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完整工業體系”標準,一向是衆說紛談,在筆者看來,應該有三種層級的標準。

三種“完整工業體系”的定義標準

一、標準1:真“啥都自己能造”的全能型 工業體系

這是最嚴格的一個標準,它要求從火柴到火箭、從螺絲釘到客機,只要是地球上有的工業品,這個國家都能以一己之力把它造出來。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的話,全球只有一個“國”才能達到這個標準,那就是 聯··合···國!

至於其他的小國,比如中美俄英法日德韓,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弟弟,上不了檯面。

二、標準2:聯合國劃分的國際工業體系標準

以聯合國劃分的國際工業體系來劃分,所有的工業總共可以分爲41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按照這個標準,我們姑且這麼認定:一個國家有全部的41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就算是完整的工業體系了。

請注意,因爲我們所談論的是“完整的工業體系”,因此更注重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所以判斷工業體系是否完整,不看工業產值或人口占比,更不看技術水平,唯一的評判標準就是看國家的工業門類是否齊全。

按照這個標準,中國就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了,擁有41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這也可以從數據上得到明顯的體現: 2020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到31.3萬億元,佔全世界的30%,約等於美日德的總和。而且在500多個工業小類,中國有220多種工業品的產量都是世界第一。

文章圖片1

中國全產業鏈圖

美國雖然是也是工業大國,其產業門類完整程度至多爲94%左右。畢竟自克林頓政府以來,美國工業國內很多製造業向海外轉移,大家所熟知的,就是美國沒有高鐵、稀土產業鏈,民用造船也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嚴格來說也並不具備完整的工業體系。

三、標準3:能夠實現自循環的現代工業體系

這個標準可參考知乎 @冷哲 的論述。這個標準對完整工業體系的要求,就是一個國家在外部聯繫全部切斷時,仍然能夠自我維持,自我複製,自我升級的工業體系。往極端的地步講,就是地球上只剩下了這一個國家,它也能保持地球目前的工業技術水平在結構上不退步,可以獨立發展並能夠保持所有的工業科技,這就是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

這要求該國工業體系得符合兩個基本標準:

一是基本工業品得都有能力造,哪怕現在不造的某樣產品,也可以立馬調整產業鏈,實現迅速地投產、轉產,就算本國的技術和生產能力不夠好,也還堪用。

二是每一個行業、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套完善的基礎設施、工廠、熟練的技術人員、教育或培訓系統、供應鏈系統、管理系統組成的體系來保障,工業能夠自我維持,自我複製,自我升級。

因爲工業體系不等於你可以生產航母甲板,不等於你的鋼產量是幾千萬噸,更不等於你有工廠就是工業體系。工業體系是一個國家以工業爲核心的圍繞工業生產全流程的全面配套能力,有產業規模和分工體系、制度設計、標準管理、組織能力、社會分工、教育體系、科研體系等等諸多方面,是一環套一環的,是層層分解層層遞進的關係,是一種國家能力。

這就非常有難度了,要知道今天的工業體系和100年前,50年前相比有極大的不同,涵蓋的面更廣,門類變得更多,門檻變得更高,分工更加精細,其複雜度甚至不是同一個數量級。一個國家要建立這樣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起碼得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要有足夠的資源稟賦

豐富的自然資源對工業至關重要,沒有戰略資源很多產業無從談起。

要搞完整的工業體系,石油化工要有吧,鋼鐵冶煉要有吧,煤、鋁、銅、鈾也都必須有吧,否則沒這些基礎原料,怎麼把相關的產業搞起來?

所以,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註定在在能源、礦石等基礎工業領域是有短板的,這個標準就把像日本、韓國等一大堆票小國、島國篩除了。

2、要有足夠的工業人口,才能覆蓋如此龐大的工業體系。

工業是需要依靠人口數量支撐的。在現代工業體系內,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至少要涉及數百萬乃至於數千萬就業人口(可以看一下《鉛筆的故事》,一隻鉛筆的生產就需要成千上萬人蔘與)。

就拿汽車來說,一輛汽車通常由一萬多個不能拆卸的獨立部件組成。F1賽車等結構極其複雜的特種車,其獨立部件數量可達2萬輛之多。拿傻瓜算法來算,也就是說至少需要一萬個左右相關產業,每個產業一百人就是一百萬人,每個人一家三口,這個國家全民一心想裝一輛汽車底線就是就是三百萬人。

文章圖片2

這僅僅是是汽車一個行業。完整的工業體系還有上下游產業鏈啊,還有通信,船舶,冶金,老百姓還要生活喫飯,蓋房子搞基建還需要一些人,所以一個國家初步的工業化入門級是一千萬人口。幾百萬、幾千萬人口的國家,靠幾個產業鏈就可以活得很好,有的甚至只需要做產業鏈上的一環就可以生存下來。

但想搞的有聲有色就的七八千萬人,例如德國,2019年德國總人口8200萬人,就業總人口也就4530萬人,其中德國汽車工業(含整車製造加零部件配套服務企業)總就業人口達到1200萬。這就決定了他們做了汽車、化工、機械產業,就沒有多餘人口去做通信、互聯網產業了。

反過來說,一個國家的人口規模,也決定了工業體系的上限,因爲如果人不夠,一切都白搭

這一關直接篩除掉了3億級以下人口的國家,因爲無論工業水準多高,也不可能飽含所有門類。

3、要有足夠大的內部市場

因爲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是完全不一樣的作用,國內市場纔是猥瑣發育的溫牀,疫情期間聽過“內循環”這個詞嗎?本質上就是關起門來我們自己也玩得轉。很多產業,光有技術和產業鏈是不夠的,還要有巨大且統一的消費市場來完成冷啓動。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本土需求就能消化一大部分,成本再高也能被足夠大的規模效應分攤掉。比如中國C919大飛機就能靠國內的市場搞起來,而日本的客機項目就不行,最終只能放棄掉了。

這一條又把那些嚴重依賴國外市場的國家剔除了。

經過這三道“大過濾器”一篩選,剩下的國家也沒幾個了:

1、如果單純以國家爲單位的話,剩下候選國家也就只有中國、美國了。

2、如果高度一體化的經濟共同體也算的話,那就是“中美歐”御三家了。

歐盟經濟實力極爲雄厚,2020年擁有27個加盟國、4.48億人,GDP達15.29億美元,涵蓋了從螺絲釘到飛機火箭的全產業鏈,雖然在部分技術、產業方面依賴於美國,譬如互聯網,但說是具備相對完善的工業體系是沒有問題的。

3、如果未來印度再爭氣點,來一波21世紀大崛起的話,就是“中印美歐”四天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