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振兴路 | 红耀赣南映初心

一棵棵古樟树见证岁月沧桑,一座座老房子诉说动人故事。


仲夏,走进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前来追寻先烈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游客络绎不绝。当今的赣南,红色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八方游客。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十年来,赣州市紧紧围绕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禀赋,创新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宣传,深入实施红色文化精品创作,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力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凝聚起砥砺前行、担当实干、奋斗追梦的磅礴力量。


强化保护利用 激活红色资源

1905年出生于南康县三江乡(今属赣州经开区)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郭大力,是《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的主要译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故居在三江乡斜角村。走进故居,朴素真实的展品陈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让人深刻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身处陋室仍坚定信念钻研马克思主义,淡泊名利铸就铮铮风骨的精神。


为有效保护利用郭大力故居,去年12月,赣州经开区全面启动郭大力故居保护利用工作,投入600万元对故居主体进行了修缮,组织人员前往中央党校、华东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等单位挖掘整理相关档案资料,收集100余册著作、郭大力生前资料及相关展品。在陈列布展中,综合运用浮雕、标语、绘画、雕塑以及声光电多媒体场景等现代科技,系统全面呈现了红色翻译家郭大力的伟大事迹。


赣南是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是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主要发祥地。这里红色家底深厚。据文物部门统计,全市拥有革命类文物保护单位40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4处。为切实把红色资源保护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十年来,赣州以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为目标,更加积极地开展革命旧居旧址保护工作,将革命遗址修缮保护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红色旅游发展等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加大对革命遗址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力度——


编制完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规划》,制定《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全市所有县(市、区)均列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十年来,迎着振兴发展的东风,一大批革命遗址、伟人旧居、红军标语等得到有效保护、修缮开放和科学管理。全市236个革命遗址列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群修缮工程,获得中央财政文保专项资金3.54亿元,资金投入超越了此前全市所有文保项目的总和。


修缮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在革命旧居旧址修缮保护过程中,赣州坚持连片规划,整体打造,推进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让革命遗址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截至目前,全市已形成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个。会昌风景独好园、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信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展馆、于都祁禄山红军小镇、中华苏维埃江口贸易分局旧址等一大批红色教育基地竞相涌现,绽放出时代新风采。


如今的赣南大地上,一段段尘封的红色记忆被重新唤起,一处处红色景点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全民国防教育的课堂。


2021年7月,从南昌开来的“红色初心号”专列载着千名师生抵达赣州,开启了红色研学之旅。在这场红色研学之旅中,孩子们唱红军歌、听红军史、悟红色情,心中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无限热忱被激发。在于都县祁禄山镇,来自广东、福建等地的游客徒步体验红军长征小道、品尝红军挖的思源井水,察看当年战火留下的炮弹坑,真切地感受到红军当年的艰辛,感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赣州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红色经典体验之旅、共和国摇篮之旅、“初心路”精品线路游等将众多革命遗址串珠成链,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体验。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分批次到各地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景点瞻仰,聆听红色回响,“触摸”红色实物,在沉浸式体验中汲取红色营养,把红色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源源动力。


各地中小学校纷纷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红色教育基地研学,让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牢牢厚植学生内心,激励学生知党史、感党恩、跟党走。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十年来,赣南红色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开拓出文旅融合的新路径,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正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2021年,赣州红色旅游共接待6348.7万人次,同比增长56.4%;红色旅游总收入达613.5亿元,同比增长70.4%。如今的赣州,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繁荣文艺创作 汲取奋进力量


红色文艺作品拥有穿越时空、扣人心弦的力量。


6月11日晚,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在吉安大剧院举行第42场巡演。当晚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又一次深刻呈现主人公“骡子”在不懈的行走和追寻中,不断进行精神攀升,毅然用生命践行理想信仰的成长历程。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以及演员们极富感染力的演绎,让观众深受感动。“这部剧不仅有家国情怀,更有生活底色。观看了这部剧后,感觉没有白来。”观演结束后,观众刘先生这样评价。


红色资源是红色文艺创作不竭的源泉,而赣南是一座蕴藏着丰厚红色资源的“富矿”。近些年来,特别是《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赣州不断繁荣文艺创作,把传承弘扬红色基因作为文艺作品创作的主方向,深入挖掘赣南红色文化资源,推出一系列红色题材的文艺创作和演出。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八子参军》,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从瑞金出发》,大型原创音乐剧《闪闪的红星》,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盘山魂》,电影《八子》,山歌剧《苏区干部好作风》,歌曲《红军渡 长征源》,长征题材文艺作品《永远的红飘带》等赣南红色题材精品力作层出不穷,既深深浸润着赣南人民的心灵,又将赣南红色文化传播得越广越远。


