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木

“買房,就是一個不斷妥協的過程”。

在我經歷的購房者中,沒有人不想“一步到位”,坐在覈心地段大平層的270度觀景陽臺上,看湖賞月。

然而現實呢,很骨感,兜裏的錢摸了好幾遍,發現只能委曲求全,夠着個小的,還得考慮能不能採到光。

過去幾十年,市場中積攢了大量的“將就”人羣,他們有強烈需求,就是換一套好房。

然而換房時,驚奇發現,有的房子馬上能脫手,看房的人前腳走後腳進;但有些房子怎麼打折都沒人看,賣着都心疼。

這時候房子出現了“價值背離”的情況。

有人說,這很好理解。

跟地段有關係啊,地段好肯定比地段差的好出手,樓齡新的肯定要比舊的好出手,附近有學校的要比沒學校的好出手……

有道理嗎?有道理,但是“淺了”。

買賣房,要跟着“勢”走。

大勢在行情,中勢在地段,小勢在產品。

大家最愛買哪裏的房子,最喜歡的房子長什麼樣,只要搞懂了這些因素的底層邏輯,那麼買房一定十拿九穩。

下面我通過解讀克而瑞最新出品的《2022上半年總結與展望》,希望給大家在買房時有所幫助。

1

2022年上半年,樓市最重要的現象就是:

“多房”“大面積”戶型需求,正在爆發。

我探究過原因,一小部分原因在於三胎政策,核心主要原因則是疫情改變了羣衆意識。

一個上海的朋友老李在疫情之後,第一時間給我打電話,強調要把理財股市的錢都取出來,換套大改善。

他原本在上海有一套3室2廳的房子,兩個做臥室,一個做老婆的衣櫥兼孩子的娛樂空間,一家四口本來是夠住的。

然而疫情一來,在家裏呆了2個多月的他,還要照顧工作上的事情,每天要打電話開視頻做案子,這時候發現沒有一個空間能容下他。爲此還發生了幾次矛盾。

老李跟我吐槽,“賺錢有啥追求,還不如讓自己住得舒服一些,男人真難。”

可能跟老李觀念的人比較多吧,上海在疫情之後,就爆發了改善潮,次新二手三居、四居成了緊俏貨,新盤裏的三房產品都會被提前預購。

在報告中顯示這麼一檔數據:

2022年上半年,194個重點監測城市普通住宅成交數據顯示,一房和二房持續下跌,三房成交比重達到55.69%,四房成交比重升至25.21%。

在北上廣深,買3+4房的人,高達77.56%,二線城市更誇張,上半年四房成交直接跳了5個百分點,3+4房佔比高達,82.04%。

反之,買2房的人羣比例持續衰退,一線城市,降低至17.07%,而1房,更可憐,僅有1.85%。

這幾年,很多人問我,錢不夠,要不要先買個1房住。

我說寧可不買也不要上,因爲這種房子需求量太小了,沒啥漲幅還不好出手,等幾年後換大房子的時候,十有九個很後悔。

還不如把錢放理財。

二房戶型隨着需求量降低,流動性也會持續衰減,如果沒有地段加持,未來漲幅也很難持續。

這在北京市場就很明顯,同等的價錢買到核心區的老破小兩房,或者次核心區的三房。

大部分年輕人會選擇後者,寧願多跑些路,也不願意被圈在小空間裏。

成交比例,跟房價的漲幅緊密相連。

當人們的觀念達到共識後,產品格局就會出現不同的走勢,3-4房成爲房價漲幅的主流,2房衰減,1房停滯或者倒退。

2

很多人問我,如果3房4房是未來的主流,那麼面積段呢?什麼面積段是大家最喜歡

關於戶型和麪積段的匹配,很多人都不太瞭解。

事實上,市場都在尋求中間值。

比如三房戶型,要是面積低於90平米,加上公攤,這房子就太過逼仄,沒法住。

如果面積大於120多平,結果做了個2房,這個房子就會造成過多的空間面積浪費,性價比很差,沒人會選擇。

開發商會犯錯,但市場不會。

我們來看一張圖: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一線城市主流成交面積段是90-110米,二線城市以及三四線城市,主流面積段是110-140 平米,佔比都在36%以上。

