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最“燃”青春在煤海中閃亮

本文轉自:中工網

【向上吧 新工匠】

原標題:大學畢業後,90後盧一鳴紮根礦山,在創新路上不斷“掘進”——(引題)

最“燃”青春在煤海中閃亮(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鄧崎凡 通訊員 張清濤

工匠語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練就一身過硬本領,投身礦山建設照樣能發光發熱。”——盧一鳴

百米井下,機組轟鳴,順着滾滾煤流的方向望去,一位年輕的小夥子正快速穿梭在運輸皮帶巷道中。

他叫盧一鳴,今年32歲,是中國華能扎煤公司靈東煤礦運輸隊副隊長,也是隊裏的“熊貓級”人物。

2012年大學畢業後,盧一鳴來到煤礦當起了井下電鉗工。這位90後“礦三代”,有着自己獨到的人生見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練就一身過硬本領,投身礦山建設照樣能發光發熱。”

短短几年時間,他在別人不願幹、覺得枯燥乏味的工作中找到了樂趣,在創新路上不斷“掘進”,成長爲讓工友們羨慕的“華能工匠”、中央企業技術能手,並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生活小發現”破解“生產大難題”

盧一鳴的爺爺和父親都是扎煤人,2012年大學畢業時,作爲內蒙古自治區優秀畢業生,他有不少工作機會。但從小在礦上長大的他,“對扎煤很有感情”,他做出了一個很“燃”的決定——紮根煤海。

當時,靈東煤礦是一家剛投產不久的新礦,那些嶄新的機電設備讓盧一鳴着迷。但凡設備出一點狀況,他就一門心思撲上去,恨不得馬上研究、立刻解決。

2014年,盧一鳴被調到主提升機房工作,面對新工作環境,他興奮不已:又有新挑戰了。

一時間,翻看說明書、查閱資料,圍着機房打轉轉、瞎琢磨,成了他的“浪漫事”。靠着這股癡迷勁兒,他很快便掌握了主提升機房技術。

不過,技藝精進之路並不容易。

靈東煤礦提升系統中的功率櫃和勵磁櫃,需要不間斷運轉的空冷風機進行散熱以保證安全運行,可空冷風機工作時產生的震動,會對一些精密零件造成損害,僅更換一塊全關斷光電檢測零序電流板就要花費將近10萬元。此前,礦隊技術人員多次深入現場研究解決方案,嘗試了多種辦法,但都收效甚微。

盧一鳴看在眼裏,急在心頭。

那段時間,他不僅在單位反覆試驗,回到家裏也苦思冥想。一次,在家中洗衣服時,洗衣機排水時的晃動,讓盧一鳴來了靈感。

他盯着排水管看了又看、想了又想——在設備兩側安設一個鋼架組,將鋼架地腳固定,然後把空冷風機架放在鋼架上,用風筒布做成導風管和櫃子進行“軟連接”,再在北面窗戶安設一個小型變頻通風機,在南面窗戶安設通風口,形成對流通風,溫度不就能降下來了嗎?

按照盧一鳴提供的方法對設備改造後,不僅延長了電氣元件使用壽命、降低了事故率,還節約了成本,保證了煤炭提升效率。

用老師傅們的話說,“一舉四得”。

在生產一線閃光

2012年,和盧一鳴一起進入靈東煤礦的大學生有20多個,到現在,只有他還堅守在運輸隊生產一線。那些別人不願意乾的事,偏偏對盧一鳴充滿吸引力。

2021年,靈東煤礦面臨西一採區接續,運輸隊要完成西一採區三條主強力皮帶和兩條順槽皮帶機的安裝任務。時間緊、任務重,盧一鳴作爲主要負責人感到“壓力山大”。

更爲棘手的是,新問題接踵而來——關係礦井運輸命脈的井下皮帶集中控制系統總是“卡殼”,成了誰都不願接的“燙手山芋”。

“小盧隊長,昨天夜班時集控箱和鍵盤操作總是卡死,經常停機,必須重啓才能運行。”皮帶司機老王向盧一鳴求助。

確認問題後,盧一鳴連續兩天沒回家,紮在工作現場排查故障原因。

勘查、測量、查資料、諮詢廠家……他覆盤了所有能想到的環節、查看了所有可能的部位、諮詢了所有能請教的人,還真就找到了問題所在,原來是變頻磁場會對電網及作業場所造成干擾。

揪出問題後,盧一鳴馬上請示礦裏與廠家溝通,提出改造方案,並結合實際打造出一款智能化一體操作顯示集控設備,實現了皮帶系統設備在線監測,此前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創新“新勢力”

說盧一鳴是隊裏的“熊貓”,不僅是因爲他總能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因爲他給隊伍帶來了勃勃生機。運輸隊共有136人,年齡結構是“兩頭大中間小”,隊裏45歲以上的老師傅佔了一大半。

盧一鳴的鑽研勁頭和創新點子給礦井帶來了新改變。

隊裏管着5條運煤皮帶,最長的1600米,最短的也有400多米。以前,有的老師傅在皮帶司機崗位上幹了大半輩子,皮帶出故障,總是習慣自己排查,風機、電機、開關……一個環節一個環節、一米一米地查。兩年前,礦裏搞智慧礦山建設,盧一鳴和設備廠家商量,合作研發了一款皮帶智能操作集控系統,一旦有故障,在一塊顯示屏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剛開始,有的老師傅不適應,用過幾次之後,大家都說這套系統省時省力,準確性高,工友們打心眼兒裏佩服小盧隊長。

這些年來,讓大夥兒越幹越輕鬆的小發明小創造,盧一鳴一直在“上新” 。2020年,以盧一鳴名字命名的“盧一鳴創新工作室”成立,一批學習勁頭足、創新能力強的年輕人紛紛加入。

“這幾年,我們團隊先後完成了副井井口託罐裝置的製作與安裝技術改造、變頻器主從機連接方式技改革新等技術攻關改造項目10餘項,僅巷道自動排水技術改造1項,每年就能爲企業節約資金30餘萬元。”創新工作室的一名青年骨幹自豪地說。

“工匠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條路。這條路上,我永遠是一名新人,我願意和大家一起走下去。”盧一鳴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