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

“太捲了!”

“遇到優質小微客戶時,還會遇到其他銀行來‘搶生意’,客戶往往會‘貨比三家’後做出決定。”

6月末的北京,天氣悶熱,剛剛去中關村拜訪完客戶的銀行信貸經理劉波(化名)顯得有些沮喪。

“我們給一家小型科技企業所報的抵押貸款利率是年化3.75%,信用貸是4.25%,但企業負責人說前幾天另外一家銀行的客戶經理也來拜訪過,給出的抵押貸款利率是3.65%,所以婉拒了我們。”劉波一邊說着,一邊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

“太捲了!”劉波這樣形容目前銀行在小微企業貸款業務上的競爭。

近期,一系列金融紓困政策漸次落地。5月底,人民銀行印發《關於推動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願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的通知》,旨在加快建立長效機制,着力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的意願、能力和可持續性。6月9日,銀保監會召開小微金融工作專題(電視電話)會議,明確2022年繼續實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兩增”目標,確保個體工商戶貸款增量擴面。國有大型銀行要確保全年新增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1.6萬億元。

對於銀行來說,“高效對接有效信貸需求”“對小微企業應貸盡貸”的號角已經吹響。然而,在疫情持續衝擊之下,小微企業由於成本上升、訂單減少等原因面臨諸多經營困難,加之其自身抗風險能力較弱,信貸違約風險依然值得關注。

那麼,疫情之下,銀行如何確保小微貸款目標如期完成,怎樣走好小微貸款增量擴面與信貸風險防控之間的“平衡木”,小微金融的風控難題又應如何破解?來看《金融時報》記者近日的調查。

小微貸款也“內卷”?

“今年我個人的小微貸款目標是新增1.7億元,目前時至年中,基本上完成了一半。”劉波告訴《金融時報》記者。

37歲的劉波在某國有大型銀行從事基層信貸經理工作已有十幾年。他坦言,受疫情反覆影響,今年的放貸壓力比往年更大。

今年以來,全國疫情多點散發,小微企業經營面臨着訂單減少、銷售渠道收窄、租金及人工成本壓力增加等問題,企業盈利能力進一步被削弱,有效信貸需求不足。

“儘管二季度企業信貸需求有所回暖,但總體來看客戶仍然比較謹慎。企業有迫切用款需求的銀行不敢貸,不想用款的要麼是企業自身有錢,要麼是對經濟形勢沒把握,不敢擴大產能。”劉波直言。

對於銀行來說,雖然全力競速小微貸款投放,但優質且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並不多。

“遇到優質小微客戶時,還會遇到其他銀行來‘搶生意’,客戶往往會‘貨比三家’後做出決定。”劉波說。

《金融時報》記者調查發現,多位銀行信貸經理都有着類似感受。

“上面對我們的要求是能放盡放,貸款利率也是一路走低,但利率的下調對企業的吸引力似乎有限。”某股份制銀行北京亞運村支行行長陸偉(化名)表示,貸款政策和貸款利率較之前都有較大優惠,比如提高抵押率、放鬆抵押物條件等,但效果並不明顯。

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導致的局部“內卷”,已經直觀體現在貸款價格上。

“目前我們行可以爲優質小微企業客戶申請到最低3.55%的年化利率,這一利率在今年初是3.8%左右。”某北京地區城商行客戶經理表示,往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信貸額度緊張的情況,但在今年一次沒有出現過,資金供給一直很充裕。

人民銀行發佈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2022年3月份,國內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爲4.65%,較去年12月份回落0.11個百分點,同比降低0.45個百分點,再度創下有統計數據以來新低。

5月12日,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引導貸款市場利率在比較低的水平上進一步下降,來降低市場主體的融資成本,激發融資需求。

“今年以來,國內銀行業整體面臨利率下行壓力。人民銀行引導利率下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爲實體企業減費讓利,導致上半年的利率快速下行。各家銀行爲了加大信貸投放,由於信貸有效需求不足,都採取了‘降價保量’的策略,進一步加劇了利率下行的態勢。”招商銀行新任行長王良日前在該行股東大會上表示。

“兩增”目標如何實現?

那麼,在需求弱、獲客難、風控難等多重挑戰下,銀行如何持續發力信貸增量供給,確保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兩增”目標實現?

