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

2022年6月30日,A股半年收官之戰落幕,三大指數集體漲超1%,上證指數收於3398.62點。上半年,上證指數累計下跌6.6%,深證成指累計下跌13.2%,創業板指累計下跌15.4%,科創50指數累計下跌20.9%。

大批“垃圾股”退市成爲上半年市場的一大亮點。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收盤,上半年合計有43只股票宣告退市,這已接近2019年至2021年三年間的總和。

6月30日,中國CFO百人論壇理事鄧之東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常態化退市是A股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舉措,進出通暢、優勝劣汰,才能真正實現A股資金融通、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定位,更好爲經濟發展服務賦能。同時,這也給所有A股上市公司都敲響了警鐘,試圖炒概念、秀“財技”、打擦邊球、渾水摸魚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

上半年43股宣告退市

6月30日,廈華電子(600870.SH)被上海證券交易所予以摘牌。這位曾經的中國彩電行業霸主,在A股市場沉浮27載後,正式黯然退場。“一代天驕的隕落,可惜了。”一位投資者在其股吧中如此表示。

同一天,被交易所摘牌的還有數知科技(300038.SZ)、東方網力(300367.SZ)、商贏環球(600146.SH)等三家公司。它們都曾是A股市場的弄潮兒,比如昔日的安防龍頭東方網力,2014年1月登陸創業板後,早期股價一度大漲十倍。

然而,如今作爲A股市場具有代表性的“垃圾股”,它們都已成爲了A股市場退市常態化進程的小小注腳。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收盤,A股上半年已有36只股票被摘牌,加上當代退(000673.SZ)、聚龍退(300202.SZ)、邦訊退(300202.SZ)、退市海醫(600896.SH)等7只處於退市整理期的股票,上半年合計有43只股票宣告退市。

這個數量已經接近過往三年總和,對於長期被投資者詬病“退市難”的A股而言,無疑已經是巨大的進步。Wind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的三年,A股市場被摘牌股票數量分別爲10只、16只、20只,合計46只。

事實上,自A股有史以來,也僅共有181股票摘牌。2022年上半年退市數量,佔總數比例超過20%;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的退市數量,佔總數比例接近50%。

退市新規成效漸顯

市場優勝劣汰加速的背後,主要得益於監管層對退市機制的持續完善。2006年以來,A股退市制度先後經歷了五次改革優化,2020年最後一天發佈的退市新規,進一步大幅提高了退市工作效率。

開源證券分析師孫金鉅等人此前在報告中指出,退市新規對財務類、交易類、規範類、重大違法類等四大類退市標準進行了完善,並取消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環節,縮短財務類退市觸發期限、退市整理期交易時間和退市停牌時間。

其中,新規在財務類退市標準方面,新增組合型退市指標(扣非前後淨利潤孰低者爲負值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替換原來單一的淨利潤、營業收入指標。收入和利潤的組合指標有利於避免單一類型指標下對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持續經營能力判斷的“一刀切”。同時,新規將淨利潤加營業收入的組合指標、淨資產和審計意見類型等三類財務類退市指標交叉適用,有效的壓縮了上市公司規避退市的操作空間,體現了退市監管更趨嚴格。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觸發財務類退市指標,已經是當前A股公司退市的主要原因,2022年以來退市的公司超過80%是觸及財務類退市標準,一批缺乏持續經營能力的公司得以有效出清。

“恢復可持續經營能力、提升業績表現纔是規避退市的正確方式。可以預見,在常態化退市機制的推進下,一批長期沒有主業、持續依靠政府補貼或出售資產保殼的公司將加速退出市場。”開源證券指出。

爲不思經營者敲響警鐘

“從原先的嚴進嚴出、只進不出,到現在逐步有序的有進有出,這是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更加優化的縮影。”承珞資本合夥人徐泯穗此前在與《華夏時報》記者交流時表示,退市比例的增加,反映了當前A股市場的日趨成熟。

在長期關注資本市場的中國CFO百人論壇理事鄧之東看來,常態化退市是A股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舉措,進出通暢,優勝劣汰,才能真正實現A股資金融通、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定位,更好爲經濟發展服務賦能。

鄧之東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常態化退市也對所有A股上市公司都敲響了警鐘,試圖炒概念、秀“財技”、打擦邊球、渾水摸魚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想要避免退市,只能規範經營,務實發展,切實提高盈利能力,做強做大主營業務,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

“A股退市逐步常態化對於塑造市場新生態而言有着推動新陳代謝、實現有機更新和保持市場活力的的重要意義。”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新陳代謝和有機更替,是保持資本市場活力和有效配置資源能力的前提,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以前各類退市通道並未打開,導致積累了不少問題,而如今的退市潮可謂是對以往問題的一個補課之舉。

柏文喜指出,及時淘汰和清退一些嚴重違規和失去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上市公司,不僅有利於保持市場活力和資源配置能力,同時也將有利於保護投資者利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