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如巷張家的四個女孩,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作家葉聖陶的這句話,讓人們從此記住了大名鼎鼎的“張家四姐妹”——張兆和、張元和、張允和、張充和。

在四姐妹中,有這樣一位女子。

她被詩人卞之琳苦戀一生,後者爲她寫下多首情詩,被後人世代傳頌;

她還爲沈從文寫下“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墓誌銘,這句話,今天仍拓印在沈從文的碑刻上。

著名漢學家傅漢思曾說:

“她代表了中國文化中,最美好精緻的那部分。”

這位傳奇女子,就是張家最小的妹妹,張充和。

文章圖片1

7年前,張充和在美國安然離世。

和她同期的才女,林徽因、張愛玲、陸小曼……早已相繼凋零。

因此,張充和也被人們譽爲“民國最後的閨秀”。

百年的時光,從這位世紀才女身上匆匆淌過,但她彷彿依然在時間的洪荒中,不增不減,安然靜好。

而我們,也可以從張充和的身上看到,一個女子生而於世,最美好的姿態。

文章圖片2

好的愛情,要慢慢等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說起張充和,很多人都會想到卞之琳爲她寫的《斷章》。

自從23歲那年,在沈從文家初遇張充和,卞之琳就對這位氣質出塵的才女,情根深種。

除了寫情詩,卞之琳還把張充和寫進了自己的年表簡編裏,裏面詳盡地記錄着,自己每次去探望張充和的時間。

世人都說,卞之琳情深如許,讓人感動。

但張充和作爲這場戀愛的女主角,卻不會因爲感動,而丟掉原則。

她曾經和姐姐直言:

“卞之琳人很好,就是性格不爽快,不開放,跟我完全不相合。

他的好意我是心領了,但是這種事情不能勉強,我自始至終都對他沒有興趣。”

文章圖片3

張充和不僅嘴上這麼說,而且和卞之琳相處時,也絲毫不給對方機會。

卞之琳給她寫情書,她幾乎一封不回,即使回覆,也是說他“缺乏深度”。

有一次聚會,別人當着張充和的面,打趣她和卞之琳的關係。

張充和覺得到這樣不妥,酒局結束後,就對卞之琳說:

這種無聊的聚會,希望你以後不要再參加了。

可卞之琳不以爲然,依舊三番五次地,讓人幫忙撮合與張充和的關係。

爲了躲避卞之琳,張充和乾脆離家出走,跑去了青城山。

文章圖片4

後來,還有一位研究甲骨文的方先生,追求張充和。

他也經常給張充和寫信,而且用的文字都是甲骨文。

這讓張充和很無奈,她不喜歡賣弄學識的人,信紙上的甲骨文,她看不懂,也不想看懂。

對待感情,張充和的態度很明確:一定要靈魂契合,否則寧缺勿濫。

文章圖片5

就這樣,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張充和即使追求者衆多,也依然保持單身。

直到34歲那年,她才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傅漢思。

傅漢思是一位德國漢學家,他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曾被選做電影《花木蘭》的官方翻譯。

而張充和也同樣醉心國學,她喜歡閱讀古籍、研究戲曲,還是北大的崑曲老師。

兩個興趣愛好相合的人,在一起總有聊不完的話題,連鄰居的孩子們,都能看出他們眉眼間的柔情蜜意。

每次傅漢思登門造訪,鄰里的孩子們總會起鬨:

“四姨,找你的!”

一年後,兩個相愛的人在解放戰爭的炮火中,舉行了婚禮。

文章圖片6

婚後,兩人來到了千里之外的美國。

剛開始生活窘迫,他們就雙雙去教書,在事業上共同進步;

沒有孩子,他們就抱養了一雙兒女,並且視若己出,悉心呵護。

張充和曾說:

“漢思的朋友多,人緣好,從來就沒有什麼複雜心思,你欺負他,他也不知道,我就常常欺負他……

他對中國歷史,比我還熟,做出的事情,一件件地擺在那裏,讓我不得不服氣。”

言語之中,是對丈夫掩飾不住的愛意。

文章圖片7

梁實秋先生曾說:

以愛情爲基礎的婚姻,乃是人間無可比擬的幸福。

在感情裏,張充和從不會因爲別人的熱烈追求,而衝昏頭腦;也不會因爲年歲漸長,而自亂陣腳。

她用清醒衡量真心,也用耐心守候感情,終於等來了屬於自己的幸福。

文章圖片8

孤獨,是最高級的自由

張充和曾寫過一副對聯: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意思是:

存十分冷淡,纔可能在無數人中,遇到自己的知己;

懷一曲清歌,足以在渺渺塵世中,安然度過此生。

字裏行間的清冷與超逸,彷彿就是張充和本人的寫照。

時光倒流回1915年,張充和剛出生沒多久,就被過繼給了自己的叔祖母。

叔祖母很疼愛這位小孫女,她花重金,爲張充和請了老師,學習古文、詩詞和書法。

詩詞典籍裏的墨香古韻,無形之中,滋養了張充和的靈魂。

在同齡夥伴都在嬉戲玩鬧的時候,張充和更喜歡呆在藏書閣裏,與書爲友,看得如癡如醉。

她說:“書本會比這個世界中的朋友,叫我懂得更多的東西。”

