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觀講堂】系經濟觀察報社年度培訓項目,邀請來自經濟、傳媒、科學、文化、法律、商業等領域知名人士講授常識與新知,分享經典和創新,是助力提升經觀內容品質和傳播影響的開放型課堂。本文根據董秀成教授在【經觀講堂】上的發言整理。

董秀成,能源經濟學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博士生導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務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一帶一路能源貿易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國際碳中和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國家發改委價格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能源局特聘專家。

導言

2022年7月1日,動盪的世界時局進入下半場。到這一天爲止,始於2月24日的俄烏衝突進入了第128天。

四個多月的時間,政治和經濟的腳本里發生了更多的故事,能源則提供了跌宕起伏的分鏡。

能源價格的起伏記錄着世界的心跳,兩年前它一度曾進入休克的狀態,兩年後,當地緣政治問題讓恐慌情緒再度瀰漫,能源的心跳又開始狂跳不止。

無解的是,即便整個世界都在爲高企的能源價格而焦慮不安,共識抑或妥協卻並未由此而達成。就在人們普遍關心“拋棄”俄羅斯的歐洲將如何度過這個艱難的冬季時,歐盟卻完全沒有停下懲戒俄羅斯的腳步,相反,新的制裁還在繼續醞釀中。

高企的油價讓人們開始重新掂量這場戰事給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並回味那些足夠豐富的有關能源的地緣政治往事。

同時現實也再度提醒:儘管新的能源早已開啓龐大的敘事,但眼下的世界依然在爲舊的能源而戰。

一、爭奪“世界心臟”和“能源心臟”

在講能源地緣政治之前,先提一個概念:地緣政治。地緣政治實際是一個政治地理學的概念,它涉及到兩個大的學科門類,一個地理學,一個政治學。

英國的麥金德在1919年提出了著名的“心臟陸地學說”:陸地五大洲裏邊,比較集中的這一塊就是亞洲、歐洲和非洲,它們相連在一起,稱之爲“世界島”,在世界島裏又存在一個地方叫“世界心臟”,也就是世界島的中心——東歐、中亞和俄羅斯部份地區。包圍着世界心臟,形成了兩個新月形區域,其中,德國、奧利地、土耳其、印度和中國稱爲內新月形區,英國、南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稱爲外新月形區。(見圖1)

(圖1:世界心臟及新月形地帶,董秀成供圖)

這一學說形成的著名論斷是,誰統治東歐,誰就能夠主宰心臟地帶,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能夠主宰世界島,誰能夠主宰世界島,誰就能夠主宰全世界。

這個理論其後被不斷驗證:前兩次世界大戰都在東歐,這次俄烏的衝突又是在此。

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國家對能源的獲得,從地緣政治角度研究能源安全很重要。現代能源地緣政治將能源與地緣政治爭奪緊密聯繫在一起進行研究,被稱爲“能源地緣政治學”。

在世界版圖上,有部分地區在地理上佔據重要位置,我們稱爲熱點地區。這其中,位於波斯灣出海口的霍爾木茲海峽、位於中國的南沙羣島、連接印度洋和中國南海的馬六甲海峽等,這幾個地區被稱爲“地緣政治鉅變中心”。

這幾個熱點地區都跟中國密切相關,我們從中東進口大量的能源,要走霍爾木茲海峽,我們不管是從中東還是從非洲,還是從拉美進口的能源,都要途徑印度洋進入南海,所以說馬六甲海峽和南海對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生命線。我們每年原油進口五 億多噸,這個量是很驚人。

跟我們關聯度不是很大的,還有一些熱點地區,比如說直布羅陀海峽、紅海的蘇伊士運河、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美洲的巴拿馬運河,這些地方也相對平穩一些。而跟我們現在關聯最大的這個地方,現在都成了全球的熱點地區。

