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五穀”,是我國古代五種主要的糧食作物,一般是指:稷、黍、麥、菽、麻。古代中國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也即中原,所以“五穀”都是中原地區的作物,而稻的主要種植區在江南,中原地區種植相對較晚較少,所以“五穀”中無稻,“六穀”中才加上了稻。

       谷,原指有殼的糧食作物,谷字的音,就是從殼字的音來的。“五穀”後來也被用作糧食類作物的泛指,五穀豐登就是糧食豐收。“五穀”中的每一種,既指這種植物的植株,也指它的果實。這是漢字的特點。下面分別說說: 

       稷jì,其植物即如今北方所稱的穀子,其果實即民間所稱的小米。稷是古代中原先民們最重要的糧食,被封爲百穀之長,古代主管農事的官叫稷官,管農耕的神叫稷神。

       黍shǔ,即民間所稱的黃米、大黃米。黍的地位僅次於稷,黍稷連用代表莊稼、莊稼地、農田、農業。《詩經》中多有“黍稷方華”“黍稷薿薿nǐ”“黍稷彧彧yù”之類的語句。建安七子之王粲《登樓賦》有“華實蔽野,黍稷盈疇”句。

       麥,有大麥、小麥之分,大約商末(前3000年)從西亞兩河流域傳來。

       菽shū,即民間所稱的大豆,後泛指豆類。菽與麥在東漢以前都是粗礪之糧,是野人(農夫)之食。石磨發明後,它們才煥發了光彩。

       麻,麻列入五穀是因爲麻籽可食。

圖片

       除了上面的“五穀”,古代文獻中常見的作物名字還有:粟、粱、禾、稻等。

       粟sù,就是黍的籽粒,也即黃米。《詩經·小雅·黃鳥》中有“交交黃鳥,無集於谷,無啄我粟。”後來粟也常被用作糧食的統稱。杜甫《黃河二首》“黃河西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無粟就是沒糧。

       粱,稷中的精品,優質小米。而黃粱又是粱中的上品。黃粱一夢中的黃粱,就是高檔小米飯。粱與稻都屬於細糧,二者連用代表精食,以區別於“麥飯豆羹”等“野人之食”。常說的“謀稻粱”就是掙口體面飯的意思。如辛棄疾“平生丘壑,歲晚也作稻梁謀。”表達了他壯志難酬、歸隱田園的心情。

       禾,原專指稷的植株,即穀子。後來,禾字單獨用或者與黍連用,也可作糧食作物的統稱。如李紳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聶夷中的“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李白的“地古云物在,臺傾禾黍繁”,其中的禾和禾黍都泛指農作物。再往後,禾又成爲稻的專稱,如今南方很多地方仍稱稻爲禾。黃庭堅“橘摘金苞隨驛使,禾舂玉粒送官倉”中的禾,就是未脫粒的稻。

       稻,有黏與不黏兩種,稻原專指黏者,不黏的稱爲秔jīng,秔同稉、粳,又叫稴liàn、秫shú。後來稻也作兩者的統稱。稻去殼就是大米,黃庭堅“橘摘金苞隨驛使,禾舂玉粒送官倉”中的玉粒,就是大米。

圖片

      此外,稷(穀子、小米)作爲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在文化上還另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古代統治者認爲,土地和糧食是天下之根本,所以也把天下稱爲“社稷”,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穀之神。

      班固在《白虎通義·社稷》中說:“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爲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穀衆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穀之長,故封稷而祭之也。”這就是社稷的由來。

       如今北京故宮紫禁城右側(西側),仍有明清留下的社稷壇,壇中有五色土,代表東西南北中,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每年春秋之仲月(即二月和八月)的上戊日(此月第一個含'戊'字的日子)清晨,都會來此舉行祭祀儀式,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