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語:

信念如磐,奮楫前行。新浪財經推出《金融新未來》年度策劃,包含“財富未來”、“普惠前行”、“數字新局”、“發展之路”四大篇章,回顧奮進路,展望新徵途。

歷經資管新規、理財淨值化、數字化轉型等多輪變革風暴,中國財富管理行業進入黃金時代。銀行、保險、券商、信託、基金等財富管理服務機構如何搶灘財富管理藍海?新浪財經年度策劃《金融新未來:財富未來》重磅推出《理財會客廳》,深度對話各大財富管理機構高管,共同探索行業新賽道、新圖景。

我國財富管理業務正迎來黃金時代。中國國民的個人財富不斷增長,人們對於理財、投資等資產配置的需求也大幅上升。個人投資者如何進行科學有效的資產配置?常見的投資偏誤都有哪些?如何避免情緒影響投資操作?《金融新未來:財富未來》本期對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玉珍。

“在未來的財富管理過程中,僅僅認識股票和理財產品是行不通的。” 劉玉珍認爲,投資者需要對各類金融產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建立中長期持有的投資組合,捨棄短線進出的追漲殺跌方式,簡單易行,避免太過複雜而容易陷入投資誤區。

在劉玉珍看來,投資者要想突破思維侷限做好財富管理,需要了解自己的投資行爲特點。通過行爲金融的範式,在金融決策中發現並減少情緒化反應、理解並應對市場波動、制定並實現投資目標。減少過度交易、心理賬戶、處置效應和羊羣效應等行爲偏誤。

劉玉珍表示,在當下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盪的時期,投資者容易陷入投資收益的思維侷限。投資對於股價漲漲跌跌,基金起起伏伏,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減少短期觀點,比較長期得來看問題,在投資過程中不斷歸納總結,構建適合自身的投資心法。

新浪財經:隨着經濟持續增長,居民財富水平已顯着提高。您對個人資產配置有何建議?

劉玉珍:隨着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金融與資本市場日益成熟,金融產品種類日漸繁多。在未來的財富管理過程中,僅僅認識股票和理財產品是行不通的。投資者需要對各類金融產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在各大類資產中做好資產配置,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身財富的穩健與增長。財富管理業務雖然有很大發展空間,但許多投資人的糾結也與行爲金融息息相關。例如人力資本其實是個人在積累財富上重要的考慮因素。人力資本如何轉成財富積累, 如何透過投資來對沖人力資本的不確定性,進而優化配置,都使個人與家庭投資的思路更加清晰。

對於大部分投資者而言, 採用“資產配置模式”的投資方式, 建立中長期持有的投資組合,捨棄短線進出的追漲殺跌方式,簡單易行,也避免太過複雜而容易陷入投資誤區。

您在《超越投資誤區》一書中提到“不懂行爲金融學?可虧大了!”從行爲金融學角度來看,投資者通常會出現哪些行爲偏誤?他們又該如何突破思維侷限做好財富管理?

劉玉珍:本書是一部個人理財的錯題集,記載了紛紛攘攘的散戶行爲故事。很多散戶非常努力,學習了很多炒股方法,記錄研究了密密麻麻的買賣記錄,可是還是擺脫不了被“割韭菜”的命運,始終不得要領。一些投資人喜歡把投資股市當成娛樂,自信滿滿,頻繁交易,短線操作,追漲殺跌,承擔鉅額交易成本卻樂此不疲。一些投資人喜歡把證券投資比作賭博,希望以較小的投資撬動高額的回報,然而實際上,這類股票的後續表現往往更差。還有一些投資者患得患失,在買賣時點的選擇上缺乏投資紀律。過早賣出盈利的股票,但對於賬面虧損、特別是大額虧損的股票,卻不願意及時止損,抱有未來能夠回本甚至盈利的幻想。

投資者要想突破思維侷限做好財富管理,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投資行爲特點。對於投資者而言,通過行爲金融的範式,在金融決策中發現並減少情緒化反應、理解並應對市場波動、制定並實現投資目標, 有利於排除大腦中的投資執念,建立良好的投資心法。更進一步通過學習反覆學習的方式,減少過度交易、心理賬戶、處置效應和羊羣效應等行爲偏誤,轉化爲有實用價值的投資心法,管理好自己的財富。

新浪財經:近期全球市場劇烈震盪,投資者恐懼與慾望情緒並存,當下該如何避免情緒影響操作?

劉玉珍:在金融決策的背後,糾葛着人們的感性與理性。我們常常可以看見,人們在地震、疫情等罕見事件發生前,嚴重低估事件的發生概率及嚴重程度,在事件發生後,卻產生恐慌,出現搶購“某些商品”等過度反應。研究指出人們很難改變情緒下的投資行爲,但是運用科學化投資教育方法,可以更好理解人們朦朧的感知。通過更好的理解行爲後果,投資人可以降低情緒的極端波動以及情緒操作的影響。

例如,在當下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盪的時期,投資者容易陷入投資收益的思維侷限。投資對於股價漲漲跌跌,基金起起伏伏,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減少短期觀點,比較長期得來看問題,在投資過程中不斷歸納總結,構建適合自身的投資心法。

‘在運動競賽中,當每個人的技巧、體能都十分相似時,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就成了決定成敗的關鍵。人的思維模式有很強的穿透力,在人生旅途中,處理財富的智能也會層層堆棧。

觀察顯示,長期成功的投資者,都有一種系統性關於理財的內在能力。這未必與學歷、年紀、性別直接相關,而與終身學習的態度、縱觀全局的覺察和深度思考的習慣有關。’

內在能力怎麼來的?包括, 終身學習的態度、縱觀全局的覺察、深度思考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如何隨時保持這三個能力來應用在理財成功上。

新浪財經:2021年,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規模同比增長了28.5%和16.5%。投資者對基金產品該如何做出選擇?

劉玉珍:過去幾年來,大家非常關心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常常有很多機構問到我,”爲什麼基金明明賺了錢,投資人還是賺不到錢?”

如果統計主動權益基金的長期歷史表現,你可以發現,長期以來基金是賺不少錢的,但是基金賺到錢後,投資人其實是很快就贖回了。相反的,當基金賠錢時,投資人卻套牢其中, 久久捨不得賣出。這種處置投資的行爲現象可以解釋爲何基金掙到錢,投資人卻掙不到錢。所以改善行爲特徵是非常重要的投教工作。

例如,很多投資者傾向於買過去短期賺錢的基金,認爲過去賺錢的基金,明年的收益也充滿希望,對賺錢總有過高的期待。其實,基金投資是一件長期的事,短期賺多少錢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長期持有產生複利效果,從而拉開與固定存款的收益差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