從歐美國家利益出發,掌握海權的關鍵在於控制重要的海上交通線路。決定歐美命運的海上交通線,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是從歐洲經蘇伊士的航線,另一個是從美國穿越太平洋的航線。連接經太平洋和大西洋最短距離的海上島嶼和海峽,是歐美海軍必須控制的地區。

西方國家爲了控制能源,從地緣政治上掌握這種霸權,他們最關注的就是兩條線,一條是從紅海進入地中海的通道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把紅海和地中海連接起來,進了地中海就進入了歐洲。

第二條通道就是太平洋通道。太平洋上存在着大量的島嶼和海峽,西方軍隊特別是美國在這些島上佈局,形成島鏈。對中國來說,威脅最大的有兩個島鏈,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在第一島鏈上唯一沒有美國駐軍的地方就是中國臺灣,其他地方全有。

按照能源地緣政治理論,也形成了一個“能源心臟”:能源心臟和世界心臟有高度重合,它主要是北非、中東、中亞和俄羅斯,一個從北非的馬格里布到波斯灣,到裏海,再到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的一個巨大帶狀區域。

爲什麼叫它心臟地帶?因爲世界上的能源特別是油氣資源主要集中在這個區域。在心臟地帶的周邊又形成了兩個需求帶,內需求月形地帶和外需求月形地帶。

“內需求月形地帶”,包括東北亞、東南亞、南亞和歐洲大陸。英國和日本分別處於“內需求月形地帶”外圍,“外需求月型地帶”,主要是北美、南撒哈拉非洲和澳大利亞地區。(見圖2)

(圖2: “能源心臟”及兩個需求月型地帶,董秀成供圖)

能源的心臟地帶跟地緣政治比較類似,但是能源地緣政治的研究起步比較晚。我的猜測是,做這方面研究的學者是模仿地緣政治模型形成的能源地緣理論。

二、俄烏戰火VS歐洲的寒冬

俄烏衝突本質上是美國跟俄羅斯之間的代理人戰爭,北約是美國推行全球霸權的一個工具,擴張是必然的,這是在美國的一再鼓動或者策動下發生的,美國希望通過把戰爭衝突來進一步控制歐盟和遏制俄羅斯,這是其關鍵。

美國不希望歐盟和俄羅斯走得更近,烏克蘭不過是工具而已,烏的命運到底如何,我們現在還不能得結論,但是肯定是悲慘的。俄烏衝突,我認爲是二戰以來,除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之外最大的地緣政治事件,歐洲由此面臨能源地緣政治鉅變帶來的嚴峻挑戰。

俄烏衝突給歐洲的能源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張圖(見圖3)是2011年和2021年歐盟和俄羅斯之間的進出口貿易數據,俄羅斯和歐盟的貿易關係中,能源(Energy)在進口中佔比非常大。

(圖3:2011年、2021年兩年,歐盟與俄羅斯間貿易數據,董秀成供圖)

這張圖(見圖4)是俄羅斯的化石能源出口情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原油出口到歐洲的佔俄羅斯總出口量的49%,煤炭佔32%,天然氣佔比更是高達驚人的74%。

(圖4: 俄羅斯的化石能源出口情況,董秀成供圖)

俄羅斯的能源出口集中於歐洲市場,歐盟的能源進口結構呢,歐盟進口的能源又都是從哪來的?看這張圖(見圖5),整個歐盟,進口的煤炭資源(Coal)裏,俄羅斯佔了46%,其次是美國(15%)、澳大利亞(13%)、其他(26%),原油(Crude oil)進口中,27%來自俄羅斯,其次是美國(8%)、挪威(8%)、哈薩克斯坦(8%)、其他(49%),天然氣(Gas)進口中,俄羅斯佔據45%,其次是挪威(23%)、阿爾及利亞(12%)、美國(6%)、卡塔爾(5%)、其他(9%),三大化石能源裏,俄羅斯作爲歐盟的單一進口國,都佔據了極爲顯著的比例。