所有城市的大面積段產品需求,都在爆發。

但不同能級的城市,卻又有不一樣的分化趨勢:

一線城市主流面積段走向了90-110平米。二線城市,110平米以上在迅猛增長,140平米以上增速是最快的,這是因爲不同能級城市房價承受力不一樣,但置換大房子的需求不變。

但在三四線城市,你又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90平米以下的戶型是增長的,140平米以上又是增長的,90-140平米之間則是下降的。

三四線主流面積段,出現下降,則證明這個城市主要需求是疲軟的,已經在滑坡了。

一部分購買力在於周邊農民進城的純剛需人羣,總價較低的小平米戶型賣不錯,另一部分購買力則是改善人羣繼續升級住房。

在三四線城市,就有這麼一羣地方土豪,對價格脫敏,買房越大越好,越貴越好。

這些年碧桂園下沉三四線城市,戰略就是提價,賣得更貴,反而銷量越好,就是很好的佐證。

那麼結合着戶型和麪積段,我們可以得到所有城市最有價值的產品:

一線城市,90-110米的小三房。

二線城市,110-140平米的三房、四房。

三四線城市,110-140平米的三房、四房。

根據這個“配方”買房,基本可以拿到同片區內相對增值屬性最高的房子。

3

那麼,各個面積段人們最關注的點是什麼?

繼續上圖:

90平米以下,大家最無法忍受的就是空間小,功能性差,配套不足,密度高……

我覺得這都不用說,小面積產品是剛需上車盤,剛需屬性只能圍繞着空間提需求,其他都基本可以忽略。

不過在報告中,有一個比較有價值的觀察是:

小面積段戶型,大家的面積焦慮點並不在臥室,而是客廳、廚房和陽臺,這些公共空間上。

小房子最好有一個比較大的客廳,這種房子住起來比較舒服,未來也比較容易出手。

大客廳,可以進行改造,變成客廳+書房+餐廳的多功能空間,滿足家庭共處的需求。

而大臥室,除了睡覺休息以外,沒有更多的使用頻率,在有限的面積裏,做太大反而是浪費。

大戶型客戶的關注點就全然不同了,一股腦紮在了物業和鄰里圈層上。

購買140平米以上的面積段對物業服務的關注度高達38%,這個數據的確挺驚人的。

不過仔細想想,這一切都能理解。

因爲人的追求,只有兩種,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

當房子很小時,說明物質不夠豐富,人們只會把注意力集中在空間的利用上,而房子很大時,人們已經脫離了面積焦慮,就會追求精神上的滿足。

而物業服務和鄰里圈層,就是居住精神層面上的表現,尤其圈層,決定了一定的社交關係和資源人脈以及孩子的生活氛圍,對成長影響很大。

這也給買房人一個啓示:

買小面積剛需房時,一切以戶型爲主,要看空間設計如何,是否南北通透,是否明廚明衛,最好客廳和廚房大一些,臥室小一點無所謂。

而在買改善型大平米住房時,戶型一般做都差不多,這時候還要關注物業水平如何,不同的物業服務會對社區的升值潛力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本文的觀點適用於大部分城市,當然每個人買房還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做匹配,板塊與板塊,社區與社區,產品與產品之間都有變數,這正是樓市的魅力所在。

把握行情要反人性,選擇地段和產品則要順人性,甚至預判人居的走勢,這決定了你的房子投資價值。

房產投資其實是“普適概念”,無論剛需還是改善,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房子不漲價,即使住一輩子,下一代拿到手依然有賣的行爲,只要賣就會涉及投資。

以上就是子木今天的分享,接下來我還會多寫寫如何選樓層,選地段,開發商等等,會及時更新給大家。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