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壹刀

執筆/刀劍笑&叨叨

來自華盛頓郵報的一篇最新報道,讓臺灣島內綠營頗爲興奮。

報道煞有其事地“聚焦”進入烏克蘭參戰的“臺籍志願軍”,既強行把烏克蘭危機與臺灣問題掛鉤、渲染了一波“中國威脅”,又幫“抗中謀獨”的島內“臺獨”勢力博了一波“同情和支持”。

但事實呢?

這支所謂“臺籍志願軍”據說一共也就10個人左右。他們在臺灣時有的是做導遊的,有的是送外賣的,但進了烏克蘭,立刻就被華郵這樣的美國大媒體和島內一衆綠媒大加吹捧,說他們體現了臺灣“助人助己精神”,收穫了“寶貴戰場經驗”,甚至還爭取到了“多國士兵自告奮勇的支持”。

島內綠營和外部“挺獨”勢力能把這麼奇葩的幾塊料捧爲“臺灣的驕傲”,本身就夠奇葩的了。

1

華盛頓郵報3日專門爲烏克蘭戰場上的所謂“臺籍志願軍”做了一篇“大文章”。

“警惕中國威脅,臺灣人加入烏克蘭對俄作戰”。短短一個標題就暴露了目的,顯然是想把烏克蘭局勢與臺灣問題掛鉤,順便強化臺灣以及外部勢力對大陸“武統”的“擔憂”。

光看標題,還以爲這支臺籍志願軍規模有多大呢。實際上,連華郵兩名記者也沒弄清楚到底有多少人加入了烏克蘭國際志願軍。但據受訪者說,滿打滿算也就10人左右。

哪怕就這幾個人,也足夠華郵“深入挖掘”了。

報道精準鎖定了用以“展示臺灣人赴烏參戰意義重大”的幾個典型。其中一個是來自桃園的莊育瑋(Chuang Yu-wei)。

這個人現在51歲,之前在臺灣做導遊,1990年代曾在臺灣當兵。3月進入烏克蘭後,他在哈爾科夫前線附近參與巡邏,還幹幫廚、搬運補給和挖戰壕等其他一些事。

報道着實給了莊姓男子一個自我闡述“高尚情操”的機會。他說,“臺灣不能只當巨嬰,哭喊要別人幫忙,自己卻不願幫別人”“你若想要別人幫你,必須先伸出援手”。

他還自我感動了一把,說基輔擋住俄軍圍攻,讓他頓時“對臺灣燃起希望”,並稱“幫助烏克蘭就等於替臺灣爭取時間”。

展示臺灣人“助人助己精神”後,第二個例子來了:曾接受過臺灣“蛙人”訓練的27歲男子陳廷偉(Chen Ting-wei)。

這個人在報道中出場,是爲了證明來烏克蘭前線既讓臺灣人“積累了寶貴的戰場經驗”,還“爭取了他國人民對臺的支持”。

什麼“寶貴戰場經驗”呢?陳廷偉講述了他和同隊士兵怎樣提前“不到一分鐘”逃離了被俄軍轟炸的壕溝,保住了命,由此他“在戰場上得到的最重要經驗就是敏捷性”。

敏捷性……說白了,就是儘快開溜?

另外爭取到了什麼“他國人民支持”呢?陳說當他告訴別國士兵自己來自臺灣時,那幾個士兵承諾,如果中國“武力收復”臺灣就“臺灣見”。

這個陳廷偉一轉頭就把幾個外國士兵當成他們國家的“全權代表”。他對華郵記者描述,說“來自波蘭、美國、澳大利亞、巴西和烏克蘭的人們”都向他表達了這個意思。

華盛頓郵報這篇報道一出來,島內一些媒體如獲至寶,並在轉載引介過程中進行了更多的誇張美化。

有臺媒就稱,“多國士兵受臺籍志願兵奮不顧身援烏感召”,“自告奮勇直喊”如果大陸“武統”臺灣就“臺灣見”。那架勢,就好像到時候如果不“臺灣見”,“多國士兵”就得悔恨得抹脖子自殺一樣。

其實,華郵報道中還提到一個26歲的潘(Pan)姓新竹男子。他挑了臺軍的一些毛病,比如跟在烏克蘭軍隊中所見所聞相比,臺軍對有特殊技能的士兵不夠重視,“在臺灣,我們的電子戰專家跟傳統部隊相比低人一等,臺軍現在仍在鼓勵使用刺刀”。

當然,這個人和他說的話沒出現在臺媒的翻譯轉述當中。

實際上,配合美國等西方國家藉着俄烏衝突渲染臺海局勢緊張,尤其是炒作大陸“軍事威脅”,這樣的動作美歐媒體可沒少做。光是爲了“支持民主自由”跑去烏克蘭當“志願軍”的這幾個臺灣人,甚至同一個人,就不止一次出現西方大媒體上了。

