國家是否願意,更重要的是它是否合適,以及它的加入是否有助於加強歐洲安全。”

2008年,時任法國國防部長埃爾韋·莫蘭也表示,北約的東擴必須考慮到與俄羅斯的關係。

時任法國國防部長 埃爾韋·莫蘭(2008年3月):北約擴張必須事前與俄羅斯溝通,我們不能將北約打造成全球的北約。

不過,即便有成員國反對,美國仍然推進東擴的步伐,美國拜登政府上臺後,對俄羅斯採取強硬態度,增加對烏克蘭的外交和安全支持,還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最終把俄方“逼到牆角”,導致俄烏衝突爆發,這讓歐洲安全環境急劇惡化,對俄羅斯制裁造成的外溢效應也讓歐洲面臨能源短缺的境地。

爲了將歐洲牢牢綁在北約的戰車上,美國犧牲歐洲利益的行爲也遭到來自歐洲內部的指責。

德國左翼黨議員 安德烈·洪科:俄烏衝突削弱了歐洲國家,加強了美國,不管是經濟還是軍事方面。所以我想說,目前整個局勢的贏家絕不是歐洲,而是美國。

在利比亞問題上,2011年3月,美國也以“北約”爲名進行軍事幹預,即便北約重要成員國——德國明確反對,並因此撤回了參與北約在地中海行動的德國部隊。在北約對利比亞展開空中打擊行動之後,德國也拒絕派兵。

打着北約國家的名號,在世界範圍內推行霸權,這是美國的慣用操作。法國政治學家、法國情報研究中心主任埃裏克·德納塞表示,北約已經成了美國控制歐洲和世界的工具。

責任編輯:張玉潔 SF10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