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滬港通”、“深港通”到“債券通”,如今,“互換通”也要來了。

7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香港金融管理局發佈聯合公告,開展香港與內地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簡稱“互換通”)。根據安排,“互換通”將於6個月後正式啓動。

另據悉,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簽署協議,將雙方自2009年起建立的貨幣互換安排升級爲常備互換安排,協議長期有效,並適度擴大互換規模。

“互換通”初期先開通“北向通”

中國人民銀行、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香港金融管理局聯合公告顯示,“互換通”指境內外投資者通過香港與內地基礎設施機構連接,參與兩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機制安排。

根據安排,“互換通”初期先開通“北向通”,即香港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境外投資者(以下簡稱境外投資者)經由香港與內地基礎設施機構之間在交易、清算、結算等方面互聯互通的機制安排,參與內地銀行間金融衍生品市場。未來將適時研究擴展至“南向通”,即境內投資者經由兩地基礎設施機構之間的互聯互通機制安排,參與香港金融衍生品市場。

對於“互換通”推出的背景,有關方面答記者問表示,隨着境外投資者持債規模擴大、交易活躍度上升,其利用衍生品管理利率風險的需求持續增加。從銀行間衍生品市場來看,自2006年在銀行間市場推出以來,人民幣利率互換作爲主要品種,經過多年穩步健康發展,交易規模逐步擴大、參與主體日益豐富、風險管理功能有效發揮,2021年成交21.1萬億元。

有關方面在答記者問中稱,爲進一步便利境外投資者參與銀行間利率互換等衍生品交易,人民銀行持續推動銀行間利率衍生品市場穩步開放,利用內地與香港兩地金融市場良好的合作基礎,採取類似“債券通”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連接方式,允許境外投資者通過境內外電子交易平臺、中央對手方清算機構的互聯參與境內人民幣利率互換市場。

利於管理利率風險

據介紹,“互換通”業務通過兩地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連接,使境內外投資者能夠在不改變交易習慣、有效遵從兩地相關市場法律法規的前提下,便捷地完成人民幣利率互換的交易和集中清算,不僅有利於投資者管理利率風險,也有利於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推出“互換通”至少有三方面積極意義:有利於境外投資者管理利率風險;有利於推動境內利率衍生品市場發展;有利於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此舉不僅將豐富投資者可使用的風險管理工具,爲其多元化投資組合提供更多選擇,其意義更在於拓展了開放更多衍生品的可能性,這將進一步釋放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債券市場的潛力。同時,境內做市機構也因此面臨持續提升服務水平的重要機遇,將最終推動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彭博亞太區總裁李冰表示,對香港而言,將有助於鞏固其作爲聯通內地市場和國際市場門戶的獨特地位。

當然防風險也必不可少。有效防範風險是金融衍生品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也是推進“互換通”工作中堅持的核心原則。就“互換通”而言,首先,保證交易秩序和控制市場總體風險。“互換通”採用報價機構交易模式,發揮報價機構穩定市場的作用。參考滬深港通機制,初期實施總量管理,在滿足投資者風險管理需求的同時防範市場風險。

其次,強化兩地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間的風險管理安排。綜合考慮國際上金融衍生品交易、清算結算、風險管理等多方面的實際情況,將電子化交易和中央對手方清算相結合,制定穩健合理的系統連接安排,確保“互換通”業務嚴格遵守宏觀審慎原則,全環節多層面採取風控措施,重點防範跨市場風險溢出,織好防護網。

再次,深化監管合作。中國人民銀行將與香港證監會、香港金管局等部門保持緊密溝通,簽署監管合作備忘錄,並在信息共享、應急處置等方面進一步密切合作。

建立貨幣常備互換安排

7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還透露,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簽署常備互換協議,將雙方自2009年起建立的貨幣互換安排升級爲常備互換安排,協議長期有效,互換規模由原來的5000億元人民幣/5900億元港幣擴大至8000億元人民幣/9400億元港幣。

市場人士表示,此舉將進一步深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更好支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推動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穩健發展。同時,將原有貨幣互換升級爲常備互換安排符合深化內地和香港金融合作的內在要求,也是金融市場開放發展的內在要求。

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人民銀行累計與40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過雙邊本幣互換協議,這是人民銀行第一次簽署常備互換協議。“常備”主要指協議長期有效,無需定期續簽,同時互換流程也會進一步優化,資金使用更加便利。

“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建立常備互換安排,並適當擴大互換資金規模,可以爲香港市場提供更加穩定、長期限的流動性支持,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增強市場內生髮展動力,更好發揮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功能。今年是香港迴歸祖國25週年,協議簽署有助於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促進香港金融業長期繁榮發展。”上述負責人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