在華郵這篇報道之前,6月20日,BBC中文網已經對一個名叫李成零(Lee Cheng-ling)的臺籍“志願兵”進行了專訪報道。“很巧”,這個李成零,也出現在了華郵3日的報道中。

2

把臺灣與烏克蘭做聯繫加以炒作,不光是美國媒體所熱衷的,也是華盛頓的高官們時不時就會主動提及的。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就中國是否會武力攻打臺灣先是給出了一個模棱兩可的回答:“可能會、應該會、或許會,這些是描述此事的關鍵詞”。

“可能”“應該”“或許”……接下來,米利就這些關鍵詞表達了三層意思。

一是“在能力方面,我認爲中國顯然正在發展一種能力。”

二是“他們是否會攻擊,這是一個政治選擇,是一個政策選擇。那將基於中國如何評估屆時的成本風險收益。”

三是“目前沒有任何迫在眉睫的跡象或者警示”,美國正在“非常、非常密切地觀察局勢”。

美國最高情報官員近日也公開表達了類似判斷。

海恩斯,這位美國國家情報總監6月29日表示,雖然中國領導人將統一臺灣視爲一個目標,但她認爲中國大陸“仍更傾向於以和平的方式,而非使用武力”,“沒有跡象”表明中國大陸現在有意武力攻臺。

看看,他們不是挺明白的嗎?

這也正是中國大陸一直的態度:中國人民解放軍有決心有能力挫敗任何外部勢力干涉和“臺獨”分裂圖謀,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地區和平穩定。與此同時,用什麼方式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其他任何國家無權干涉。

再往前倒一下,就會發現,同樣是米利,曾公開臆測解放軍的“攻臺能力”。

5月3日,米利和國防部長奧斯汀一起出席參議院撥款委員會小組聽證會,就2023財政年度拜登政府提出的7730億美元的五角大樓預算接受議員質詢。

米利當時聲稱:“大國間爆發嚴重國際衝突的可能性正不斷增加。”

至於是什麼“嚴重國際衝突”,米利稱,“臺灣一直是中國的軍事目標,中國當局要求解放軍在能力方面做好準備,要具備佔領臺灣的能力。這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中國是否真的能實現這項軍事計劃還有待觀察。但無論他們是否能具備那樣的能力,那都是一個目標,2027年,我們必須記住這一點。”

滿打滿算不過兩個月時間,米利就從暗戳戳爲我們設定所謂“武統”時間表,到了“武力攻臺”是“可能”“應該”“或許”的事情……

其實,美方關於中國大陸“2027年具備攻臺能力”的論調並不新鮮。

美國國防部2021年11月公佈的“中國軍力報告”稱,“中國迅速推動軍事現代化的目標是在2027年時,具有在印太地區對抗美軍的能力,並迫使臺灣領導層依北京條件進行談判”。

美國方面之前也曾傳出“解放軍2025年具備全面攻臺能力”的說法。

3

從媒體到政界、軍方,美國各界在涉臺問題上頻出似是而非的說法,或者試圖在臺灣複製“烏克蘭經驗”,有學者道破了其中玄機。

一是通過渲染所謂“中國威脅”的緊迫感,爲龐大的國防預算尋求正當性。

這就很好理解米利給出“2027”這個具體時間的場合是在五角大樓預算聽證會上;而在面對記者採訪時,他又說的是一套含糊不清的說辭。

二是美國遏華勢力已經形成“以臺製華”的路徑依賴,既可威懾中國大陸,又能爲繼續對臺兜售軍火做鋪墊。

在這中間,華盛頓把臺灣當做棋子的用意如此明顯,民進黨當局卻是恨不得藉着俄烏衝突實現“臺灣問題國際化”。

“外交部長”吳釗燮,這半年很忙,忙於接受國際媒體採訪,在國際社會發聲,渲染俄烏衝突對臺影響,以及所謂“中國威脅”。

吳釗燮自認爲,與中國大陸“有一海之隔”,“在全球高科技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是臺灣的兩大優勢,妄圖以所謂“全球民主陣營必須團結”贏得國際社會的更多支持。

這個套路,和之前華盛頓郵報提到的寥寥幾個臺灣人“幫助”了烏克蘭,以後臺灣就會獲得民主國家“援助”一樣的邏輯,過於自作多情了。

烏克蘭問題,歸根結底是大國博弈背景下的外交和安全問題。而臺灣問題是不折不扣的中國內政問題,兩者當然不能被混爲一談。

“臺獨”勢力極力想要趁俄烏衝突將臺灣問題國際化,並藉此“正名”爲“國家”的企圖,是不可能實現的。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