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陳楊

編輯 | 謝欣

1

繼去年12月,“植髮第一股”雍禾醫療登陸港交所後,近日,國內另一知名植髮品牌大麥植髮也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從男性的“專屬需求”到越來越多“禿頭少女”的選擇,從脫髮治療到美學修復,顏值經濟之下,國內毛髮診療服務市場快速增長。根據灼識諮詢報告,截至2021年底,中國脫髮人口約爲2.67億,預計這一數字將在2026年底上升至3.43億元,約佔中國總人口的24.2%。毛髮診療市場規模由2016年的人民幣83億元增加至2021年的人民幣238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爲23.5%,預計將以24.5%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到2026年將達到人民幣712億元。

與廣闊市場空間對比鮮明的是,2021年,國內植髮服務的滲透率(即實際進行植髮手術的脫髮患者比例)僅約爲0.25%,養固服務的滲透率約爲0.81%。

大麥植髮招股書顯示,公司提供集問診、診斷、微針植髮、固發及養髮爲一體的全方位毛髮診療服務,是業內首家提供微針植髮的醫療集團。2019年至2021年(簡稱“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爲7.47億元、7.64億元和10.21億元;淨利潤分別爲-1501.4萬元,6955.8萬元和6611.6萬元。相比之下,雍禾醫療2021年的營業收入爲21.69億元,約爲前者的兩倍。

不過根據灼識諮詢報告,按收入計,大麥植髮是中國一線城市最大的毛髮診療服務醫療集團,不過其2021年的市場份額也僅爲5.2%。此外,德邦證券的研報顯示,植髮機構中佔據市場份額最多的業態爲非連鎖植髮機構,合計達到45.6%,其次纔是雍禾醫療、碧蓮盛、大麥植髮、新生植髮等連鎖植髮機構,合計爲23.9%。足可見行業內集中程度低,競爭激烈。

再加上不同於眼科、齒科、醫美等消費醫療或重資產、或重醫生,植髮機構的行業壁壘較低,因此,跑馬圈地、搶佔市場成爲現階段各家競爭的重點。雍禾醫療2021年年報顯示,公司在全國53個城市運營54家植髮醫療機構。與前者相比,大麥植髮差距明顯。其在31個城市擁有33家醫療機構,另有4家服務機構正在建設中及有11家正在規劃中。

因此,大麥植髮本次赴港IPO募資的用途之一便是拓展運營網絡,升級服務機構。2023年至2025年,公司計劃在一線城市進一步建立三家醫療機構,並附設養護中心,並在其他城市建立27家醫療機構。

具體到業務而言,2020年至2021年,大麥植髮的植髮患者人數從2.76萬人增長至3.27萬人,平均交易額分別爲2.58萬元和2.47萬元,毛利率分別爲79.1%和74.2%。這一水平與雍禾醫療類似,後者的植髮患者由5.07萬人增長至5.85萬人,平均交易額分別爲2.68萬元和2.79萬元,毛利率分別爲75.1%、72.7%。

不過,七八成的高毛利率背後,植髮機構卻普遍營銷費用高企。報告期內,大麥植髮的銷售及分銷開支分別爲5.01億元、3.99億元和5.21億元,在營收中的佔比分別爲67.1%、52.2%和51.0%,略高於雍禾醫療2020年47.6%、2021年49.5%的佔比水平。

究其原因,除了拉新獲客本身困難,對於植髮手術來說,無論效果好壞,都難以形成復購。因此,植髮機構大多將業務拓展到了低價格和毛利率、高頻次的養髮固發服務。

2020年6月,大麥植髮開始經營養護中心。報告期內,其包括產品和服務在內的非手術固發及養髮收入佔比增長明顯,分別達到4.3%、6.9%和21.0%。養固服務患者從2020年底的3.5萬人增長至2021年底的6.3萬人,付費患者平均交易額由2020年的1496元上升至2021年的3380元。一體化服務加上多輪迴訪,大麥植髮的整體復購率在報告期內分別爲44.8%、41.3%及50.5%,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與之類似的是,雍禾醫療於2019年起在每家機構中以“店中店”的模式設立了“史雲遜醫學毛髮中心”。2021年,植髮患者在術後繼續選擇醫療養固服務的轉化率爲44.6%,接受醫養固服務後繼續選擇植髮手術的轉化率爲4.4%。養固服務收入佔比從2020年的13.0%翻倍至2021年的26.8%,復購率分別達到28.9%和29.0%。未來,雍禾醫療還計劃將史雲遜醫學毛髮中心從“店中店”模式升級爲獨立的醫學毛髮機構,預計在2022年將建成12至15家獨立的史雲遜毛髮中心。

此外,德邦證券的研報指出,國內植髮行業的技術進步曲線已經基本停滯,頭部玩家之間的技術差異有限。相較於營銷,技術投入決定了公司能走多遠。不過,無論是雍禾醫療還是大麥植髮,近兩年的研發開支均未超過營收的1%。

在醫生方面,大麥植髮目前擁有180名註冊醫生及690名其他醫療專業人員,相當於店均擁有5.5名註冊醫生和21名其他醫療專業人員。雍禾醫療也是類似,截至2021年底,其擁有259名註冊醫生及893名護士,即店均擁有4.8名註冊醫生和16.5名護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