“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很大,但長期以來因爲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的難以解決,使得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深層次矛盾存在;關鍵是要利用技術手段精準地找到客戶,利用數據模型和精準化運營等工具控制風險、降低成本。”微衆銀行企業金融總經理公立認爲。

在陸偉看來,尋找“適格”的小微企業客戶是銀行普遍面臨的一大挑戰。要解決短期問題,銀行需進一步下沉市場,繼續挖掘存量客戶中有信貸需求的企業;從長期來看,則需要在培育客戶上下功夫,扶持初創小微企業,打造企業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體系。

“精準獲客是銀行下一步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的首要任務。”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在採訪中表示,銀行首先要解決小微獲客問題,通過線下線上場景佈局,建立一箇中小微企業批量獲客的新獲客渠道。

“一方面,銀行可以建立自己的線上服務渠道,並向外推廣;另一方面,也可以尋求和互聯網企業進行合作,在互聯網的活躍羣體中,尋找潛在的客戶。”曾剛建議。

採訪中多位銀行業人士表示,近期隨着各項政策的相繼落地,銀行在小微企業紓困方面的舉措也在加碼,比如創新信貸服務模式、持續優化線上審批通道、延期還本付息、減費讓利等。

由點及面的效果已經開始顯現。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53.54萬億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總額20.5萬億元,同比增速21.64%,較各項貸款增速高10.6個百分點;有貸款餘額戶數3577.25萬戶,同比增加781.24萬戶。

“展望下半年,銀行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多做工作,以增加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一是加大營銷力度,增加對首貸戶的支持;二是研發創新產品,尤其是信用類貸款產品,發展供應鏈金融,更多爲小微企業提供信用貸款支持;三是在開發新客戶的同時,對於存量客戶,根據客戶的合理需求,做好展期或者續貸工作。”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建議。

怎樣做到精準風控?

長期以來,小微貸款的高增長與高不良率並存,在疫情的衝擊之下,小微企業的違約風險進一步加劇。與此同時,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仍然存在內生動力不足、外部激勵約束作用發揮不充分,從而出現“懼貸”“惜貸”等問題。

對於銀行來說,如何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願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保障小微貸款業務本身的可持續性,讓小微企業融資獲得感不打折扣,將是接下來的一大考驗。

在業內人士看來,商業銀行需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當前小微企業經營困難增多,在客觀上加大了銀行不良資產上行壓力,這就要求銀行要切實承擔服務小微的社會責任,把小微信貸從過去的‘錦上添花’變爲‘雪中送炭’。當前尤其要避免因企業經營困難而出現抽貸、斷貸現象,並根據企業需要,切實做好貸款展期等工作。”中國銀行研究院主管級高級研究員李佩珈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金融機構基層組織和一線員工是小微金融服務的關鍵一環,強化正向激勵和評估考覈是疫情影響下加大信貸投放的“特效藥”。

“考覈機制建設、盡職免責制度是落實小微企業貸款發放的‘最後一米’。要加強盡職免責制度創新,建立健全信貸容錯機制,例如,把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與明知行爲區分開來;細化盡責免責標準,細分、量化業務環節的盡職標準,尤其是把不同層級客戶經理的崗位責任落細落實,切實打消基層人員顧慮。”李佩珈建議。

精準風控是實現小微金融提質擴面的根本保障。怎樣走好小微貸款增量擴面與信貸風險防控之間的“平衡木”,破解小微貸款風控難題,考驗着每家銀行的智慧。

“增加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並不意味着放鬆風險要求,銀行業需要在貸款投放的區域、行業方面有效佈局,同時重點支持發展前景看好有合理融資需求的企業。在貸款發放時做好資金受託支付,有效管理貸款資金流向,並且加強貸後管理。”婁飛鵬認爲。

採訪中多位專家表示,金融科技有望在破解疫情之下融資難、提升金融機構精準風控能力的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銀行服務小微的破局之道在於科技支撐、精準風控、批量獲客和敏捷組織。要秉持開放合作態度,聯合外部開發系統,多家機構共同投入來做好科技支持;要完善大數據體系、數字供應鏈金融、廣泛對接政府信息、引入外部增信方來做好精準風控;要網格化營銷,場景/渠道、供應鏈獲客,提高人均管客效能來批量獲客;還要搭建小微專營中心、敏捷產品研究團隊和優化決策流程來敏捷組織。”曾剛提出。

此外專家建議,銀行應加強與各類機構的合作,實現風險控制關口的前移、分擔和緩釋。

“銀行傳統風險控制過度依賴審批環節,對貸前和貸後的風險重視不夠,進而造成難以前瞻性研判風險。爲此,銀行可加強與擔保機構、保險公司、核心企業、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專業市場等各類機構的合作,實現批量獲客、聯合控制風險。與融資擔保機構、保險公司等各類機構合作還有利於爭取財政補貼、獲得風險補償,進而實現對風險的緩釋。”李佩珈表示。

來源:金融時報客戶端

記者:孟揚編輯:楊晶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