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三:中國近現代史及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的影響

毛澤東思想產生於苦難的舊中國,成長於坎坷的磨礪中,成熟於中國革命與建設、改革與創新的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實踐中。

1840年至1919年通常認定爲中國近代史極暗時期,中國當時的兩大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及封建主義與人民大衆的矛盾。

自五四運動以後,中國人民把心中的怒火轉換爲力量,激發了強烈的愛國意願,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斷地開展着反帝反封建反官僚運動。

青少年時期的毛澤東耳濡目染苦難深重的舊中國,尤其對普通民衆的苦難感同身受,由此立下了天下興亡,我的責任的凌雲壯志。其1917年所作名篇《心之力》已初顯大志。

1921年至1938年,中國共產黨黨內經歷過四次大而嚴酷的路線鬥爭。

第一次路線鬥爭: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

第二次路線鬥爭:李立三左傾盲動主義。

第三次路線鬥爭:王明左傾機會主義。

第四次路線鬥爭: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

四次大而嚴酷的路線鬥爭,使毛澤東思想礪煉得更加光輝燦爛,使中國共產黨終於校準了前進的方向。

長征於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發,1936年10月到達甘肅會寧終點,歷時兩年,行程二萬五千裏,出發時約30萬人,到達時僅剩約2萬5千人,途中經歷過數百次極其慘烈的大仗硬仗。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尋找真理的偉大遠征,並進一步確立了毛主席在全黨全軍的核心地位。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舉行。大會總結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20多年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制定了正確的路線、綱領和策略,克服了黨內的錯誤思想,使全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幹部對於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規律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從而使全黨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與統一,爲迎接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基礎,大會正式確立毛澤東思想爲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

2022年7月2日於湖南澧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