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工信部宣佈取消通信行程卡“星號”標記,獲得一片讚譽之聲。然而,據健康時報報道,連日來,雖然行程卡沒有了“星號”,但多個地方“採取了替代方案”。比如,有的地方表示,將在地方健康碼上用旅居史標籤的顏色進行分類;也有的地方用感嘆號在健康碼上予以標記。這些舉措引起公衆熱議,並由此在輿論場上出現了“地方會否以此爲據層層加碼”的擔憂。

當前,雖然我國整體疫情形勢趨穩,但個別地區仍有局部疫情散發,疫情防控的風險不容忽視。7月1日,我國新增本土病例38例,安徽泗縣等地也有區域陸續升級爲高風險區、中風險區。這些都是在提醒各方,疫情仍未過去,各地仍需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做好常態化防疫,因地制宜地科學防控、精準施策。

但要注意的是,這並不代表可以在此方面“層層加碼”和“一刀切”。本質上,“動態清零”總方針和“精準防控”的要求,就是對少數地方在防疫過程中“層層加碼”和“一刀切”的否定。統一取消通信行程卡“星號”標記,無疑也是基於這樣的考量。

此時,個別地方卻試圖利用所謂的“替代方案”,繼續在實質性的執行層面“層層加碼”、擴大人羣管控範圍。這顯然與取消通信行程卡“星號”標記,以支撐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方便廣大用戶出行的政策初衷不符,也在某種程度上消解了國家防疫政策的嚴肅性。

更何況,不管是此前的通信行程卡“星號”標記,還是現在個別地方推出的“新花樣”,都僅僅提示某人來自有疫情風險的城市,並沒有與具體的高風險區或中風險區直接掛鉤,也不能真實反映“星號”被標記者的實際風險高低。但是,這些標記卻給了部分基層在實際防疫過程中盲目加碼、“一刀切”的理由。

部分地方如若據此擅自擴大管控範圍,不僅造成民衆出行不便,也必然影響正常的社會經濟發展秩序。這顯然違背了國家層面統一取消通信行程卡“星號”標記的政策目的。

對各地而言,當前需要明確的就是,取消通信行程卡“星號”標記,本就意味着各地都要相應地及時調整防疫措施,讓常態化疫情防控更加科學、精準,把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手抓”的政策要求,認認真真地落到實處。

從另一個層面看,個別地方採取所謂的“替代方案”,暴露出來的還是其固化的“一刀切”防疫思維,並沒有深刻認識到“精準防控”的要義。這也是導致取消通信行程卡“星號”這樣的善政,在落實過程中被個別地方懸置架空的根源所在。這尤其值得相關方面的警惕與反思。

可以看到的是,這幾天,取消通信行程卡“星號”標記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正在逐步顯現,不少民衆都打算在這個夏日出行,多地也已陸續增加航班數量和火車班次。這些積極反應,顯現出了相當的市場活力。此時此刻,千萬不能任由個別地方擅自加碼,讓善政大打折扣,增加民衆的顧慮,也影響市場預期。

爲此,對個別地方出臺與防疫政策相牴牾的“替代方案”,相關方面不妨及時出手予以糾偏,並督促各地嚴格按照國家層面相關要求予以科學防控、精準施策,讓民衆的出行、出遊更加便利,也切實助力社會經濟發展秩序早日重回正軌。

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 馬小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