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下投資最大的困難還在結構,年初擁擠的賽道交易經歷了大幅回落後又大幅反彈。(這些賽道)增長確實比別的行業高很多,但在我們看來,隱含的長期回報其實並不高。

2,市場反彈以後,肉眼可見的便宜階段已經過去了,但是中國經濟的創造力依然會不斷帶給我們機會。

3,雖然疫情衝擊以後經濟恢復還沒有走完,但股市已經走到前面了。

4,中國在反通脹的環境中,處於一個相對佔優的位置,這不是運氣,這是靠長期努力得來的。

5,中國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資本輸出國,還有資本管制,只要是中國自己的經濟不出什麼大問題,海外政策收緊很難對中國形成大的衝擊。

就算是今年年初加息,跨境資本流動對中國來說影響可能都是很小的,中國的保守策略和比較穩定的經濟環境對長期資本是有吸引力的。

5,我們覺得中概股性價現在的性價比相對比較高,跌了百分之八九十,反彈了50-100%,性價比總體上來說還是比較高的。

6,從過去三五年的維度來看,全球有兩個產業算是比較新的,一個新能源,一個是新能源汽車,這兩個產業基本上是大家一起競爭,最後競爭的結果是我們是遙遙領先。

7,事後來看,其實是我們非常樸素的財富觀——堅持底線思維,讓我們贏得了過去,也給我們現在一個非常好的起點。

昨天(6月30日),久未發聲的拾貝投資創始人,投委會主席胡建平,跟客戶做了一場半年度策略的交流。

拾貝投資是聰投嚴選私募,公司認爲投資管理的本質是取得收益和風險的平衡,最有效的風控是選好股票。

“通脹”是胡建平在本次交流中提及最多的詞彙。他認爲通脹是目前全世界最主要的矛盾,而中國在反通脹的環境中,處於一個相對佔優的位置。

會議的開始,胡建平坦誠分享了拾貝投資因爲沒有參與本次反彈中的熱門行業,錯過了產品快速上漲的機會,但他同時表示這些大多數標的隱含的中長期回報沒有足夠的吸引力。

他不僅對目前影響市場環境的衆多因素進行解析,還對一些熱門板塊,像港股,中概股,新能源汽車等進行了一一分析解讀。乾貨滿滿,值得細細品讀。

以下是本次策略會的重點內容,聰明投資者整理分享給大家。

市場反彈過程中沒有參與本次反彈的熱門行業

我們基於對長期回報的理解,以及自下而上的選股,上半年總體保持了比較積極的投資心態。

4月底時,我們認爲市場錯誤定價了疫情的衝擊以及其他一些風險,而我們更加積極主動承擔了風險。

隨後市場出現了反彈。在市場反彈過程中,我們產品的淨值漲幅則相對有限,主要因爲沒有過多參與大幅反彈的熱門行業。

我們認爲其中大多數標的隱含的中長期回報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更多是一個長期回報向前移的效應所帶來的超高短期回報。

市場經常出現這種狀況,但我們確實不太擅長(追熱點)。

中國在反通脹的環境中處於相對佔優的位置

如果病毒不發生重大的不利變異,我們大概可以做到兼顧防疫與經濟發展。

如果海外反通脹不發生嚴重的衰退,那麼對我們的影響也會非常有限。

長期的外部關係取決於中國自身的發展,我們對此一直非常有信心。

短期有一些有利因素,中國經濟的相對優勢會進一步凸顯,經過市場反彈以後,肉眼可見的便宜階段已經過去了,但是中國經濟的創造力依然會不斷帶給我們機會。

目前通脹是全球經濟的主要矛盾,我們想強調的是中國在反通脹的環境中,處於一個相對佔優的位置,這不是運氣,這是靠長期努力得來的。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和股市都經歷了多個事件的衝擊,包括全球的高通脹,俄烏衝突,中美關係的惡化以及疫情的影響。

