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30大概是歷史上在航母上降落和起飛過的最大、最重的飛機了。

文章圖片1

C-130大概是戰後歷史上最成功的運輸機

C-130是很成功的設計,首飛快70年後,依然是美國和西方空軍的主力中型運輸機。發動機、航電都換了,但基本設計沒變。在換型比女孩子翻時尚還快的軍事航空史上,這是很少見的。

在冷戰高峯的1963年,美國海軍對航母的海上緊急補給問題很憂心。航母是有伴隨的補給艦的,但總有沒有帶全或者用光的東西,如備用發動機、導彈或者電子系統關鍵備件,或者有要員需要上艦、下艦,還是需要從岸上基地急送。美國海軍有專用的“航母空運系統”(Carrier Onboard Delivery,簡稱COD,有意與Charge On Delivery也就是“貨到付款”共用縮寫),但這是格魯曼C-1“貿易者”,最大載重量只有1.6噸,或者9人,實用航程450公里,很是侷限。航母只要離岸稍遠,航程就不夠用了。

文章圖片2

格魯曼C-1“貿易者”艦載運輸機

時任海軍作戰部長(相當於海軍參謀長)大衛·麥克唐納海軍上將是海軍老飛,在30年代很英明地放棄戰列艦軍官的晉升渠道,去學飛行,後任飛行教官,在戰時任大西洋艦隊海航主管,50年代初擔任“珊瑚海”號航母艦長。他對航母在海上急需備件的問題深有體會,下令海軍調研用C-130擔任COD的問題。

C-130的航程和載重量遠遠超過C-1,翼展勉強能上艦,氣動上至少在理論上能在航母上無彈射起飛和無攔阻索降落。但這是洛克希德在設計時都沒有考慮過的事,海軍上下也對這事覺得不靠譜。

不過海軍作戰部長下令了,海軍上下必須行動起來。60年代初還是美國海軍還沒有遠離二戰中令行禁止、說幹就幹的傳統的時代,但麥克唐納的命令直接下達到詹姆斯·福萊特利上尉手裏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爲這是一個玩笑。他其實是資深戰鬥機飛行員,有豐富的上艦經驗,以前沒有飛過四發運輸機,不過簡單適應一下就上手了。

當然,這不是玩笑。

計劃是從海軍陸戰隊借調一架KC-130加油機,由洛克希德略微改裝,增加前起落架的阻尼,避免咋到甲板是過度下沉;加強了防抱死剎車,取消了以下加油吊艙。其他保持原樣。設計要求是主起和前起能經受得住不超過9英尺/秒(2.74米/秒)的下沉率。

最初的海上試驗是在1963年10月30日,位於波士頓外海約750公里的大西洋上。用於試驗的KC-130在10月8日才交付,洛克希德試飛員泰德·李默爾也在飛機上跟隨。指定配合的航母是“福萊斯特”號,這是美國第一艘“超級航母”,基本確定了斜甲板、彈射起飛、攔阻索降落的形制。

海上風浪挺大。“福萊斯特”號調頭轉向迎風方向,並加速到30節“壓浪”,減小甲板上的顛簸。甲板風有40節。洛克希德首席試飛員阿爾特·弗洛克在艦橋上,後來回憶到:船頭的水兵隨着航母的升沉,看着一上一下足有10米的樣子。

文章圖片3

C-130一級的飛機在航母甲板上,這是見多識廣的美國海軍都不大見到的

文章圖片4

在接地的前一刻,發動機進入反推力

文章圖片5

右側翼尖離艦島只有不到4.5米距離,需要高度精準的着艦

文章圖片6
文章圖片7

當然,着艦後還要無彈射起飛

文章圖片8

C-130在“福萊斯特”號上成功地接地、復飛了29次,降落、起飛了21次

在一個多月的試驗裏,福萊特利上尉和他的KC-130共在“福萊斯特”號上成功地接地、復飛了29次,降落、起飛了21次,飛機重量從38.6噸最終增加到54.9噸。在38.6噸重量下,KC-130能在81.4米內無攔阻索停穩,只相當於兩倍翼展的距離。在54.9噸重量下,也能在140米內自主停穩,並能在227米以內無彈射起飛。在有些試驗中,福萊特利上尉在離艦尾10米的地方接地,成功地在着艦停穩後,直接滑跑起飛成功,還剩下60-70米甲板長度。換句話說,用C-130作爲COD是可行的,可在4000公里距離上運送11.5噸貨物上艦。在艦上觀摩的布朗海軍上將大喜過望。

但可行不等於可靠。爲了幫助福萊斯特上尉對準下滑中線,甲板上特意刷上與正常標識不同的全長粗黃線。福萊特利上尉是海軍頂級飛行員,在着艦時,右側翼尖離艦島不到4.5米距離,這是異常精準的着艦。他也在離甲板1.3米高度時,根據航母上着陸信號官的手勢,把螺槳轉入逆槳,推力變成阻力,縮短着艦滑跑距離。這是與常規着艦操作相反的。爲了避免着艦掛鉤失敗,着艦時要開足馬力,準備復飛。福萊特利這是藝高人膽大,也是考慮到KC-130根本沒有尾鉤,二戰時代艦載機着艦就是這樣的。

文章圖片9

機頭特意刷上標誌:“Look ma, no hook”

美國海軍也有幽默感,特意在KC-130的機頭右側刷上標誌:“Look ma, no hook”。這是美國調皮孩子在攀登架上做雙脫手驚險動作時嚇唬媽媽的專用語“Look ma, no hands”變過來的。

C-130不需要多少改裝就能上艦,航程和載重量非常誘人,也能在相對惡劣的海況下着艦和起飛,但對飛行員的要求太高,使用太危險,而且需要徹底清空整個甲板,對航母運作的影響太大。美國海軍最後還是放棄了。

文章圖片10

美國海軍最後用較小但更加適合上艦的格魯曼C-2作爲COD飛機

文章圖片11

未來幾年內用MCV-22替換,與這裏的MV-22相似

現在,C-2也已經很老舊了。美國海軍決定用V-22的改型MCV-22替換。載重量和航程足夠,還能在艦上垂直起飛和降落,大大簡化運作,但機艙較小,F-35的發動機只能外掛運輸,很使人疑慮這樣暴露這在海上路遠迢迢運過來,是否會受到鹽蝕的損害。說不定多包幾層泡泡紙就沒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