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西藏網

林周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東北部。林周,藏語含義爲天然形成的沃土。念青唐古拉山支脈——恰拉山橫貫全境,使得林周形成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南部以農業生產爲主;北部以牧業生產爲主。同時擁有肥沃的土地、豐沛的水草,讓林周成爲了拉薩第一農業生產縣和第二牧業生產縣。

現如今,走進久負拉薩“糧倉”、拉薩“後花園”盛名的林周,廣袤大地上“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示範村建設如火如荼、“高標準農田”“農業機械化”全面鋪開、“犛牛現代化養殖”“智慧化犛牛管理”開展試點,共同奏響了一曲鄉村振興林周“協奏曲”。

“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示範村

江熱夏鄉江夏村村民尼珠桑布看着到處坑坑窪窪,像個“大工地”的村子,卻止不住地高興。

圖爲江夏村“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示範村建設如火如荼進行 攝影:王佳豪

原來,江夏村被列爲拉薩市第二批“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示範村建設林周縣的8個村莊之一,現在一期工程已經全面動工,基本上可以看到未來美麗村莊的雛形。

江夏村的“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示範村建設主要包括了新改建住房和人居環境整治建設兩部分內容。目前一期新建住房已有25戶完成住房主體建築,其餘也均已開挖基礎,人居環境整治部分也按規劃有序進行中。

圖爲江夏村新建房屋框架已完成 攝影:王佳豪

“這建成之後,村子肯定會有大變化,路會變寬了,上下水會更方便了,花花草草也會更多。還能在這麼好的環境中照顧到牲畜和田地。這不比在城裏生活舒服多了。”尼珠桑布說:“現在,大家在村裏參與建設,也能賺一點錢。賺着錢,憧憬着美麗的新家園,心裏別提多高興了。”

江熱夏鄉副鄉長黃幸蒙說:“江夏村有着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等‘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示範村建設項目完成後,我們將挖掘出更多、更新穎、更好玩的旅遊項目,讓羣衆在家門口吃上‘生態旅遊飯’,鄉村振興的美好前景這不就一下子顯現出來了。”

據瞭解,拉薩市第二批“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示範村建設涉及林周縣8個村,惠及2304戶,1.04萬人。將分兩期進行招投標建設。目前一期已全面動工,正在按計劃完成項目進度。新建住房完成總工程量的60%,其中完成新建住房主體79戶,其餘均已開挖基礎,院落工程、改建住房已完成工程量覈定,人居環境整治完成總工程量的10%;二期目前已完成項目可研編制、初步設計,進入評審階段。

“高標準”農田

在林周農業村隨處可見2021年林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公示牌,農田怎麼個“高標準”法?林周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巴桑措姆向記者作了詳細地介紹:“2021年林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類型爲農田配套設施維修及土壤改良項目。主要包括了農業、水利、田間道路、農田林網等改造升級措施。項目區位於林周縣松盤鄉、春堆鄉、江熱夏鄉、甘曲鎮、卡孜鄉內十四個村莊耕地,總面積爲40000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實施後,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土地更加肥沃,自然而然畝產就會提高。有了更多的水利項目,澆灌、排澇也會更加便捷,結束了靠‘天’喫飯的歷史。有了更加便利的田間道路,田地也更加平整,爲農業機械化推廣提供了便利條件。”

圖爲2021年林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公示牌 攝影:王佳豪

據測算,2021年林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青稞籽粒平均單產300公斤/畝,項目實施後,平均單產增產50公斤,即增加到350公斤/畝;項目區油菜平均單產80公斤/畝,項目實施後,平均單產增產40公斤,即增加到120公斤/畝, 項目區春小麥平均單產290公斤/畝,項目實施後,平均單產增產40公斤,即增加到330公斤/畝。

圖爲在江夏村平整的田地,田邊是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的農田水利系統 攝影:王佳豪

農業“機械化”

記者在甘曲鎮江角村的農田裏見到了正在駕駛農用機械翻土、耕種的旦羅。旦羅算得上是江角村第一個“喫螃蟹”的人,在2017年他自費購置了一臺小型農用機械,僅靠出租就有了一筆不小的收入。嚐到“甜頭”的他並沒有選擇獨享“成果”,2020年他賣掉自己的小型農用機械和村民們一起購置了兩個大型的農用機械,作爲村集體經濟,加入村裏的農機合作社。

圖爲駕駛農用機械的旦羅 攝影:王佳豪

“以四畝地爲例,在用犛牛犁地的時代,夫妻倆一起在地裏需要工作最少一天,還非常累。現在有了這些大中型的農用機械後,一個人一個小時不到就能全部幹完。其餘時間就可以在附近找份工作,掙點錢。”旦羅說:“我們村子的農機合作社得到發展之後,大家都享受到了‘紅利’,最明顯直接的就是,以前租借別人的機械一畝地的成本最少是50元,現在用合作社的就可以把成本控制在30元,農忙時租借給其他村子的人還可以賺上一筆。”

