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爲美而寫(下)》朗讀者:肖存
16:09來自新湘評論

文章爲美而寫(下)

——關於《天邊物語》的審美絮語

梁 衡


8.趣味是什麼?

美在“三境”之外還表現出一種趣味。這可以溯源到人的味覺功能。將生理的味覺上升到心理的感覺就是心頭的“滋味”。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一種情緒的審美。李澤厚在《華夏美學》裏說“在中國,美這個字也是同味覺的快感聯繫在一起的。如鍾嶸和司空圖關於詩歌的著作,還常常將‘味’同藝術鑑賞相連。”

趣味是主體以外旁生橫逸的東西,是溢出河面的小溪,是花朵周圍的暗香。在人是幽默,在事是含蓄,在詩歌是比興,在繪畫是寫意,在文章就是趣味。一件事物如果總是規規矩矩,就枯燥;一個人總是正襟危坐就呆板。人與物總要生出一點另外的東西纔可愛。蘇東坡說“竹外一枝斜更好”,李商隱說“留得枯荷聽雨聲”,都是竹林、荷葉常態之外的東西,是旁生橫逸之美。趣味是弦外之音,是美意不經意間的流露。在書中,《一樹成橋》錯中成趣;《鬼子與老子》神祕之趣;《芝麻開門,柿子變軟》微妙之趣;《路邊一隻石老虎》童真之趣;《這裏有一座歪房子》反襯之趣,等等,都是主體外溢出來的趣味。梁啓超一生事業波瀾,著作等身,但他說,如果把他放在化學燒杯裏溶化了,其實只有“興趣”二字。序裏說“物本無言,全在人悟,悟則有美,悟則生趣”。趣味是人憑藉自己的理解從物中解讀出來的美。如很少人注意苔蘚這個最低等的生命。但在作者眼裏它卻是對人心靈的撫慰,充滿情趣。“它撫摸着過去的時光,給每一件舊物蓋上一層溫柔。”貴陽郊外的一片草地,作者卻聯想到了草船借箭,想到了戴望舒的《雨巷》(見本書中的《人與草色共浪漫》)。書法家能從牆上雨水的漏痕中悟到筆意。只有對生活滿懷興趣的人才能感知趣味之美。



9.趣味與意境的關係

美達到形、情、理三境,已經美得夠可以了,何以在美的大餐中又再加一道菜:趣味?境界與實物相比已是虛境,是人們離開實體而安放情緒的一個假設的搖籃,是一處虛化的地方。我們常說妙境、仙境、險境、絕境、幻境等等。但是不管怎麼虛,它還是一個“境”,一個環境。而趣味,則連這個境也沒有了,進一步虛化成一種“味”——趣味,或淡或濃,縹緲不定,不能定於一處,不能止於一瞬。這種美感也只有拿“味”來作比了。境界從人們對實物的審美中來,趣味又從境界中生。境界是亦虛亦實的美,如果我們嫌其虛則進一步抽象爲“意象”(如本書中《常州城裏覓渡緣》的“覓渡”),意象是境界美的定格,可以虛擬地慢慢把玩;如果我們嫌其實,則可以抽象爲“趣味”,趣味是境界美的發散,可以虛擬地閉目品味。如果把審美對象的意境比作水,水凝則爲冰,冰清玉潔,一個美麗的意象;水蒸則爲氣,氤氳蒸騰,一種籠罩四周的趣味。

趣味可分爲情趣與理趣。由情緒而生的心旌盪漾,浮想聯翩之美爲情趣。由思考而生的研究之心、求知之慾的美感爲理趣。不管情趣還是理趣,都是由審美對象決定的。如牆上探出的一枝芭蕉花很像一支大彩筆,這是情趣。它天生奇特,不必問爲什麼。而一片海芋葉子,讓蟲子十分規則地喫成一個篩子狀,就生理趣,人們不禁要思考其中的道理。“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是情趣,“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是理趣。桌凳於地可能四腳不平,可用小木片來墊,這是常事。但是宋代詩人劉子翬卻說:“不是乖繩墨,人間地不平”,這是理趣。自然界隨處都有趣味。