(圖5: 歐盟的能源進口結構,董秀成供圖)

再看這張圖(見圖6),俄羅斯每年出口到全世界的化石能源當中,49%去往了歐盟,38%去往亞太;出口的天然氣中,74%去往了歐洲,13%去往了亞太,出口的煤炭當中,32%去往了歐盟,53%去往了亞太。

(圖6:俄羅斯能源出口情況,董秀成供圖)

以上幾張圖已經能夠清晰地證明,歐盟在能源上對於俄羅斯的高度依賴。從過去兩年看,美國出口到歐洲的液化天然氣比重在明顯增加,但是根本無法彌補從俄羅斯進口的份額缺口。

從以上的圖中看,大家也可以想一想,這場衝突以後,歐洲能源面臨的將是什麼情況。

儘管歐洲整天嚷嚷要制裁,但制裁的過程中,它的難受程度一定是極大的。出於價值觀,歐洲依然表示要制裁,現在我最擔心的就是歐洲,它將如何度過這個沒有了俄羅斯能源供應的冬天。

比如德國,德國的天然氣進口中,高達55.2%來自俄羅斯。你說德國怎麼辦?

從過去十年看,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進口一直維持在一個穩定地居高不下的比例上。現在一下子要把它割裂了,我認爲做不到。現在歐盟在醞釀第七輪制裁,考慮天然氣的問題,我認爲這絕對通過不了。原油制裁其實最終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首先,管道這塊沒有制裁,其次,制裁的部分還可以通過變通的方式解決,通例如過亞洲轉手再賣到歐洲去,實際上還是等於進口了俄羅斯的原油,並且這種情況一定會發生。大家都知道制裁伊朗多少年了,事實上伊朗的油還是在賣,封不死的。

三、全球幾大地區的能源地緣政治博弈

我講幾個大的地區,全球能源地緣政治博弈主要在此。

第一個就是中東地區。

中東地區位置特殊,在歐亞非三大陸的交匯處,戰略位置重要,它油氣資源豐富;其二是政治複雜,體現在領土、民族、部族衝突,水資源糾紛,宗教、接班人問題等,這裏是三大宗教的發源地,幾千年來一直戰亂不止。

美國在這個地區的戰略,首先是繼續推進大中東顏色革命,試圖推翻所有的反美政權,這個能不能實現?我認爲實現不了,但是這是它的目標,過去有的的確是實現了,把反對他的政權給顛覆了,但現在越來越難。

第二個是保持適當的軍事存在,爲什麼強調適當?因爲美國正在中東地區撤軍,保持適當的軍事存在,主要目標是爲了保護海灣國家和以色列,繼續威懾伊朗等國家,適度對伊朗讓步,重回伊核多邊協議。

第三是通過外交和軍事手段,確保油氣供應和通道安全,維繫美國石油美元霸權是戰略重點。

第四是謹慎推進阿拉伯與以色列和解,但要確保以色列的利益。

俄羅斯的中東戰略是,保持在中東駐軍,確保敘利亞政權不被更迭,平衡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軍事存在;加強與伊朗等國合作,包括軍事合作和能源合作;鞏固與土耳其等國能源合作關係,維繫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略穩定關係;通過與伊朗、中國等密切合作,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戰略上持續進行博弈。

歐洲在中東的戰略是,在軍事上強化部署,確保紅海與蘇伊士運河暢通無阻,保障從中東能源進口通道安全;強化與資源國之間建立穩固能源合作關係,確保油氣資源對歐洲安全穩定供應;在伊朗核問題上,繼續保持自身戰略地位,與俄羅斯、中國等形成某種戰略共識,與美國之間戰略博弈,拉美國重回伊核多邊協議,確保油氣供應安全穩定。

日本在中東的戰略是,以援助換石油供應;瞅準美沙分歧,獲得利益;頂住美國壓力,繼續與伊朗合作。印度在中東的戰略是,不顧美國壓力,與伊朗全面合作;加大能源貿易,建設能源輸送網和能源港。

