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随着LPR降低以及一系列监管政策落地,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普遍挺进“3”时代。

为争抢优质小微企业客群资源,银行贷款利率“比着”报价。《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有国有银行已经将部分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降至2.9%。

近日,央行再次呼吁金融机构精准发力,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不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叠加部分原材料涨价等原因,有些小微企业对贷款的态度仍然十分审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仍然是银行放贷“难”的主要问题之一。

抢夺优质小微企业 贷款利率低至2.9%

记者注意到,近日,招商银行上海分行推出了一项专项利率优惠方案,具体是将额度高达1000万元的抵押类小微生意贷,利率下调为年化3.6%(单利)起。

某国有银行省分行管理层表示,目前该行线上抵押贷款年化利率最低至3.55%,信用贷款最低至3.95%。另一国有银行地方支行行长向记者透露道,目前该行的一款针对小微企业的线上贷款利率可以达到2.9%。

谈及近期小微贷款降低利率的原因,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邱亦霖告诉记者,这主要得益于央行货币政策不断靠前发力。今年1月,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调10个和5个基点;4月,金融机构普遍降准0.25个百分点;5月,5年期以上LPR再度下调15个基点。

“以上调控政策都在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下调中长期贷款的利率,利用降低资金成本促进企业信贷资金的需求,支持企业生产经营。”邱亦霖表示。

上述国有银行地方支行行长坦言,如今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降低,也是银行间竞争的结果。“小微企业对银行而言是潜在资源,优质的小微企业更是稀缺资源。因此,为了争取更多小微客户,银行会调整不同信贷产品的利率,将优惠倾斜给小微金融贷款。”

近年来,监管层频频下发政策,鼓励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此前,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2022年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全年工作目标:总量方面,银行业继续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户数“两增”;成本方面,在确保信贷投放增量扩面的前提下,力争全年银行业总体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2021年有所下降。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已连续四年实现高速增长。截至今年4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3.54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总额20.5万亿元,同比增速21.64%,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0.6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3577.25万户,同比增加781.24万户。

“内卷式”增长的背后,是不断降低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前两月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57%,自2018年一季度以来保持稳步下降态势,已累计下降2.24个百分点。

“国有银行的资金成本比较低,因此可以做到2.9%。一些城商行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产品利率虽然高于国有银行,但其利率水平与过去几年相比,也降低了将近一倍。”上述国有银行地方支行行长说。

扩大信息共享 激活小微企业信贷需求

邱亦霖指出:“小微企业贷款量连续多年增加,贷款利率也在稳步下降,实现了小微企业贷款成本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小微企业贷款。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金融机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约20.8万亿元,为2018年初的2.5倍,同比增速达24.6%。”

上述国有银行地方支行行长告诉记者,“贷款利率的降低,有利于小微企业摊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是有刺激作用的。”

不过,目前部分小微企业对于贷款的有效需求不足。某国有银行授信部人士告诉记者,近期我国疫情多地散发对许多行业造成较大冲击,疫情反弹也影响了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从而出现盈利下滑、甚至是产生流动性压力。

“疫情反复,也影响了企业信心,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需求。受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原材料进口的成本高企,进一步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增大,严重影响企业信贷等融资需求。”邱亦霖补充道。

在近期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二季度例会中指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精准发力,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用好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和碳减排支持工具,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帮助小微企业?邱亦霖建议,在货币政策继续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流动性支持是关键。具体来看,一是信贷投放体现方向性和精准发力,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经济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二是针对超预期因素影响下企业面临流动性压力等问题,可以采用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延期还本付息等手段促进困难行业、小微企业恢复生产经营,做好相应的帮扶工作;三是针对小微企业贷款能力和可持续性的提升方面,尽量通过多样化金融产品、产品创新来满足企业融资的需求,对于抵质押品或者担保措施不足的小微企业,可以考虑增加三方增信、供应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等信贷方式相对灵活地安排企业贷款。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小微企业授信过程中,由于小微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合格的抵质押资产相对不足,且生产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部分银行在展业时依然存在“不敢贷”“不愿贷”的情况。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撰文建议称,银行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在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同时,更好地管控风险;此外,通过金融科技应用,金融机构还可以更加精准地识别中小微企业的各种个性化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开发,提升支持效力。

邱亦霖认为,商业银行可考虑尽快完善尽职免责制度,搭建其相对完善的全流程风险控制体系。“同时,改进针对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强化银政担保缓释风险等。针对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高,可考虑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通过对接征信平台,扩大信息共享范围,有效利用信用信息数据支持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