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圖片1

二戰時期,日軍裝備的50毫米擲彈筒是一件很有特色的武器。美軍管它叫“膝射迫擊炮”,還真有大兵被後坐力傷過膝蓋,本文就講一講這款武器的故事。

文章圖片2

  起因還要上朔到1905年日、俄戰爭時期,帝國主義分贓不均的狗咬狗在雙方馬克沁和哈奇開斯機槍的加持下把旅順口變成了死人溝。實踐表明:傳統上用作步兵支援的山炮和野戰炮平直的彈道對機槍陣地這種隱蔽性較強的目標,壓制效果並不理想。

而俄軍在戰場上臨時用47毫米速射炮改成大仰角的曲射炮卻讓日軍喫了大虧。

文章圖片3

▲日、俄戰爭期間,守衛旅順要塞的俄軍將老式的臼炮架高的打法,讓躲在戰壕裏的日軍飽受摧殘。

文章圖片4

▲被打急了的日本人,甚至發明出了木頭炮來作爲曲射火器。

文章圖片5

戰後,日軍對這類曲射武器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於20年代少量裝備了大正十年式50毫米擲彈筒。單純從性能上看,大正十年式的精度和射程都不太理想,不過就是把手榴彈多扔出100多米。

但這種武器的優點是輕便易攜,只有2.6公斤重,單兵就可以攜帶和操作,在近戰中有很大的戰術意義。

文章圖片6
文章圖片7

▲大正十年式擲彈筒通過底部泄壓閥的開合大小來調節射程。

  在此基礎上,又改進出了八九式擲彈筒,重量不變,射程增加到700米,成爲步兵小隊手上一件犀利的武器。

  想搞清楚八九式擲彈筒的特點,要先從其專用的八九式榴彈說起:

這玩意兒看起來就像一節超大號的電池,直徑略小於50毫米,重量800多克,在底部有一個燃燒藥室和3克帶底火的發射藥;發射的時候先是擲彈筒內的撞針擊發底火,主要成分是硝化棉的發射藥在藥室內爆炸,產生的高壓氣體從榴彈底部的一圈泄氣孔排出;同時空腔的藥室會輕微膨脹讓榴彈底部的凸緣彈帶咬緊膛線,在擲彈筒內形成密閉的空間,從而使榴彈被膨脹的高速氣體射出,並在飛行過程中由膛線賦予的旋轉保持彈道穩定。

  ——這就叫高低壓原理。

文章圖片8
文章圖片9

▲八九式擲彈筒的攜行具和彈藥。

由於榴彈自帶的發射藥量是固定的,所以擲彈筒的射程調節,是靠內部套在撞針外面的旋轉螺桿來改變藥室氣體膨脹後在擲彈筒內作功的容積,達到不同的初速和射程。這樣做的好處是——擲彈筒本身的發射角度不需要改變,一般是固定在45度角,省去了炮架高低和左右方向機,不需要複雜的瞄準具,所以才能輕便到單兵可以攜帶和使用。

文章圖片10
文章圖片11

▲調節膛內的空間改變射程的道理就是減緩火藥燃氣的速度。

文章圖片12

▲可以看出,擲彈筒可以隨同步兵行動,隨時隨地提供火力支援。

  雖然從作戰效能上,擲彈筒一般被歸類爲“輕型迫擊炮”,但實際上它和迫擊炮的迫發原理完全不同,更像是一門被單獨拆卸下來的槍口榴彈發射器加了一個“鞍型”的底座。其實這個底座別看簡單卻大有用處,能保證擲彈筒在坑窪不平的地面上呈45度角發射時不會因後坐力帶來位移。

但也正是因爲這個“鞍型”的底座,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繳獲擲彈筒後誤以爲是要蹲下架在腿上發射,才鬧出了膝蓋骨折的笑話!

文章圖片13

▲不知道這位美軍壯漢的膝蓋還好嗎?