趣味又分高級和低級,這關乎審美者的知識道德修養。有時名曰審美其實是審醜。



10.視覺第一,聯想生美

在我們的五官中眼睛是最重要的,有人研究,我們得到的知識75%以上來自眼睛。那麼人的美感由視覺而得之者也應占多數。除了聲音之美靠耳朵的捕捉,繪畫、雕塑、戲劇、電影、雜技、模特、健美等一切表現、表演藝術都靠視覺感受。湖光山色更是讓人大飽眼福。王勃的《滕王閣序》借景抒發惆悵之情,留下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名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講心憂天下的大道理,卻從大段的風光描寫入手。“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這說明感情的醞釀,常常是從眼前的景物開始,即劉勰在《文心雕龍》裏說的“目既往還,心亦吐納”,由“形”而達情及理。

我回憶自己的第一次審美啓蒙是小時在舊書攤上看到一本精美玉製工藝品的大畫冊,買回家去每日翻看不倦,從此喜歡收集養眼之物。魯迅贈許廣平《芥子園畫譜》題詩:“聊借畫圖怡倦眼”。可見好的圖畫可以怡撫倦眼,愉悅人的心情。本書大量採用圖片,全書152頁,共用了69幅圖,就是爲增加視覺衝擊。雖不能看到現場的實物美景,但通過圖片轉換仍會“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油然而生美感。

美感產生於視、聽、味、嗅、觸等各種感覺產生的聯想。根據相似學原理,事物間都有相似點互通,這是修辭比喻的基礎,也是審美聯想的前提。如說“她笑得像花一樣”,人笑起來,臉部線條確實與花朵相似。書中所收圖景在第一時間就曾使我心動。《秋色醉,旅人不須歸》是秋天的一個早晨在婺源縣賓館看到滿地色彩斑斕的落葉,我立即想到杜甫的那句詩“此曲只應天上有”,這塊“地毯”只應天上有。這是視覺與聽覺間的聯想,也是由景到詩、到畫的聯想。在此書將要付印時,我在貴州的一個溶洞裏看到齊腰高的一根鐘乳石,竟然已有40萬年,立即聯想到6年前在江西竹林裏見到過一節同高的竹筍,卻是一夜長成。這是跨時空的聯想,於是翻出舊照同框刊出,相信這種視覺衝擊一定能讓人感到時間的魔力,宇宙的永恆。視覺之美,由耳目入腦,如種子落地,十年、幾十年,有時一生也不會忘記。

這69幅圖中除大部是攝影外,有兩幅是我的畫作。在野外常會遇到這樣的尷尬,本來看到激動人心的一棵樹,一處景,收到鏡頭裏卻很平平。因爲人眼所見是經過目光過濾,大腦處理後的形象,優於鏡頭的機械抓取。這時就不如親自動手去畫一張。如《一棵改寫了歷史的老樟樹》,在照片中樹與房齊高,並肩相連,而在繪畫中則古樹橫空出世,盡顯它的高大,而房子卻很乖小,更不用說房子裏面的人了。是爲詮釋自然的偉大,再大的人物也逃不脫自然的庇護。畫比照片可以更自由地表達思想。



11.文章字面的音樂美

文章不是直接的視覺、聽覺,只能間接轉換它們的美感。作爲紙媒,視覺美可以通過插圖來幫忙,而聽覺,只有靠字的發音。所以讀書要高聲朗讀,詩歌更要朗誦。前面說過漢字是由形、聲、意組成,這個“聲”就管文章的音樂美。

