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着豐富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其中,同根同源的文化自覺、和合共生的倫理取向、安民利民的價值歸宿、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天下一統的政治理念等,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脈與思想根基。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豐富內涵,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觀衆在北京故宮文淵閣參觀“何以中國”展。

同根同源的文化自覺。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民族。經過炎黃、堯舜禹時期和夏商西周、春秋戰國再到秦統一六國,雖然也存在衝突和矛盾,但交往交流交融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在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中,同根同源的文化自覺,增進了各民族對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認同,成爲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斷發展的精神基因。這種精神基因講究求同存異、整合多元、凝聚共識,使得中華民族即使在最孱弱的時期也沒有分崩離析,從而不斷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

和合共生的倫理取向。和合共生的倫理取向孕育於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文化。《易經》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尚書·堯典》說:“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和合”二字連用,最早見於《國語·鄭語》:“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也。”《國語·鄭語》還強調:“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正是在和合共生的倫理取向影響下,和諧與團結一直是民族交往的主流。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和合”之路、司馬相如“通西南夷”的“和合”兼容、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的“和親”之好、乾隆皇帝平定準噶爾以及大小和卓叛亂的“以戰促和”……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以和合共生的倫理取向化解矛盾、消弭分歧,激發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綿延不絕的內生動力,鞏固了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

安民利民的價值歸宿。安民利民,是歷代爲政者孜孜以求的政治夙願。《尚書·大禹謨》記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尚書·五子之歌》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西周的爲政者提出“敬德保民”的主張。孔子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創立者,主張“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和荀子進一步發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孟子·盡心下》講:“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荀子·王制》說:“王者之法,等賦、政事、財萬物,所以養萬民也。”

到了漢代,賈誼在《新書·大政上》講到:“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爲本也。”唐代史學家吳兢在《貞觀政要·論君道》中指出:“爲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北宋思想家范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講到:“善政之要,惟在養民。”明代思想家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原臣》中講到:“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可見,安民利民始終是貫穿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價值歸宿,民爲邦本始終是中華民族高揚的價值取向。

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屈原在《九章·橘頌》中寫道:“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這些詩句彰顯了詩人對故土家園的熱愛。《孟子·萬章下》記載,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說,“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表達了離開父母之國的不捨。東晉道教理論家葛洪在《抱朴子·廣譬》中說,“烈士之愛國也如家”。明代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正始》中說:“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在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影響下,中華兒女歷來心懷國家、心繫民族,尤其是在抵禦外敵之時,強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迸發出不竭的力量,激勵着中華兒女奮勇向前。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它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中華兒女緊緊聯繫在一起,構築起團結一致、衆志成城的鋼鐵長城,使得中華民族不管是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還是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都能屹立不倒、繁榮昌盛。

天下一統的政治理念。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始終具有“六和同風,九州共貫”“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統看作“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自春秋以來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並實施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國家的統一,正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開啓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程。此後,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爲己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正是這種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使得統一、融合、團結,始終成爲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推動着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斷發展壯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的根脈,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基因在多種維度上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覺,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力支撐。

(作者簡介:代洪寶,河北民族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魏滄波,河北民族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熊坤新,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原標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些理念,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