本來今年年初中國股市是缺乏宏觀主線的,年初的主要矛盾是估值問題和交易擁擠,但在連續受到多個事件衝擊以後股市出現了明顯的下跌。

疫情造成了很大損失,爲了穩增長,政府出了很多刺激政策,取消了不少短期對經濟有所抑制的政策,資金也比較充裕,政策環境也比較友好。

雖然疫情衝擊以後經濟恢復還沒有走完,但股市已經走到前面了。

假設病毒不發生大的變異,大概率可以找到過渡到放開的方法

未來關注點是疫情,通脹,還是別的新故事,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疫情這條主線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傳播很快的奧密克戎,在大的情況下,中國能不能實現動態清零。

第二部分是疫情過後,在沒辦法杜絕疫情的情況下,中國能不能以小的代價阻止疫情大範圍的擴散,實現動態清零。

第三部分是上海疫情造成了巨大損失,我們能不能在政策刺激下短期內彌補損失,儘可能減少短期損失的影響。

第四部分是中國如何爲“放開”做好準備。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答案已經非常確定了,都是可以做到的。第一部分已經結束,第二部分稍微留了一個尾巴,就是在大範圍嚴重疫情以後,有些地方防疫層層加碼,代價是不低的。

隨着最新版的防疫指南出臺,針對現在病毒以比較小的代價實現動態清零,已經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了。

第三部分是建立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基礎上,目前正在進行中,疫情對經濟帶來的衝擊正在恢復。

第四部分還比較遠一點,還要根據病毒的演化來確定。

假設病毒不發生大的變異,我們大概率可以確定是,可以找到過渡到放開的方法。

我們覺得上半年市場大幅波動和疫情的判斷有很大關係。市場大幅波動背後其實是對疫情和防疫政策的“誤讀”,所以市場經過大幅波動後又漲回來了。

經過了上海疫情和各地的探索,我們對新冠有了更多的認識,有了科學防疫的框架。

所以針對當下的病毒,我們的方法可以優化,可以做到兼顧防疫和經濟發展。

這就是我們對防疫的看法。

中國經濟持續回升以及彌補疫情前的損失是大概率事件

然後再來看政策的刺激,目前經濟還沒有把疫情衝擊的坑給填上,但股票基本上已經恢復到疫情以前了,走在了前面。

因爲資金比較充裕,政策比較友好,投資者也願意給經濟改善更多的時間。

過去一段時間疫情的演繹和政策的變化是符合預期的,經濟恢復比預期慢一點,主要是政府投資比預期的慢一些,房地產的恢復是比預期快的,股票市場的恢復也符合預期。

和2020年應對的思路一樣,這次穩增長的政策是比較綜合的,政府增加支出主要是跨期調節爲主,降稅減費,銀行增加貸款,爲企業和地方政府鬆綁來穩增長。

雖然沒有一個大的刺激,也不會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持續的時間會比較長。

2020年中國經濟迅速恢復到疫情以前,當時得益於外需和房地產特別好。

現在沒有2020年那種內外刺激,政策刺激又不夠猛,所以經濟恢復自然會慢一點。

6月份房地產銷售大幅好轉,房地產融資大幅改善,再加上政策刺激和窗口,指導銀行放貸也會增加很多,6月融資可能會非常好,能夠緩解大家對信貸需求的擔憂。

現在處於房地產的長期熊市和開發商去槓桿的環境,不過短期確定會有反彈。下半年房地產對經濟的拖累會明顯減少。

然後購置稅等各種刺激政策出臺以後,汽車銷售恢復很快。

整體消費恢復相對慢一點。前一段時間服務業一直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拖累項,下半年服務業可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加分項。

另外一連串事情衝擊會更容易營造統一思想,積極發展經濟,充分發揮各方主觀能動性的氛圍。

從政策和資金來看,中國經濟持續回升的可能性是比較高的,彌補疫情以前帶來的損失是大概率事件。

政府投資和房地產應該會成爲一個抓手,就業和消費比政府投資和房地產更重要一些,但中國政府的刺激方式決定了就業和消費的恢復是一個滯後指標。

政府刺激經濟的核心是幫助企業,把錢花在能夠提高短期需求以及能夠促進長期生產性活動的地方。

所以不像海外很多地方直接給個人發錢,那麼消費就是一個先導指標;我們是救企業,所以消費是滯後指標,因爲只有企業好了就業才能上來,所以消費和就業就相當於企業經營好的副產品。

