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 北京报道

随着全球通胀“高烧不退”,世界主要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紧缩压力上升。目前来看,多国央行采取加息措施,不过如何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放缓两者之间平衡依然是当下的挑战。

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年度报告中表示,滞胀风险笼罩全球经济,因为在经济面临进入高通胀新时代的威胁之际,经济增长前景疲软和金融脆弱性加剧同时出现。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美联储已经大幅加息试图控制通货膨胀,但政策效果恐不能立即显现。目前,中国物价稳定得益于积极的保供稳价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控,未来也仍面临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各项“稳增长”政策尽快发力是重点。

通胀飙升困扰多国央行

通货膨胀已成为多个国家和经济体面临的首要挑战。5月份,美国、英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分别为8.6%、9%,继续创40年历史新高。欧元区CPI同比涨幅为8.1%,再创纪录。

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 年4月,全球通胀率达到7.8%,其中EMDE(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通胀高达9.4%,都处于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发达经济体通胀率处于198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谈到全球通胀压力持续加大的原因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宽松政策和供需结构性失衡推动全球通胀持续上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通胀持续维持在低位,但疫情后形势逐渐发生变化。各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维持金融系统稳定性,在疫情发生后普遍加大了财政和货币刺激力度,财政货币化倾向不断加剧;地缘政治冲突使全球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乌克兰局势使供需失衡问题进一步恶化,加剧了供应危机,推动能源、粮食和工业金属价格上涨,能源和粮食的价格上涨对其他行业的价格外溢效应将带动各国通胀继续抬升。

在此背景下,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加息,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央行加息更是加剧了全球货币紧缩预期和汇市异动。

6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75个基点到1.5%至1.75%之间,以遏制通胀飙升。据悉,这也是美联储自1994年以来最大加息幅度。

据相关报道,欧洲央行(ECB)表示打算在下个月进行逾11年来的首次加息,以试图控制欧元区飙升的通胀。

美联储为了打压通胀也开始连续大幅加息,使得市场对于美国未来是否会陷入衰退产生了更多担忧。

中金公司指出,通胀给美联储带来重大挑战,如果想要控制通胀,可能需要更激进的货币紧缩,而更紧的货币将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经济衰退概率。一种可能是美联储不得不以经济衰退(“硬着陆”)为代价换取物价稳定,从而再现当年的“沃尔克时刻”,这也意味着海外资本市场调整未结束,股债双杀仍是主旋律。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联储开启“缩表”,亦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植信投资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带来全球“加息潮”,威胁世界经济增长。3月,美联储进行首次25BP加息,5月加码至50BP,6月再度加码75BP,并开始缩表,计划于2022年末加息至3.4%。美国的通胀水平短期内可能难以回归到美联储的“平均通胀目标制”以下目标,这使得美联储将加码货币政策紧缩力度。然而,美联储正面临两难抉择:为应对高通胀必然要加码收紧货币政策;而紧缩货币政策又会抑制美国经济复苏、冲击金融稳定、加重美国债务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银行下调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2.9%,并警示“滞胀”风险,这已经是世界银行年内第二次下调全年经济增长预测。

同时,世界银行还指出,从历史来看,加息叠加经济放缓对新兴市场造成影响更大,导致资源紧绷和资金外流。多种风险如果同时出现,可能导致幅度更大、时间更长的全球经济放缓。

“稳增长”政策仍有空间

全球通胀压力加剧,对中国有哪些影响?又该如何应对?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认为,美联储缩表加息对中国的传统影响渠道是资本流向美国和人民币贬值。“2013年的缩表恐慌(Taper Tantrum)引起的资本回流、发展中国家汇率贬值、债务危机以及2016年的升息,都是传统渠道的案例。然而此次情况有所不同,人民币目前在升值。再加上中国有资本管制,汇率也已经相当灵活,中国完全可以执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此次美联储加息的影响将主要通过美国国内经济增长影响中国出口。在政策工具方面,由于外汇储备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储备,应当更加侧重用于购买外国商品而不是维持汇率稳定。”他分析。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2022年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下跌0.2%,同比上涨2.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6.4%。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荫凯日前表示,今年以来,全球通胀高位攀升,不少欧美国家CPI同比涨幅创40年来新高。相对而言,我国物价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5月份CPI同比涨幅为2.1%,显著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这应该说充分展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价格调控的精准性。未来一段时间,受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也是比较大,但我国市场供应总体充足、政策工具箱丰富,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物价平稳运行。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当前我国物价水平整体可控,各项稳增长政策要尽快实施、尽早见效,用好当前的时间窗口,确保我国2季度经济保持合理增长。“5月制造业PMI位于收缩区间,表明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货币政策应继续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同时,继续做好保供稳价,防范输入性通胀风险。”

连平表示,2022年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同时也应高度警惕外生负面因素冲击和经济运行的内生问题,尤其是世界经济衰退可能导致出口外需大幅下滑、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可能带来资本阶段性流出压力。国内方面,就业市场压力依然较大、房地产市场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多重因素可能制约后续基建投资增速等,仍可能不同程度地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需要政策及时有效应对。

王有鑫也坦言,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制定同样面临挑战。一方面,地缘政治冲突下人民币避险属性凸显,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为我国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了更多空间,可以更加聚焦于国内经济增长,而无须过度担忧外部均衡问题。另一方面,我国是全球主要的大宗商品进口国,能源价格大幅上涨,使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逐渐升温,其溢出效应将造成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可能会增加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金融风险。在防通胀和维持金融稳定压力下,我国货币政策存在被动收紧压力。

“跳出短期的通胀风险,站在国家竞争力的角度,中国在疫情后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经常项目顺差再次扩大,被动积累的外汇面临贬值风险。”上海重阳投资总裁王庆撰文指出,因此,中国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增强国家竞争力,更好应对内外部挑战。

王庆建议,第一,抓住人口红利最后的时间窗口,通过“宽财政”(即容忍中央财政杠杆率的上升)和“紧信用”(控制私人部门的加杠杆行为)的组合,加大中央财政对如科技、医疗、教育、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直接支持力度。

第二,通过“稳货币”(即货币政策保持中性),维护一个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升值的正常利率环境。

第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对吸引外国直接和证券投资同等重视,为国际资本提供可替代美元资产的人民币资产,抓住当前的时间窗口,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