第二個敏感地區是中亞地區,包括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以及阿富汗、阿塞拜疆等。

這個地方的特點是什麼?它油氣資源豐富,也是世界未來的能源生命線。“能源心臟”裏面一塊中東、東亞加俄羅斯對吧?這裏潛在的危機是恐怖主義威脅,第二個潛在的危機是美國在東亞地區也搞顏色革命,試圖顛覆親俄政權,當然現在基本上沒成功,比如說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也包括去年下半年的哈薩克斯坦,其最大的掣肘就是俄羅斯,俄羅斯出手比較快比較準,但不排除哪個國家哪一天突然像烏克蘭這樣轉向西方。

十幾年前我們剛開始進入中亞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們很落後,但是隨着經濟發展現在越來越強,國民的心態也在變,西方的滲透在變強。

美國在這一地區的戰略是:強化軍事存在,抗衡俄羅斯戰略利益;通過各種手段,包括顏色革命,推翻親俄政權,在戰略上遏制俄羅斯的影響力和中國的影響力。通過外交手段,支持本國公司積極參與油氣勘探開發和利用。美國在中亞的大的公司很多,中國也很多,某種角度上勢均力敵,這些中亞國家採取的是戰略平衡的態度。美國在此地區的戰略還包括加強與歐洲合作,共同應對可能發生的危機。博弈裏海油氣通道走向,確保歐美利益——這個通道,美國是希望往西走,俄羅斯希望往北走,中國希望是往南走。

俄羅斯的中亞戰略是:將中亞看成傳統勢力範圍,遏制歐洲、美國和中國等大國勢力;積極恢復中亞統一電力系統,並與俄羅斯電力系統銜接,在經濟上加強合作與相互融合;積極參與油氣勘探開發和利用,儘可能排擠其他國家過度介入;參與裏海爭端問題解決,發揮區域大國地位;利用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強化政治和軍事控制,確保政治和社會穩定,尤其避免成員國全面倒向西方。

歐洲的中亞戰略是:積極參與油氣勘探開發,加強能源合作關係;博弈油氣管道建設及走向,增加油氣進口,尤其是天然氣進口,試圖扭轉過度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局面;提倡建立天然氣供應競爭保障機制。

日本在中亞的戰略是:通過外交手段,加強與中亞能源合作,以獲取更多能源;鼓勵本國公司參股中亞油氣公司,獲取穩定油氣來源;以經濟援助換取油氣資源。

印度在中亞的戰略是:強化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阿塞拜疆建立穩定合作關係,努力鞏固自身影響力,獲取比較穩定的油氣資源;鼓勵本國公司參與中亞油氣資源開發。

第三是俄羅斯的能源地緣政治博弈。

俄羅斯的特點是,油氣資源十分豐富,是世界能源資源大國;這裏的潛在危機是俄美全面對抗不斷升級;歐俄之間能源市場“脫鉤”;俄烏衝突長期化。

我認爲,不管美國也好歐洲也好,都低估了俄羅斯,認爲俄羅斯是一個經濟小國,經濟弱國,現在看來這種想法不合適了。戰爭一打響的時候,中國國內也有聲音覺得,俄羅斯的經濟規模不過相當於我們一個廣東省,難以說得上對世界能有多大的衝擊,但是隨着戰爭的推移,現在看來是把整個世界經濟搞的翻天覆地了。

要知道,俄羅斯是能源大國,農業大國,其在全球的出口貿易佔有重要地位,從匯率來計算俄羅斯的GDP是它確實比較小,但如果要由購買力平價來算,俄羅斯的經濟規模在全世界是排在前面的。第二個就是需要考慮它的經濟結構,從這一點看,俄羅斯在全球的影響力同樣要高於很多和它一樣經濟規模甚至比它還要大的國家。