有着同樣喜悅心情的還有強嘎鄉曲嘎強村的次旺格列,最近村子裏在種植飼草,農用機械發揮了大作用。“你看這麼大的一片地,四五臺農用機械聯合作業,一會兒就幹完了。其餘時間我們都到周邊把機械租借給別人,從三月份春耕春播開始到現在短短几個月,我自己一個人單靠這個就掙了最少兩萬塊。”

圖爲在曲嘎強村四臺農用機械聯合作業耕種飼草 攝影:王佳豪

據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林周縣農機裝備總量28994臺(套),動力機械和非動力機械配套率約85%,種植業機械化佔比約95.6%,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保持在83%左右。全縣各類農機合作社21家,年作業服務面積達11萬餘畝,帶動戶數約1500戶。

圖爲在曲嘎強村四臺農用機械聯合作業耕種飼草 攝影:王佳豪

犛牛養殖“現代化”

犛牛犢4個月斷奶!犛牛3.5年出欄!這看似天方夜譚卻在位於林周縣松盤鄉松盤村的格桑塘農牧產業示範園內成爲現實。

圖爲格桑塘農牧產業示範園內的牛舍 攝影:王佳豪

格桑塘農牧產業示範園是西藏首個全產業鏈的綜合性農牧示範園區。總投資1.5億元,於2019年投入運營。

“我們的主要工作是瞄準“百萬噸肉、百萬噸奶”的目標,探索出犛牛“現代化”的科學養殖的方法,提高犛牛的羣體繁殖率和縮短出欄週期。”西藏自治區農科院掛職林周縣政府副縣長朱彥賓說:“園區犛牛會定期接種各類疫苗,避免寄生蟲感染。工作人員會根據犛牛不同階段的需求,如牛犢時期的生長需求、母牛產仔時期的營養需求等,進行科學的飼料配比,最大程度保證犛牛各階段的生長需求。園區在冬春季節植被稀疏無法滿足犛牛需求時,通過種植飼草,將犛牛進行統一飼養、集中育肥,養犛牛再也不用看‘天’臉色了。”

圖爲格桑塘農牧產業示範園內所有犛牛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分區管理 攝影:王佳豪

格桑塘農牧產業示範園的發展也爲本地大學生和農牧民就業提供了機會。近年來,帶動了本地大學生就業16人,農牧民轉移就業39人。

圖爲朱彥賓和就業、實習的大學生一起爲犛牛投餵科學化配比的飼草 攝影:王佳豪

“一些在園區內就業的牧民羣衆覺得我們養牛養的好,把自家犛牛也寄養在我們這裏。未來等技術更加成熟,全面推廣不會太難。”朱彥賓說:“我們計劃在今年9月,開一場犛牛肉‘品鑑會’,一是驗證犛牛是否能夠在預定時間甚至更早達到出欄標準,二是驗證通過科學化、現代化養殖,能否產出如‘雪花牛肉’等的高品質牛肉。全面確保牧民增收。”

智慧犛牛管理系統

記者在阿朗鄉拉康村見到尼瑪次仁時,他正在玩着手機和家人朋友悠閒地聊着天。

尼瑪次仁並不是什麼“懶漢”,他能夠這麼悠哉,得益於“智慧犛牛管理系統”。

圖爲工作人員介紹智慧犛牛管理系統 攝影:王佳豪

拉康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通過實地走訪調研發現,拉康村以家庭爲單位的傳統犛牛養殖方式在生產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傳統犛牛養殖需要家庭成員全部從事放牧活動、犛牛容易走失或遭受野生動物襲擊等諸多問題。

圖爲牧民羣衆使用手機便可知悉自家犛牛動態 攝影:王佳豪

從2021年7月開始,拉康村委會與拉薩淨土數字經濟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多次對接,針對西藏智慧犛牛數字化管理的空白,結合拉康村犛牛養殖發展需求,商議研發建設數字淨土智慧犛牛大數據管理平臺,智慧犛牛管理系統應運而生。具備了對犛牛精準定位,實現精細化管理,能充分解放勞動力,幫助農牧民騰出人力做其他創收;犛牛丟失或受野生動物襲擊能及時預警,減少死亡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建設能隨時監測犛牛健康狀況的監測系統等功能。

“以前總得滿山跑着找牛,全家人都得耗在這一件事上,還不一定能把牛給養好。現在拿出手機,牛在哪?健康情況怎麼樣?就一目瞭然了,做夢也沒想到放牛也能這麼輕鬆。”尼瑪次仁說:“等過段時間,熟練掌握怎麼使用這個系統了,家裏就只留兩個人照看,其他人全出去打工。”

圖爲使用了智慧犛牛管理系統的犛牛 攝影:王佳豪

拉康村第一書記王澤江說:“等系統全面鋪開應用,我們村至少能夠解放600個勞動力,這些人出去打工,一年按最少2萬元算,那全村也是有千萬的增收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