赣南留存有许多鲜活的红色故事,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相去甚远的今天,如何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给年轻的一代,让他们直观了解这段历史,是新时代下赣州创新传承红色文化需要思考的问题。


红都瑞金破题开局,策划并投资制作电视动画系列片《红游记》,通过孩子的视角,生动再现苏区时期干部群众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该片聚焦少年儿童的审美习惯和视觉文化特点,以动漫形式寓教于乐,让革命事件更加形象生动,大大增强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红井水真甜,毛爷爷真亲!”近日,赣州市田心明德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们在瑞金市沙洲坝红井景区品尝过清冽甘甜的红井水后发出这样的欢呼声。这一天,老师带领孩子们将课堂搬到红井旁,大家合诵《红井》课文,不一样的体验让孩子们对课本里的“红井”有了更直观的感知和认同。


红色文化具有铸魂育人的作用。近年来,赣州深入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变为鲜活的“红色课堂”。组织编写《赣州市中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简明读本》《红色于都——新时代新长征》《红土播种》《红都瑞金》《漫画红都》等多部全市性教材和地方教材,把老红军、老战士后代请进课堂,用先辈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一系列创新举措,更让红色记忆植入学生内心,融入学生血液。


红色资源需要梳理,更需要利用、转化。赣州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新表现形式,将红色文化融入影视等产业,很好地发挥了红色文艺的启迪教化作用。


《扩红》《乙妹》等一批党史题材微电影,以及音像教材《苏区精神放光芒》、红色动漫《长征先锋》、历史文献纪录片《从瑞金出发》相继推出。这些红色影视文艺作品生动再现中央苏区时期红军将士不畏艰险、浴血奋战、一心为公的英雄气概和为民情怀,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从先辈先烈和英雄模范身上汲取奋进力量。


红色文化所承载的历史记忆、蕴含的人文精神、彰显的时代气象,通过文化创作传承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激发起赣南儿女感恩奋进的强大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 引领文明实践


6月11日,在会昌县富城乡泮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0名儿童共同朗诵红色经典,观看红色电影。当地按照“修旧如旧、形旧意新”的原则,将红三军团机枪连驻地旧址和老旧宗祠改造成集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和良好家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这里,孩子们神情专注,为红色电影中满满的正能量所吸引。


近日,在兴国县埠头乡桐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0余名党员、村民代表齐聚一堂聆听红色文化讲座。兴国县委党校教师周炳金以《百年大党 曲折奋进》为主题的宣讲,不时赢得热烈掌声。大家听着听着,仿佛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感悟着一则则红色故事里的初心使命。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赣州充分挖掘和用活各类宝贵红色资源,将其纳入“1+N”文明实践阵地,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通过推动红色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深度融合,红色成为赣州文明实践最大品牌和最亮底色。


——把弘扬红色文化作为固定“菜单”,组织开展志愿宣讲、文艺会演等红色主题文明实践活动,每年组织红色文艺轻骑兵开展送戏下乡演出1100余场,推动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扎根人心。


——邀请老干部、法律达人等讲政策、成就、形势,邀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讲身边人、身边事、身边变化,深入宣传宣讲红色文化、红色历史和党的政策,用可见、可感、可体验的方式,让广大干部群众重温历史、不忘初心。


——充分挖掘、盘活整合旧居旧址、纪念场馆、名人故居等红色资源,开展红色志愿宣讲、文艺汇演、主题展览、现场教学等志愿服务活动,构建体验式、沉浸式文明实践场所,让爱党爱国情怀激荡心灵、凝聚力量。


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入到党的基层阵地资源当中,极大地丰富了文明实践活动的内容,有效地增强了文明实践活动的趣味性、体验感和吸引力,推动了文明实践活动常态持续开展。


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建成20个中心实体、310个乡镇(街道)实践所、3999个村(社区)实践站。同时,建成延伸领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点)459个。依托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市上下广泛深入开展“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诵读《红色家书》、脱贫感恩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等系列活动。


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传承红色基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信仰的火炬高高擎起。


源:赣南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曾艳 黄桥路

编辑李曦 实习生谢期 校对:刘敏

值班主任:明心武

编审:李忠生
十年振兴路 | 红耀赣南映初心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