俄羅斯對自己的判斷是很準的,它認爲它能夠從事這場特別行動,有能力來應對西方,其中重要的籌碼之一就是俄羅斯能源和糧食資源。對於俄烏戰爭,我個人判斷歐美可能會走向妥協,不妥協有些問題解決不了。

關於中俄能源合作。中國過去的合作相對來說是比較緊密,但合作主要集中在貿易上,我們大量從俄羅斯進口原油和天然氣。

目前中俄兩國之間用於能源運輸的管道主要有原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原油管道包括:中俄東線原油管道,即俄羅斯所稱的“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ESPO)中國支線”。ESPO從俄東西伯利亞一直到太平洋沿岸的科濟米諾港,從斯科沃羅季諾至漠河再到大慶爲至中國的支線。目前斯科沃羅季諾-大慶管道年輸油3000萬噸。ESPO除陸上之外,科季米諾港出口的原油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出口到中國,主要是海運到中國東部港口。此外,還有中哈原油管道,該管道本來用於向中國供應哈原油,但目前主要用於向中國供應俄原油。該管道每年供應大約1000萬噸俄原油,而哈薩克斯坦原油供應數量已很少。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目前在建的是中國境內段管道,爲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年設計輸氣能力380億立方米,2021年輸氣量大約爲100億立方米,預計2025年前達到設計輸氣能力。

還有另外一條天然氣管道,這條管道是從俄羅斯進入蒙古國,再從蒙古國進入中國,這條管道建成規模是500億立方,其中蒙古國只用20億立方。加上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的380億立方,大概近1000億立方。

這樣的規模還是很大的。2021年中國進口原油5億多噸,進口液化天然氣爲7879.9萬噸,氣態天然氣進口4243萬噸,從俄羅斯進口的比例可見一斑。

在能源貿易上俄羅斯很積極,中國方面現在不能說不積極,但也還在觀察。

儘管中俄能源貿易規模很大,但雙方在實體投資項目合作上很少。我們去哈薩克斯坦買油田、建電廠都可以,但去俄羅斯不行,俄羅斯不同意。它寧可讓美國企業去、認歐洲企業去,不讓我們中國過去。

克里米亞事件之後,俄羅斯已經戰略東移,但儘管如此,它的重點依然是貿易,希望賣給你東西但不希望你來投資。現在,隨着俄烏衝突過程中西方公司從俄羅斯的撤出,我相信中國跟俄羅斯的合作空間還是有的。此外,日本公司的態度也不同於西方,儘管日本在俄烏衝突的態度上也追隨美國,但日本的公司不會像西方公司一樣說撤走就撤走。

美國在俄羅斯的戰略是:在歐洲強化軍事部署,利用北約持續擴張手段,遏制俄羅斯經濟發展,抗衡俄羅斯戰略利益;應對烏克蘭鉅變,加強與歐洲合作,構建美歐全面制裁俄羅斯的聯盟,阻礙俄羅斯帝國復興和全球影響力的提升;不斷強化對俄羅斯能源和金融制裁,通過制裁來製造俄內部混亂或支持俄反對派,通過製造動亂,搞顏色革命來改變俄羅斯政權。這塊我估計很難,但是難歸難,美國該做還是這麼做,這是美國的風格。

歐洲的俄羅斯戰略是,首先,加快能源轉型步伐,能源進口多元化,儘快降低對俄能源依賴程度,在短期內,實現對俄羅斯煤炭和石油進口禁令;在中期內,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進口依賴。

以目前歐洲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和俄烏衝突歐洲採取的措施,我預料今年冬天,歐洲相當一部分國家,特別是東歐的部分國家可能會重新燒煤,甚至各個地方可能要燒木頭,重現一種復古的生活方式。能源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太急了辦不成,這也是我們國內要引以爲戒的事情。