音樂美在文字中的體現是韻律和節奏。詩的韻腳除了產生聲音的美感還有節奏作用,就像民樂中的鼓點、戲劇裏的梆子。它是聲音同時也是節拍。一句、隔句或長短句的押韻,就分出節奏的長短,產生了語氣的急切與舒緩。本書以文爲主,但雜用了詩詞曲賦,就是爲表達不同的情緒節奏。古體詩情緒飽滿節奏嚴整:“人慾微醺半杯酒,天地要醉一夜秋。層林盡染五花馬,紅葉披掛百丈樓。”(見本書中的《不如面對一院秋》)詞就自由跌宕些:“立爲一棵樹,倒是一座橋,橋下流水東去也,橋上行人早。一任衆人踩,無言亦不惱,更發新枝撐綠傘,傘下兒童跑。”(見本書中的《卜算子:一樹成橋》)。而曲子來自舞臺的唱唸,節奏口語化,更顯自然、詼諧、活潑。“那果兒,如燈盞引路,亮晶晶。那葉兒,如柳眉低垂,羞答答。不聲不張,自是惹停了多少車馬。”(見本書中的《路邊的釘頭果》)至於賦則是從有韻文到無韻文之間的過渡,韻腳已顯隨意。韻律的迴環與節奏的交替似斷還連,就有了樂聲隱約的美感。“雖軍情火急,院門吱呀,不廢房東荷鋤歸;指揮若定,讀罷戰報,還聽窗外磨面聲。一戰而取遼瀋,二戰而收淮海,三戰而下平津。全國解放,大局已定。”(見本書中的《西柏坡賦》)大體上各種文體的音樂節奏感是按這樣的順序由嚴整到散漫,漸趨舒緩、隨意:舊體詩—詞—曲—新詩—賦—文。聞一多說詩歌是戴着鐐銬跳舞。這“鐐銬”就是樂律。白話文是徹底沒有了鐐銬的,也就少了樂感,所以有時我們仍願重戴“鐐銬”,藉助詩詞曲賦的形式再找回一點樂感。只要留心,就是在散句子的白話文中,語言仍然可以利用聲韻,用調整單音或雙音詞等方法,抑揚頓挫,起伏跌宕,暗存樂感。這說明文章與音樂還是有天然的聯繫。

我曾經說過“文章爲思想而寫,爲美而寫”,而這本書專門是爲美而寫的。


路邊的釘頭果

2018年11月7日,我在雲南賓川縣的一家路邊小飯館喫飯。門口一小樹,枝很細,葉片如柳眉低垂。上面結着十幾顆泡狀圓球,乳黃色,半透明,如網球大小。球面佈滿髮絲細的小釘,因此就名“釘頭果”。這是我從未見過的植物,不知該稱它是花還是樹,也不知這些個泡泡是花還是果。問主人原來是一印尼歸國華僑,此木原產熱帶之非洲。門前種此,是借物之奇,爲飯館招攬客人。果然,食客多“見果下馬”,落座就餐。我出於好奇,便摘了一兩個乾果帶回北京。又順寄新疆朋友,託其育種,第二年出苗,裝盆,託人經西安緩存半月,我去開會時帶回北京。已遍歷大半個中國,經多種氣候、海拔之催變、考驗。如此大空間的調度,真像太空飛船育種實驗了。苗在陽臺上生長,五月初正當我生日那天開花,可見有緣。花白色,分泌液滴,甜如蜜。秋天枝頭果然結有小燈球晃動照人。現已移到室外,鄭重贈送給園林隊。這大概是該品種北京引進之第一例,“獨在異鄉爲異客”。我突然想起蘇東坡嘆柳絮的《花非花》,作打油詩一首:

是花還是非花,也無人去管它。

秋陽高照,風過處,輕擺枝丫。

舉燈泡無數,輕如氣球,圓似乒乓。

又薄如蟬翼,嵌百千細釘,密如麻。

問主人,原是爲作一個招客的酒帘掛。

你看它垂手路旁,

引客回眸,聞香下馬。

那果兒,如燈盞引路,亮晶晶,

那葉兒,如柳眉低垂,羞答答。

不聲不張,自是惹停了多少車馬。

賓川在滇西北,屬大理州管轄,知道者不多。但它地處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帶,境內海拔有上下7000米的落差,立體氣候最適合生物多樣化,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從溫帶到熱帶,所有植物在它這裏都能安家。回京後,我因這釘頭果一緣,順勢寫了一篇《秀色可餐在賓川》發在《人民日報》上,未想被好事者看中,入選了2019年的全國語文高考試題,無意中爲該縣作了一個免費廣告。縣裏大喜,專門發文宣示全國,凡本年考生,一律可免費來賓川一遊。(摘自《天邊物語》)


(選自《新湘評論》2022年第13期)


本期音頻由《新湘評論》“青年黨員讀黨刊”活動協辦單位城步苗族自治縣第一民族中學提供,朗讀者:肖存。歡迎更多基層一線青年黨員提供學習黨刊文章的音視頻作品。聯繫人:陳家琦,聯繫方式:13755105101

以昂揚姿態走好新的趕考之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1週年經典賞析 | 堅定不移跟黨走,爲黨和人民奮鬥奮鬥者 · 正青春 | 矢志創新,逐夢星辰“用心用情用法”化解信訪積案——“楓橋經驗”的高橋實踐


掌上閱讀黨刊

《新湘評論》

2022年第13期

點擊封面

進入電子刊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