同時由於疫情持續了兩年多,這次上海疫情衝擊又比較大,所以大家在低迷狀態的時間有點長,恢復會比以前更加滯後一點,但一定會逐步看到恢復。

去全球化是一個非常緩慢且漫長的過程

除了疫情和政策以外,還有其他幾個重要因素,全球高通脹,俄歐衝突,中美關係對股市都是有重要的影響。

俄烏衝突我們主要考慮短期對經濟的影響,對全球通脹和供應鏈的影響。

俄羅斯是一個以糧食,能源以及其他重要商品的出口商,衝突和制裁發生以後加劇了全球通脹,也加劇了逆全球化和供應鏈緊張,對全球經濟和股市都是有負面影響的,對中國也有負面影響。

但是中國糧食基本上自給自足,然後火電和水電佔能源的比例特別高,國內能源調控能力特別強。

現在我們的水電加風光新能源發電的佔比已經佔到40%。政府對煤炭這些保供非常重視,所以受衝擊比較小。

在能源和糧食供應緊張的情況下,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的有效性是很差的,基本上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局面。

現在格局類似於美國人搬起石頭砸了歐盟的腳,最後發現全球離不開俄羅斯的能源和糧食,俄羅斯的出口額沒有因爲制裁而下降。

過去幾個月歐洲進口俄羅斯能源還是很多,佔俄羅斯能源出口的大頭。歐美逐步意識到俄羅斯的商品不可或缺,所以他們對於進一步阻止俄羅斯出口的意願在持續下降。

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默許了俄羅斯的關鍵商品轉手以後又流到了禁止俄羅斯商品進口的國家,比如美國。

過去兩個月局勢的變化,對於通過談判結束俄烏衝突的需求是增加的,對於中美關係是個利好,因爲這方面美國可能需要跟中國合作。

中美關係是一個長期因素,時不時就會對市場產生影響,我們始終都得考慮,但沒有必要把它當成一個主要因素。

美國遏制中國已經是一個長期戰略,一直會到他們發現遏制根本無效,或者成本大於收益爲止。美國遏制中國的企圖短期是不會改變的,但是不代表短期沒有合作的需求。

當然,長期也不好說。

中國經濟政策一直保持非常謹慎的底線思維

全球高通脹是現在大家最關注的一個事情,主要是海外搞通脹。海外CPI大概是8個點,中國就2個點。

負面影響主要是擔心海外。其實也持續了超過一年,跟幾個月以前相比,主要是通脹持續時間長了,大家對通脹回落的預期落空了。

長時間的高通脹很複雜,這個即有歷史原因,也有疫情的衝擊,即有供給的原因,又有需求的問題。

我們先不考慮高通脹可能會導致海外經濟嚴重衰退,甚至經濟危機,如果是這種情況,中國經濟也會被拖下水,我們覺得這是個小概率事件。

我們假設高通脹只是導致海外經濟放緩或者輕度衰退,這種情況下,總體上中國處於內需主導外需下滑,對中國經濟影響是不大的。

中國政策和跨境的資金流動受海外影響比較小,和中國是一個經濟大國以及我們自己的經濟模式有關。

更主要的是由中國經濟和政策歷史決定的,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相對於主要的海外經濟體,我們做對了很多事情。

比如中國經濟和房地產的歷史,中國應對通脹的歷史,應對金融危機和疫情的歷史,中國政府管理政府債務的歷史,都和歐美有着非常大的差異。

中國決策很多不是基於什麼理論,而是基於經驗。因爲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的時候,讓中國此後很多年對高通脹一直保持非常大的警覺。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裏面唯一長期保持不高通脹的國家,是全球管理通脹最好的國家之一。

2008年應對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國刺激過渡,貨幣和財政刺激都比較激進,產生了嚴重的副作用。

