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二季度GDP有望正增長!重重挑戰下,全年目標如何實現

2022年中國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3月以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衝突等超預期因素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對宏觀經濟正常增長軌道產生一定影響。

站在年中重要時點,二季度經濟是否築底,下半年經濟形勢怎麼走,全年經濟增長目標能否實現、如何實現,成爲近來市場關注的焦點。

業內分析,隨着疫情緩和,加上宏觀政策全面發力和市場主體修復調整共同作用,中國經濟有望實現反彈,但經濟復甦的力度仍有待觀察,很難實現“V形復甦”。下半年需要更大力度、更加精準的宏觀調控舉措,中國穩經濟一攬子措施需要進行擴容和工具創新。

中共中央宣傳部日前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針對媒體提問“今年我國能否實現5.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祕書長歐鴻表示,我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我們完全有信心克服經濟運行中的困難挑戰,有能力應對可能出現的各類超預期變化,確保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爲應對更爲複雜困難局面,從解決兩難多難問題出發,常態化充實完善政策儲備工具箱,將根據情況適時及時出臺。

二季度GDP有望正增長

今年面對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中央提前佈局實施的穩增長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月份經濟實現超預期良好開局。

但自3月份國內暴發新一輪更大規模的疫情,疊加俄烏衝突下的大宗商品價格飆升,二季度開始經濟形勢急轉直下。伴隨宏觀政策調整及時、靠前發力,目前重點地區疫情得到有效管控,穩增長政策發力顯效,5月份經濟呈現邊際改善,主要指標均有所回升。

從近期發佈的數據來看,不管是先行指標製造業PMI預期指數,還是需求端的消費、投資、出口數據,以及工業增加值、服務業生產指數、用電量、城鎮調查失業率、汽車產銷量等,這些數據都在4月份達到最低點,而在5月份有所恢復。

市場普遍認爲,經濟最差的時段已經過去,隨着近期疫情因素逐漸消退、宏觀政策刺激力度加大,核心經濟參數的拐點到來。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發佈的報告顯示,二季度GDP增幅預計爲0.8%,樂觀情況可以達到1.3%。總體而言,存量政策的全面前置、增量政策的不斷出臺、各級政府和部門的層層落實、中央政府的強力督導、短期資金和財政的保障以及疫情防控的階段性勝利,能夠保證6月份中國經濟參數出現快速反彈,並有望在三季度出現全面上揚。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指出,我國經濟已有明顯改善,但依然面臨挑戰。就經濟發展而言,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總體上已經進入到快速重啓階段。隨着疫情衝擊的消退,穩增長成爲宏觀政策的主基調,經濟回升態勢基本形成。但當前我國經濟復甦仍然面臨統籌疫情防控與穩定經濟增長存在難度、外部環境制約、需求不足、經濟恢復動力變化、市場信心和預期尚未恢復、重點羣體失業率上升等多項挑戰。

“所以當務之急,還是要穩住宏觀經濟大盤。”王一鳴說,最重要的是抓住現在的時間窗口的關鍵節點,把國務院部署的穩經濟一攬子措施落實到位,努力實現二季度增速轉正,經濟能夠穩定在合理區間。

穩經濟一攬子措施需要擴容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確定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的全年預期增長目標。這是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體現了主動作爲,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

如今2022年已過半,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面臨更大的挑戰。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表示,今年GDP將會呈現前低後高的走勢,全年GDP增幅有望維持在4.6%~4.9%的區間,中值或在4.8%左右。此外,若發行1.5萬億元的特別抗疫國債,GDP增速可能明顯提升至5%~5.5%,有望接近或實現預期的增長目標。不同於2020年,當前中國經濟復甦更加需要訴諸於新的需求增長點。

雖然下半年我國經濟企穩回升的態勢明顯,但與2020年相比,我國當前面臨的微觀基礎、市場預期、運行模式、外部環境、政策空間等都發生了變化。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表示,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長至少面臨三方面不利因素:其一,隨着歐美商品消費需求下降,出口面臨從中速向低速回落的壓力;其二,房地產投資正努力止跌,5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當月同比仍然下降7.7%;其三,從製造業上市公司的資本開支增速、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兩項領先性指標來看,上半年製造業投資已呈見頂跡象。特別是,出口和房地產投資是2021年製造業投資重要的需求來源。

宏觀經濟的下滑也帶來了微觀個體的變化。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教授劉曉光指出,對比消費者信心指數、企業新增資產及貸款期限結構以及居民新增貸款等數據,可以看出,相比2020年,在本輪經濟復甦階段,企業對於長期投資、重資產投資、流動性較差的投資,居民對於耐用品消費、負債消費、住房類消費,都變得更加謹慎。

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日前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就當前情況而言,我國經濟面臨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的新挑戰。二季度經濟形勢將拖累全年經濟增長,相較於2020年,今年我國在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地產及出口方面的發展動力不足,很難實現當年的“V形復甦”。

CMF報告通過分析我國經濟復甦的支撐因素以及未來所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得出的結論是,展望下半年,中國宏觀經濟必將迎來企穩回升態勢,但復甦的進程將比2020年更加脆弱,中國宏觀經濟將呈現非對稱的“W形復甦”的運行特徵。考慮到二季度經濟增速顯著回落的影響,建議堅持全年5%~5.5%的增長目標並追加相匹配的政策力度,以此確立下半年的宏觀政策定位和發揮預期引導作用。

面對經濟新的下行壓力,下半年需要更大力度、更加精準的宏觀調控舉措,政策效果也將會有更充分的體現。爲保證全年經濟目標的基本完成,使中國經濟回到健康運行區間,中國穩經濟一攬子措施需要進行擴容和工具的創新。

劉曉光表示,中國經濟步入疫後復甦新階段,經濟工作的重點應當從短期救助轉向有效需求的快速擴展上,實現向市場型深度復甦的順利轉換。在快速落實一攬子政策和有效需求提升戰略的同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的着力點,從特殊疫情救助向有效需求刺激轉變,從供給側扶持政策向需求側擴張政策轉變。

國家信息中心總經濟師祝寶良認爲,下半年政策佈局,穩預期是核心,包括保護好產權、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穩定社會對疫情防控政策的預期等。財政政策應成爲主要政策手段,可能的工具包括,發行特別國債、提高財政赤字率增發普通國債、提前下發2023年的新增專項債額度等。貨幣政策需要爲財政發力提供寬鬆的流動性環境,降息降準仍有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