文章圖片9

等到稍大些,張充和就被父母接回了蘇州家裏。

和幾個受過西式教育的姐姐相比,張充和顯得更加安靜、內斂。

姐姐們舉辦派對的時候,她總喜歡回到自己的小房間裏讀書。

並不是不能融入大家,只是張充和覺得,一個人的世界,更加舒適、自由。

在私塾裏,張充和最享受的,就是崑曲課。

因爲自小受到傳統文化薰陶,張充和舉手投足間,自帶一種古典的韻味,彷彿從戲摺子裏走出來的美人。

不過,雖然戲文唱的好,張充和卻不愛過多地表現。

在蘇州的時候,她很少登臺獻藝,反而喜歡在星光如水的夜晚,駕着蘭舟,獨唱崑曲。

張充和自己也坦承:

“她們喜歡登臺表演,面對觀衆;我卻習慣不受打擾,做自己的事。”

這種一心沉浸在自己世界裏的作風,一直被張充和保留到了長大後。

成家後,她經常在自己家裏,唱歌自娛自樂。

做針黹刺繡的時候,就唱《牡丹亭》;掃地拖地的時候,就唱《刺虎》。

無需觀衆,也無需掌聲,真正有趣的人,自己也能把生活過得妙趣橫生。

文章圖片10

作家劉同說:

曾經我認爲,孤獨是世界上,只剩自己一個人;

現在我認爲,孤獨是自己居然就能成一個世界。

張充和的孤獨看似不合羣,實際上,是她主動選擇的結果。

正因爲享受內心的小世界,所以她纔會主動把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

表面的熱鬧,她不需要,於她而言,內心清淨,就是最大的自由。

文章圖片11

豐盈的人生,有所熱愛

在張充和的世界裏,只要和“國學”有關的東西,她都無一不精,無一不愛。

崑曲,書法,繪畫,寫詩……

這些愛好,不僅讓她擁了飽滿的生活,也一度支撐着她,走過最艱難的時光。

抗戰逃難那會,張充和不得已流落西南,在炮火之中,四處輾轉。

即便如此,她還是帶着自己最喜歡的筆墨紙硯,平常在防空洞旁邊,用兩個空油桶,搭一個書桌,警報一響,就躲進洞裏。

張充和曾說:

我可以不打扮,也可以沒有金銀珠寶。

但筆墨紙硯是我必須要有的,也一定要用最好的。

只要有空,我就不得不拿起筆練上一會。

她還總結了經驗:寫大字費墨,小字不費墨,所以這一時期,她小字寫得最多。

文章圖片12

後來,爲了躲避戰火,張充和和傅漢思去了美國。

在遙遠的異國他鄉,張充和依然是靠着對國學的熱愛,抒解思鄉之苦。

她擔任了耶魯大學的書法老師,在課堂上,她常戲說中國書法是畫畫,讓學生們從“畫”中,感受中文的美。

課餘時間,張充和還教學生們唱崑曲,每當她在臺上水袖曼舞的時候,傅漢思就在一邊幫忙打鼓板。

戰火雖然阻擋了夫妻倆回國的腳步,但卻讓他們對國學的熱愛,在大洋彼岸紮根。

文章圖片13

1979年,張充和終於回到闊別30年的故土。

歷經歲月洗練,她從內而外,都散發出動人的詩意。

她信手畫的水墨,被別人當作珍品,在畫展上展出;

她隨手寫的詩作,也被人們抄錄下來,做成了詩集。

人們把她譽爲“充和大家”、“當世小楷第一人”。

但張充和對此只是淡淡一笑:

“我一輩子就是玩兒。”

文章圖片14

晚年的張充和,還曾寫過一首詩:

遊倦仍歸天一方,坐枝松鼠點頭忙。

松球滿地任君取,但借清陰一霎涼。

字裏行間,是歲月也無法帶走的隨性天真。

我們常說,人最幸運的事情,是一輩子都能做自己喜歡的事。

它能讓你在貧瘠的日子中,發掘生活的意趣和美,併爲自己所用。

一如張充和,無論生活的境況如何,她總能奔赴在自己的熱愛裏,活得熠熠生輝,閃閃發光。

文章圖片15

張大千曾爲張充和畫過一幅水墨畫。

畫上的張充和,水袖翩躚,步履從容,留給世人一個美麗的背影。

而張充和本人,亦以種清雅出塵的姿態,留在了世人心中。

文章圖片16

亦舒說:“做人,最要緊的就是姿態好看。”

張充和的優雅氣質背後,亦是對自我的堅守。

選擇愛情時,清醒且篤定;

自我相處時,獨立且從容;

對待生活時,心懷詩意,飽含熱愛。

這一生,張充和始終堅守本心,過上了想要的生活,也讓人看到了世家閨秀的最後一抹餘暉。

人們常問:人這一生,怎樣纔算活出自己的姿態?

張充和的答案是:靜下來,做適合的選擇,走熱愛的道路。

就像她在《桃花魚》裏寫的那樣:

“人間裝點自由他,願爲波底蝶,隨意到天涯。”

點個【在看】,願我們都能如張充和一般,在俗世中,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懷素履以往,篤行至天光。

作者 | 竹西,愛讀書,愛生活。

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