長期產能過剩,地方政府債務失控,到2013年以後,中國就開始轉向重視財政和貨幣激勵,約束地方政府債務擴張的機制,逐步到2018年以後就建立起來了。

90年代後期,大多數銀行和信託公司破產,2015年以後股災和外匯的大幅波動,讓中國更加重視金融穩定,從2016年就開始持續化解金融風險。

這種思路到2018年貿易戰以後又得到強化,這就是我們一直說的底線思維,中國努力化解貧富差距,企業高槓杆,房地產泡沫等等。

因爲基於過去30年的經驗教訓,中國更傾向於激進的經濟政策會有很大的副作用,會惡化或者導致很多問題。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是保守主義的燈塔,一直保持非常謹慎的底線思維。

發達國家的激進性政策不僅惡化了很多原來就很嚴重的問題,比如貧富差距的分化,刺激完以後,一定是富人得益更多,然後資產價格上漲,資產都在富人手裏。

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後還滋生了很多新問題,比如高通脹。

在2020年面對疫情衝擊的時候,只有中國是堅守了財政和貨幣紀律,中國的刺激力度是非常小的,並且當經濟稍微好轉以後,刺激政策很快就退出了。

所以中國是基於經驗的保守思路,在當時未必是最好的。不過在面臨風險,抗風險的時候它就一定是更強的,這也爲後面留下更多的自主性。

在全球高通脹的環境下,保守的政策思路,讓中國過去一年多維持了低通脹。

目前中國的通脹壓力主要是輸入性的能源價格高漲,國內的煤,火,水,電佔比比較高,調控能力比較強,中國對保供又非常重視,所以受能源價格的衝擊也比別的國家要小很多。

中國的低通脹原因是還有一個是內需不太好,別人是花錢買出一個增長的內需,我們沒搞,在全球高通脹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會面臨通脹壓力要比海外輕很多。

所以總結一下,海外就是因爲過去歲月靜好的時間太長了,以至於他們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生疏了。

我們是一直在發展當中不斷的產生問題,然後不斷的去解決問題,始終保持了比較謹慎的政策基調,現在得到回報了。

海外反通脹主要的影響是海外的投資人減持了一些中國債券

中國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資本輸出國,還有資本管制,所以,只要是中國自己的經濟不出什麼大問題,海外政策收緊很難對中國形成大的衝擊。

就算是今年年初加息,跨境資本流動對中國來說影響可能都是很小的,中國的保守策略和比較穩定的經濟環境對長期資本是有吸引力的。

從2020年年初到現在,直接投資都是很強的,疫情以後,中國出現了大規模的順差和大量的FDI,到現在爲止都是這樣,這應該是應對美聯儲政策收緊的基礎。

短期的資本流動很難講,雖然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加大,使得短期熱錢的規模會有所增加,但就現在看得見的相對規模還是很小。

只要中國人自己不通過貿易大量的轉移資本到海外,熱錢的影響都很小,動機現在看也應該不會很強。

說到底還是取決於中國經濟是不是穩定,只要中國經濟穩定都不會有什麼大的衝擊。

雖然海外通脹和反通脹對中國經濟影響是比較小,但我們不可以不管海外的通脹和反通脹,目前衝擊不大,但不代表未來不大,我們還是要密切跟蹤。

到現在爲止,出口還是比較強的,順差規模也比較大,人民幣資產表現也不錯,美元指數升到了過去20年的最高點,人民幣對美元有點貶值,但對其他所有的貨幣都是大幅升值的。

在美債利率超過中債,美元大漲的情況下,今年的跨境資本還是淨流入的,貿易向下也是淨流入的,結售匯順差不小,FDI也是大幅增長,證券投資項是淨流出的,港股通也是淨流入。

流出主要是3月份,其他月份都是淨流入,6月份是大幅淨流入,債券是淨流出,因爲美債收益率上升,美元漲了以後,美債的收益率確實是比中國國內債券的收益率提高,所以有淨流出。