其次,歐洲的對俄能源戰略還包括,強化歐洲內部能源政策協調和佈局,更加重視能源系統一體化建設和推進過程,避免內部政策混亂。歐盟雖然是一個經濟體,但是能源系統的一體化建設還有問題,東歐和西歐存在着巨大的利益衝突。

日本對俄能源戰略是:短期內,日本將與美國合作,對俄羅斯實施能源制裁,包括煤炭和石油進口制裁,但對天然氣不會實施制裁。一旦俄烏衝突結束,預計日俄能源合作將逐步恢復,並會加強能源合作,以便獲取更多能源,而且在油氣通道方面保持合作。

印度在此的戰略是,在美國、中國與俄羅斯之間尋求戰略平衡;與俄羅斯能源合作將持續深化,並將俄羅斯作爲重要油氣進口來源;在對俄能源合作中,保持與中國之間競爭態勢。

第四是亞太地區能源地緣政治博弈。

亞太地區與中亞及海上要道相連,地緣政治博弈異常激烈,形成由美國、日本、中國、俄國、印度和東盟六種主要力量組成的戰略博弈格局,此地區博弈的重點是運輸通道控制、海外資源來源爭奪、海上油氣資源爭奪。

這裏的潛在危機是臺灣問題、朝核問題、東海問題、南海問題。其中,東海問題的核心是中國與日本、韓國,南海問題是中國與東南亞周邊。這些潛在危機都是焦點,我們目前面臨的這種周邊環境,其實是很複雜的。

這其中,中俄聯合抗美,中俄形成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核心的博弈是中國、美國和日本;外緣的博弈是中國、日本、俄羅斯,中國、印度和美國;邊緣的博弈是中國、美國和東盟。美國通過島鏈,通過美日同盟、美韓同盟、美泰同盟、美菲同盟、美澳同盟等等一系列軍事同盟,對中國形成了一個戰略包圍。

美國在此地區的能源戰略是:實施所謂的印太戰略,利用臺灣、朝核、南海、東海等敏感問題,製造各種事端,並採取諸如貿易、金融和技術制裁等措施,控制海上油氣運輸通道,全面遏制和圍堵中國崛起,試圖維繫在亞太地區的霸權;與此同時,美國也在戰略上抑制俄羅斯發展,管制日本軍國主義再起,扶持東盟,聯合印度和澳大利亞,確保海上油氣運輸通暢。

俄羅斯方面,由於俄烏衝突,俄羅斯在國家層面上可能被迫調整國家安全戰略,其中能源安全戰略勢必做出重大調整;如何調整?那就是,強化實施能源戰略東移,加強與中國全方位合作,同時保持與其他能源消費國能源合作,爭取同亞太地區多個消費大國營造多個買家、一個賣家的供求關係,以實現利益最大化。這些消費大國包括:日本、韓國、印度、東盟。所以,俄羅斯的戰略東移並不是把寶完全押在中國身上。即使歐美的這些投資人撤出了,也並不意味着中國的企業就可以順理成章的進入俄羅斯,因爲其他國家也可以。

日本在亞太的能源戰略是,強化美日軍事同盟關係,加強與東亞各國能源合作,繼續推動建立亞洲能源共同市場,減輕能源溢價影響,促進中、日、韓能源安全合作。

印度在亞太的能源戰略是,在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之間保持政治平衡,利用外交手段,積極改善與鄰國關係,全面擴大能源合作。

第五是非洲地區能源地緣政治博弈。非洲這塊沒有像前面講的幾個地區那麼重要,但是也是有的。

非洲與西歐關係較爲密切,美國在逐漸進入,中國、印度、日本等國在積極進入。該地區存在部族、種族、宗教及地區矛盾,國家內部衝突、軍隊政治干預、政府嚴重腐敗。這裏的潛在危機包括,達爾富爾問題與索馬里戰爭。

