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着之前一度下跌的基金不斷“回血”,不少投資者都開始問一個問題:我的基金快回本了,該賣嗎?

具體來看,這個問題有許多版本,比如“我的基金馬上要回本了,是不是該賣?”“我的基金只虧5%了,是不是該賣?”“看着最近趨勢不錯,我打算只要虧損減少到10%以內就賣,怎麼樣?”不過,萬變不離其宗,“差不多回本就賣”,是這些問題的共同特點。只不過,有一些問題會對“回本”給出一個稍微寬泛一點的定義,比如只賠5%、10%。

長平之戰的啓示

在回答“基金回本了,該不該賣”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來看一個歷史故事。雖然時隔2000多年,但是這個故事,對今天我們的投資卻有莫大的啓發。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想必是不少中國人都熟知的。這個成語說的是戰國時的趙軍大將趙括,因爲不會打仗,只會在“紙上說兵法”,結果導致40餘萬趙軍全軍覆沒的故事。史載秦軍“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四十五萬人裏,只有200多人活命。

但是,在趙括被任命爲趙軍大將之前,他的母親和趙王的一段對話,卻沒有多少人知道。

趙括的父親,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趙奢憑藉閼與之戰的赫赫武功,成爲趙國一代名將。在長平之戰爆發以前,趙奢已經去世,趙王就打算讓他的兒子趙括帶兵,替換年邁的廉頗,抵禦秦軍。

命令一下,趙括的母親找到趙王說:趙括不可爲將。趙王問爲何?趙括的母親說了一番話,對比了趙括和他父親趙奢帶兵的不同。

趙母說,趙奢當年帶兵的時候,在軍隊裏,受到趙奢這個一軍統帥親自端飯、伺候飲食之禮的有十幾個人,朋友數百人。如此人脈,軍隊裏還有什麼事情是他不知道、搞不定的嗎?如此帶兵打仗,自然如身使臂,無比順暢。

但是趙括呢?到了軍隊以後,往寶座上一坐,那個氣派大啊,軍士們沒有敢抬頭看他的。

氣派是大,但是有什麼用呢?這是去打仗還是去擺排場?打仗是性命相搏的事情,靠氣勢有什麼用?軍隊裏的實際情況,他能瞭解多少?人家連抬頭看他都不敢,還有人敢跟他說真話?要是什麼都不用做、什麼話都不用聽,也能打勝仗,那要你這個大將做什麼?放個木偶上去,大軍也不一樣馬到成功?

所以,趙母說,趙括對軍隊的知情力、掌控力太差了,他和他爸趙奢根本就不是一類人,千萬不要派他去打仗。退一萬步說,真要派他去,那麼一旦失敗,請不要連坐、誅殺趙家全家。

當然,趙王最後沒有聽,否則就不會有長平之戰趙軍的四十五萬冤魂。但是,趙軍大敗之後,趙王信守了諾言,沒有株連趙家。知錯能認,趙孝成王的氣度,總比後來官渡兵敗之後殺了田豐的袁紹強不少。長平之戰以後,舉國戴孝的趙國重整軍隊,擊敗了前來趁火打劫的燕國軍隊,也與趙孝成王的氣度有關。

故事說完了,回到我們前面的問題,“基金回本了,該賣嗎?”這個問題,和以上的故事,又有什麼關係呢?

一個投資組合,就像是一支軍隊。只不過以前的軍隊,是由一個個作戰單位,統轄軍官、士兵、武器裝備組成,今天的投資組合,是由一個個倉位和對應的基金、企業組成。而古代的將軍調配軍隊的戰鬥資源,恰如今天的投資者調配生產資源一樣。

在面對一個投資組合時,我們作爲“帶兵的將領”,是對投資組合中各個頭寸的盈利情況、增長情況、估值情況,對各個基金的管理者(類似軍隊裏的各級將領),有深入的瞭解呢?還是像趙括一樣,往堂上一坐,開口就問“回本了沒有?”卻對各種細節缺乏瞭解呢?

投資中最不重要的三個問題

其實,在投資中,“回本沒有”,是最不重要的三個問題之一。另兩個同樣不重要的問題,是“我賺了多少”和“我虧了多少”。

要知道,在這個資本市場上,除了我們自己以外,沒有一個人在乎我們的賬戶,是回本了,還是賺了、虧了。別的交易者在出價的時候,不會考慮我們的感受。市場在對資產定價的時候,不會考慮我們的感受。上市公司在盈利分紅、虧損退市的時候,也不會考慮我們的感受。

我們回本沒有,除了我們自己,沒有一個人在乎。我們的成本,在這個現實又殘酷的市場裏,根本不重要。

那麼,當我們面對自己的投資組合時,問“回本了沒有”、“回本了該不該賣”,又有什麼意義呢?這就像趙括在統軍時,問手下“今天趙軍死了多少”,對戰局有什麼影響嗎?難道會因爲趙軍少死幾個、或者多死幾個,對面的秦軍就會罷手?

戰場是武力的競技場,市場是利益的角鬥場。身處其中的投資者們,所應當關心的唯一問題,是我手上的資產包還有價值嗎?還有沒有比這個資產包更有價值的投資標的?對於投資基金的人來說,要問“我的基金經理爲我努力爭取價值了嗎?”至於是否回本,根本不重要。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基金回本了該賣嗎?”對於基金投資者來說,我們怎樣會知道,基金經理有沒有幫我們爭取價值呢?從技術上來說,方法有很多,我們可以看基金經理的倉位裏包含什麼資產?最近買賣了什麼股票?買賣的原因大概是什麼(對於熟悉市場的人不難猜到)?買賣以後導致價值增加還是減少了?導致估值怎樣的變化?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一句話,我們得像趙括的父親趙奢那樣,“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在這個市場裏,得有許多我們值得向他們請教的聰明朋友,有無數可以給我們提供細節信息的報表和信息來源。如此,才能像當年的名將般,成爲優秀的投資者。

否則,往賬戶前面一坐,問一聲“回本了,要不要賣?”什麼細節都不知道,這和趙括當年“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又有多少區別?

不過,人世悠悠,喜歡回本就賣的投資者,還真不在少數。我一位朋友曾任公募基金的投資總監,他對我說過一個故事。他們有隻基金,發行以後運氣不好,淨值從1元做到了0.7元。此時,幾乎沒有人贖回。後來,幾經努力,基金終於回到了1元附近。結果,就在淨值回到1元的那幾天,贖回的指令像雪片般飛來,基金的份額一下縮水了1/3。

看看這個變幻莫測的市場吧。巴菲特一生賺了萬倍回報,作爲他的投資者,成本線早就給拋到九霄雲外,問“回本了該不該賣”,毫無意義。而記得有一年,我在彭博終端上看到,全球市場裏當年虧損最多的一隻基金,賠了99.9%。賠了99.9%是什麼概念呢,意思就是得先賠90%、再賠90%、繼續賠90%。碰上這樣的基金,問“回本了該不該賣”,又有什麼意義?

“聖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2000多年前,代表中國哲學最高境界之一的《列子》,就這樣教導我們。對於歷史上的存亡、成敗,今天的賬戶盈虧有沒有回本,聰明的人是根本不會去考慮的。我們需要考慮的,是爲什麼國家會存亡?爲什麼戰爭會成敗?爲什麼投資賬戶會上漲、下跌?

把投資背後的邏輯想清楚了,該不該贖回基金的決定,自然是水到渠成的。相對價值低就該買,相對價值高就該賣;增加價值就該買,損毀價值就該賣,如此簡單而已。至於回不回到我們的成本線,又有什麼關係呢?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

責任編輯:凌辰 SF17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