所以,到現在爲止,海外反通脹主要的影響是海外的投資人減持了一些中國債券,其他影響都不大。

總結一下,中國的經濟表現和政策環境跟海外是很不一樣的,加上資本管制,國內股市和海外市場的聯動性是比較弱的。

跟三個月以前相比,國內外的經濟政策,環境變化主要是:海外比以前變得更差,國內比以前變得更好,俄烏衝突和中美關係對股市的影響朝着好的方向在變,但海外持續的高通脹是個不利的因素,影響可能會比前兩個大一些。

海外的反通脹在邏輯上對國內經濟和股市都有負面的衝擊,但國內外的經濟和政策環境不同,使得國內的衝擊實際上是比較小的。

海外的反通脹會導致經濟放緩,或者輕度衰退,在這個假設下,海外反通脹對中國主要的負面影響是出口,對跨境資本的流動影響也比較有限。

中國經濟內需主導,出口輕度放緩,對總體經濟影響有限。

中國股票市場主要是受到國內情況的影響。

現在的投資邏輯可能基本上回到年初

國內受到疫情衝擊,現在疫情也逐步找到了兼顧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道路,同時,現在出現了更好的政策環境和融資環境,房地產市場出現了明顯的反彈,雖然現在還沒有填上疫情衝擊的坑,但是,預期是可以做到的。

未來一段時間,國內環境要比前幾個月更好了,能不能達到或者超過預期,還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還需要繼續觀察。

國內環境主要聚焦於疫情以後的經濟恢復,短期和長期都是有利於經濟增長的,現在看是比較明確,找到解決方法以後,上上下下把主要精力轉向經濟增長。

現在國內股市的主線也依然不是通脹,還是兼顧防疫和經濟發展。所以目前國內股市的環境依然是不差的,總體上比以前好了很多。

即便是考慮外部因素,在聯儲加息和崩盤的情況下也是這樣。

如果稍微拉開距離回顧一下,上半年到現在爲止,中國相關資產的跌幅考慮匯率以後,已經是全球跌幅最小的市場之一了。

從幾個大的價格變化來看,通脹在幾個主要經濟體裏是最低的。

所以,現在的投資邏輯可能基本上回到年初,主要是體現中國經濟的相對優勢。

其實年初的時候,港股都是往上漲的,A股跌幅不算大的,別的地方跌的比我們快的多,基本上會逐步體現中國的相對優勢,疫情只是一個衝擊。

從兩年多的維度來看,西方很多發達國家在討論要不要4天工作制,有很多人不願意回到辦公室,中國很多是要着急回去工作,前瞻性的政策空間我們都比他們要大很多。

所以,西方前幾年享受了低通脹的好處,貧富差距的問題在低通脹的情況下也不太尖銳,現在的高通脹加上貧富差距以及經濟的低增長就是個火藥桶。再加上過去幾年宏觀槓桿率大幅上升,政策的共識和空間都非常有限。

中國相對而言做了更多的事情,更加謹慎的貨幣政策,自主的工業體系,新老能源兩手都很硬,老能源基本自主可控,新能源遙遙領先,糧食也基本自給自足,新興產業上我們已經取得很多的領先。

從過去三五年的維度來看,全球有兩個產業算是比較新的,而且是很大的產業,一個新能源,一個是新能源汽車,也就是電動車智能化。

這兩個產業基本上是大家一起競爭的,最後競爭的結果是我們是遙遙領先,這就體現了我們基礎的競爭力。

過去一段時間,政策的底線思維取向,爲我們贏得了相對比較好的環境,以工代政的救助理念跟他們直接發錢相比,我們是堅持靠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他們直接發錢確實很好,但也留下了比較明顯的後遺症,比如勞動參與率有可能下降。

雖然全球的環境非常複雜,但我們的相對優勢是非常明確的,這一點將會被越來越多的全球投資人認可。

從10年的維度來看,中國的GDP在全球的佔比從11.3%上升到18%左右,這10年上升了7個點,速度是非常驚人的,人均GDP從6300美元上升到現在12,000左右。