美國在非洲的戰略主要是,鼓勵石油公司油氣投資,強化對能源外交。

日本在非洲的戰略主要是:爭奪歐美競爭空間,積極與中國競爭,鼓勵本國公司以合資和參股等方式進入。

第六是拉美地區能源地緣政治博弈。這裏的油氣資源主要集中在委內瑞拉、墨西哥、厄瓜多爾、祕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等;此外,巴西、哥倫比亞、阿根廷等國油氣資源未來潛力較大。

拉美的情況也比較複雜,我們中國的這些大公司在拉美的項目也比較多,合作的國家也比較多,像委內瑞拉、厄瓜多爾、巴西、祕魯、哥倫比亞、甚至阿根廷都有,但是相對來說這個地區的投資環境很差,在這裏很難掙錢。投資環境差的原因在於,政府信用較差,對於好的項目,政府會採取國有化收歸、加稅等方式介入分奪利益。

美國是拉美地區最主要外來政治勢力,美國將其看做自身後花園,但現在也很難控制這一區域;歐盟在此影響勢力廣泛,這裏曾是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的殖民地;中國在此地區局部進入,但拉美地區從整體能源地緣政治來說,跟中國的關聯性比小。此外,資源國政府與外國石油公司權益之爭是這裏的主要矛盾。

四、中國能源戰略

最後講一講我們國家的能源戰略。對我們國家來說,總書記提出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裏,從國家戰略層面來說,要加強國內的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現在這麼大的對外依存度容易讓外國卡脖子。國家也搞了七年行動計劃(《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要求三桶油加大勘探開發的力度,這一塊是戰略是長期戰略,不會改變。

第二個戰略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盡可能少的能源獲取更多的GDP。能源效率最主要的衡量指標叫能效,也就是能源強度,單位GDP的能消耗。這一塊涉及到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調整,也涉及到節能,這個大的戰略,也是堅定不移的。

第三個戰略就是能源轉型。這個過去大家聽起來覺得是口號,現在不是了。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的政策體系,而且我們定了一個“緊箍咒”:到2060年我們的能源消費結構裏,化石能源不能超過20%,非化石能源要達到80%以上,這是一個緊箍咒。2060年距離現在其實也就是不到40年的時間,這麼短的時間之內,要發生這麼翻天覆地的變化,意味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也要付出沉重的成本,能源轉型的方向我認爲也是不可逆轉的。

我們現在的能源結構,百分之八十幾是化石能源,到2060年正好倒過來。我相信今後多少年,媒體在做報道的時候,這都會是重點。在轉型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矛盾,像去年發生的“拉閘限電”就是一例。

去年的能源荒,釋放出3億多噸的煤炭產能,原來產能是控制的很死的,但最終政策,下半年是跟上半年形成了大翻轉。今年中央說絕對不允許再出現拉閘限電,最近又比較緊張,因爲馬上天氣越來越熱了,現在也急,也在出謀劃策。可以說,能源轉型會是貫穿未來很多年的戰略。

對於這些傳統化石能源公司來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包括國家能源投資、中煤集團等這些傳統化石能源公司怎麼辦?轉型。

再一個就是強化儲備,我們的石油儲備體系建立起來了,但還不是太完善,儲備的規模也不是很大。

還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是天然氣儲備體系建立,還需要國家強化。天然氣出問題的話,可能比油出問題還大。

煤炭的儲備,要有一些強制性的約束,比如對發電企業,應該形成約束,必須保有一定量的儲備,不能一個發電廠煤炭只夠用兩三天,萬一出事是有風險的,當然,這對企業來說成本又增加了。

儲備體系這一塊,後續就是加強國際合作,按照總書記要求,就是“四個革命、一個合作”(推動能源消費革命、推動能源供給革命、推動能源技術革命、推動能源體制革命、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

合作的重點要發生改變,就是由原來的化石能源合作向非化石能源合作轉變。對於中石油、中石化這些企業,走出去的方向應該就是往新能源的思路上轉。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紫宸/整理)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