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朝日新聞》7月2日文章,原題:前往中國的日本研究人員,交流知識,成爲領跑者  “希望將京滬高鐵作爲21世紀兩國友好的象徵”“在全面轉移最新技術的同時,我們會考慮在資金方面進行合作”……以上這些是日本外務省整理的1999年7月中日兩國政府的有關交流內容。日本政府當時拼命推銷“新幹線”。一名日本國土交通省前官員回憶稱,對於將技術轉讓給中國,日本的反對聲音極少。當時兩國之間技術差距很大,所以日本很從容。

20年前,日本的經濟規模是中國的4倍,研發經費是中國的3倍。資金和技術都是從日本流向中國,中國的人才也往往被日本吸引。但時過境遷,現在中國的經濟規模是日本的近4倍,研發經費約爲3倍。在被世界各國研究人員引用最多的自然科學論文數量方面,中國位居世界首位,而日本在第10位。

日本研究人員開始前往中國,可以說是一種自然趨勢。目前在雲南大學中國西南天文學研究所工作的島袋隼士表示,之所以來中國高校,是因爲這裏提供穩定的職位,而日本高校的教職任期是不穩定的。島袋說,他的年收入約30萬元人民幣,3年的科研經費爲150萬元人民幣。目前在復旦大學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服部素之是7年前從東京大學轉來的。他說,來中國的原因是“希望有自己的研究室,從事獨立研究”。

目前,大約有數十名日本研究人員在中國工作,以青壯年爲主。希望日本研究人員與世界各國進行交流,不斷耕耘。在中國奮鬥的日本研究者們,正是領跑者。(作者吉岡桂子,宋毅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