文章圖片14
文章圖片15

▲這纔是擲彈筒的標準發射姿勢。

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在總的火力投送量上遠不及美軍。但擲彈筒簡便易攜,唯一的發射前準備只是估算目標距離,熟練的射手能達到每分鐘25~30發的射速。特別是那些常年嚴格訓練的日本老兵,擲彈筒首發命中率在80%以上,打了就跑,每每在夜戰和偷襲中給美軍造成傷亡。

是日軍手上一種性價比很高的武器。

文章圖片16

▲擲彈筒進入發射位置後,射手扶着保持穩定,彈藥手往裏面填彈,然後一拉扳機就出去了,除了瞄準其他確實很簡單。

  除了專用的八九式榴彈外,擲彈筒還可以發射九一式手榴彈,也就是俗稱的日軍“香瓜手雷”,不過由於手榴彈的設計難以做到緊密咬合膛線,射程只有200米。

文章圖片17

▲日軍幾乎所有的手榴彈都可以在底部旋上發射藥室由擲彈筒來發射。

  可不要小看這200米,日軍每個步兵小隊都有一個擲彈筒班,裝備2~3具擲彈筒,一般是由兩人操作,一個負責攜行和發射,另一個幫忙背彈藥還帶着一隻“三八大蓋”掩護射手,這兩人都左右各挎一個彈藥包,總共攜帶專用榴彈16發。聽起來是不多,但還有整個步兵小隊的手榴彈可以供擲彈筒發射,這就相當於把所有單兵的投彈距離延長到200米!

文章圖片18

▲正是爲了滿足擲彈筒發射的需要,纔有了日軍的“香瓜手雷”要先磕一下才拉火延時的設計,擲彈筒打出去的手榴彈被撿起來反扔是常事。

在火力熾盛的美軍面前這點投彈距離上的優勢或許不算什麼,可對缺乏炮火支援的中國軍隊,僅此一項就讓日軍佔了很大的便宜。比如淞滬抗戰期間,國軍14師43旅裝備的36挺重機槍就前後被日軍擲彈筒敲掉了32艇!

據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和日軍作戰時有35%的傷亡來自對方的擲彈筒。

日軍還肆無忌憚的踐踏《日內瓦公約》,一個小隊級的日軍就能用擲彈筒發射毒氣彈,造成的中國軍民傷亡更是難以計數!

文章圖片19

▲由於日軍擲彈筒的壓制,中國軍隊的機槍組需要頻繁變換陣地,並且副射手還要注意保護機槍手。

文章圖片20

  所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八路軍領教到擲彈筒的戰術優勢後,立刻着手仿製這種“50小炮”。擲彈筒雖然對日軍來說是一款廉價的武器,但對於敵後缺少生產設備的八路軍來說依舊困難重重:

  製作身管的鋼材來自於從敵人交通線上拆卸的鐵軌;

榴彈用根據地的鍊鐵土方子結合留洋工程師提出的韌化處理工藝製造;

加工設備由隱蔽戰線上的同志從敵佔區搞到零件,分批運回根據地組裝;

裝填藥的配方由清華大學化學系的學生祕密實驗出來,樣品僞裝成肥皂運到根據地。

文章圖片21

▲由於難以加工膛線,八路軍仿造的擲彈筒用的是滑膛設計,爲保證射程加長了身管,和日軍原版的很容易區分。

  經過不斷的改進生產工藝,八路軍仿造的擲彈筒在主要性能上和日軍的基本相當,並且能達到主力部隊每個班裝備一具,有效的打擊了侵略者。

  而爲了那些丟失的鐵軌,日軍也多次殘酷報復鐵路沿線的中國百姓,勝利的代價是用鮮血凝結的!

文章圖片22

▲八路軍在展示俘獲的日軍裝備。

  二戰結束後,擲彈筒這種簡易的投射武器很快被淘汰。

一來是步兵小隊的支援武器種類越來越豐富,包括榴彈發射器、火箭筒、無座力炮等;

二來是擲彈筒的作用原理決定了它只能以固定角度發射,缺乏精確的瞄準手段,日軍的擲彈筒準頭高源自於軍國主義洗腦下的變態訓練,對新兵來說這是一件很講究經驗的武器,所以它的“簡單”被技術的發展淘汰,也是必然的。

文章圖片2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