事後來看,其實是我們非常樸素的財富觀——堅持底線思維,讓我們贏得了過去,也給我們現在一個非常好的起點。

即便未來全球的環境會比過去更加艱難,這也讓我們獲得了一個非常好的起點和相對的優勢。

當下投資最大的困難還在結構,主要看好以下行業

當下投資最大的困難還在結構,年初的時候擁擠的賽道交易經歷了大幅回落後又大幅反彈。他們的增長確實比別的行業高很多,但在我們看來,他們隱含的長期回報其實不高。

現在我們覺得中概股的性價比不錯。

還有過去兩年多以來,供應鏈的衝擊給中國本來已經準備好了的企業和企業家很多嘗試的機會,現在很多企業在供應鏈上的位置是大幅提升的。

還有一些供給長期受限的行業,會得到持續的重估。比如說有一些油氣行業,它的供給真的很難,即便是現在增加供給,真正出供給都要幾年以後了,所以供給確實很難增加。

還有很多尚未突破的領域,都會有很大的進步出現,比如說芯片等領域都會有進步出現。

另外,以中國現在的基礎,有很多的產業都能進入全球競爭,並且取得一席之地,而且能講出大故事。

比如說汽車,汽車出口的故事隨着電動化,智能化確實能講出來,這些都是我們自己關注的重點。

總體上,中國經濟和市場的相對優勢得到全球投資人的認可,這一點是值得期待的。

雖然這個反彈以後,性價比的估值和兩個月以前相比是有所下降的,但我們有一點很厲害,即便在全球經濟環境欠佳的情況下,依然會有很多新的創造性的故事出現。

所以,即便是反彈了以後,我們覺得也不用太悲觀,自下而上還是可以選出不少的股票獲得一個正常的回報。

問 答 環 節

毫無疑問港股比別的很多地方更有吸引力的

問:香港迴歸25年,港股會不會有大的機會?

胡建平:其實年初的時候,前一個半月港股是上漲的,那個時候 A股跟美股都是持續下跌的。

這六七年港股基本上就沒漲過,已經把它的估值壓到極低了,有很多偏上游的股票,它的市盈率在沒漲之前恨不得只有一倍,這就是最大的基本面,我覺得毫無疑問港股比別的很多地方更有吸引力的。

年初的時候就反映了這一點,後面因爲疫情等各種別的衝擊,因爲香港是一個連接的地方,衝擊會更大一點,但接下來大家會慢慢的意識到,中國的相對優勢,香港就是一箇中轉站,它也會跟着漲。

而且國安法定了以後,現在是一個新的起點,在國安法的保護下,在大灣區融合進一步的發展下,香港接下去應該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好的變化,香港總體的性價比還是不錯的。

大家重拾信心會滯後一些

問:有些基金大幅反彈,甚至有些正收益,但是基金募集沒有回暖,客戶信心有沒有恢復,怎麼看?

胡建平:我覺得這個滯後很正常,歷史上也都是這樣的,基本上要淨值表現好一段時間以後,銷售市場才能恢復,這一次可能會更加會滯後。

上一次銷售的高峯是在2021年的年初,那時候賣了很多的產品,全市場賣的銷售高峯在那個地方,但到現在爲止這批錢的體驗都不好,這個時間持續的已經有點長了,所以大家重新恢復信心的時間也會更滯後一點,我覺得也很正常。

另外,過去幾年各種風險,各種意外事件層出不窮,大家的心態也會偏保守一點,所以修復的時間也長一點,但最後還是會回來的。

去看這些新興產業長期的回報

問:鋰電板塊怎麼看?

胡建平:我們會去看這些新興產業長期的回報。

像鋰電這種上游偏資源的,40萬塊錢一噸的鋰,幾年能把錢掙回來?

長期來看,我們覺得最多兩年以後,大概會跌回到十幾萬塊錢一噸,在那種情況下,如果你的估值水平能夠隱含一個正常的回報,我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如果隱含的回報不高就沒啥意思。

鋰電的整個產業鏈在中國的優勢確實是非常明顯的,但這個行業的競爭也非常激烈。

明年以後,大量的供給出來,比如說正極材料,以前大概就掙萬把塊錢,現在都是掙1萬5到2萬,但我覺得這些最後都要跌回去。

所以,如果稍微拉長一點看,在正常的引領下,他們隱含的回報如果不夠,我們覺得意思都不大。

這個行業的空間確實比較大,但是,要考慮盈利恢復正常以後,競爭格局正常化以後,增長的量到平臺期以後,還對不對得起現在的估值,我覺得這是大家需要去考慮的。

醫藥股最後會跟科技股一樣,要做到獨有,才能掙到錢

問:疫情以後醫藥股怎麼看?

胡建平:醫藥股的投資從營銷爲主到創新,邏輯轉變其實挺成功的,但後面我們發現,做創新我們的心氣很高,直接對標美國。

也確實我們是有底氣的,但我們現在的創新跟美國還是有一定差距,美國確實做到了創新藥全球可以賣,中國基本上還是他們做出來以後,我們再做。

這種限制的讓你不能夠真正的做到全球銷售,你的銷售對象主要還是以國內爲主,逐步有一些授權到其他地區的,但還比較少。

如果主要賣在國內,國內的買方是唯一的,疫情花了一些錢,老齡化又越來越嚴重,要給更多的人治更多的病,所以就要降價。

所以創新藥就要麼就你能做,要麼大家都能做,即便是PD-1這些藥也沒用,最後別人賣二三十萬,我們賣三五萬,市場容量不可同日而語。

醫藥股最後跟科技股一樣,你要做到獨有,才能掙到錢。

中國醫藥行業的投資類似於美國跟日本的混合,我們一定會有一個非常完整的產業鏈,最後也能做出很牛的創新藥。

當然這需要時間,需要你真正走到海外去,但現在的成本也不低,做臨牀的成本收益跟一年以前有很大的變化,中國就是靠着這波醫藥股的浪潮,真正形成了非常多的生產性資產。

中國最後也能搞到像美國的那種境界,但時間會比較漫長,所以投資機會就個股各自去選了,全面性的機會不太容易。

因爲中國到現在爲止主要還是賣給自己,以國內銷售爲主,以後會賣到國外去。

中概股性價現在的性價比相對比較高

問:怎麼看中概股?

胡建平:我們覺得中概股性價現在的性價比相對比較高,跌了百分之八九十,反彈了50-100%,性價比總體上來說還是比較高的。

現在監管規範以後,這就是一個正常生意,大部分公司的壁壘還比較高,他們能掙到的錢,在過去幾個季度很多公司也都秀過肌肉了,所以我覺得性價比還比較高。

按照我們的設想,老外最後還是會意識到中國的相對優勢非常明顯,買中國資產對他們來說還是有吸引力的。

一些技術性的問題,像是審計等等,大概也都會有答案的。

不要低估中國經濟的創造力,不要低估資本市場對新興產業的熱情

問:有些高景氣的產業鏈受到市場認可,怎麼覆盤?

胡建平:我們自己有幾個體會。

第一,不要低估中國經濟的創造力。

剛纔講了,過去三五年全球就兩個行業比較大,是新冒出來的,光伏,風電這種,以及新能源車這種,中國現在跟他們比是完勝的。

第二,不要低估資本市場對新興產業的熱情。

我們經常會把它的估值搞的比較高,我們自己更多會從長期回報的角度去思考,對市場動量考慮的少一點,我們是想去掙我們自己看對的錢,少去掙別人看錯的錢,但是我們也非常客觀的意識到,這兩種錢都是存在的。

總體上我們覺得,中國經濟和市場相對優勢是非常確定的,性價比跟4月底時相比回落了一些,但在這個市場上獲得一個正常的回報,還是可以期待的。

凡註明“聰明投資者”的作品,版權均屬聰明投資者。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違者必究。所有文章旨在記錄和傳遞信息,不代表“聰明投資者”贊同或反對其觀點。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